。。。
仙方活命饮
乳香 没药 各二钱 炙甲片五钱 皂角刺三钱 防风一钱 大贝四钱 生草二钱 归尾二钱 生黄芪三钱 赤芍三钱 银花三钱 排脓加白芷
右药水煎服,即日止痛。脓成自溃,未成即消。
这里呢,补充了一个方剂,诸位可以用这个方剂来做加减。
仙方活命饮,这个仙方活命饮呢,过去呢,你也可以用在治疗乳癌上面,乳癌上面效果也很好,效果不错,但是把硬块,乳房上有硬块,或者身上有硬块,把硬逼到皮肤表面上,变成脓疡排出来,所以叫做仙方活命饮,那这个,如果你原来的肿块,一般来说肿块凹陷下去的都是恶性的,突在外面都是良性的,你按肿块摸肿块的时候,表面是光滑的,都是良性的,如果像石头一样很硬,表面非常的粗糙的,就是癌症,那你无所谓它是良还是恶,我们要把它化脓出来的时候,把它往外逼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和处方,乳香跟没药这两个是胶不离砣,砣不离,这个,两个人是我们一直用在一起的两个处方,秤不离砣,那临床上的时候,像伤科的,比如说扭伤,外伤有伤,有受伤有伤口,我们都乳香,没药,能够消炎、镇痛,止痛,没药呢比较着重在止痛上面,乳香呢比较着重在化脓上面,像炙甲就是炙鳖甲,皂角刺就是发脓疡的,哦,发脓疡的,防风呢,大贝我们可以用贝母,因为一般来说这种脓疡的病都会有痰在里面,基本上中医的观念里面认为里面有痰饮,比如说:像淋巴肿瘤,这个甲状腺瘤,腮腺炎,或者是任何的硬块,中医过去认为痰饮啊有痰饮在里面,脓稠的,所以我们都会加些去痰的药,像贝母就是,这个当归尾呢,过去讲这个当归参,当归头还有当归尾,那个处方,药性不一样,当归尾绝大多数都是用在活血化淤的上面。那如果说老师开了当归尾到药房去他要怎么抓?他会把当归拿出来,有须须的地方,都剥下来给你,然后身体留下来,黄芪就是生黄芪,赤芍,银花这种都是活血化淤的,同时收敛伤口的,如果要排脓的时候,加白芷,重用白芷,这个处方呢,你心里有数,我们有乳香,没药,灸鳖甲,皂角刺,防风啊,心里有数就好了,你开处方的时候,临床上开,所谓临床上,比如说你现在碰到这个人在喉咙上面,对不对,喉咙是气分的地方,三焦淋巴系统的地方,我们就可以用防已,防已为主药,把药带到那边去,那如果是乳房上面呢,乳头的地方,我们知道乳头是肝经路过的地方,我们就会用柴胡为主,所以说其它的药还是在一样的在使用,导引进去病灶的位置上,就要看他的病灶在那个位置上,基本上原则就是这样,那大家不要担心,后面呢我讲过,我们光碟里面呢,后面有一片,两个小时的,那个讲乳癌怎么治,都是临床上治好,把病人治好的那种处方,诸位可以按照那个处方呢来做加减。明朝嘉靖年间,一位军医在军营中偶然调配出一剂药方,竟让士兵们溃烂的伤口奇迹般结痂收口。这剂“救命汤”后来被收录进医书,成为中医外科第一方——仙方活命饮。几百年来,它不仅是中医外科医生的“看家法宝”,更在现代医学中焕发新生,甚至被用于对抗顽固的痤疮和术后感染。
仙方活命饮最早见于明代薛古愚的《女科万金方》,原名“神仙活命饮”。传说它的诞生与古代战争密不可分。冷兵器时代,士兵常因刀箭伤感染化脓,轻则截肢,重则丧命。当时的军医发现,用金银花、防风、白芷等常见药材煎煮的药汤外敷内服,竟能快速消肿止痛,甚至让溃烂的疮口“起死回生”。
这剂药方后来被清代《医宗金鉴》誉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有趣的是,它的名字也暗藏玄机——“仙方”指疗效如仙人施术,“活命”则强调其救命功效。古人甚至认为,服用此方后需侧卧休息,让药力直达病灶,可见对它的推崇。
二、组方奥秘:13味药材的“立体攻防战”
仙方活命饮的配方堪称古代中医智慧的集大成者。金银花是当之无愧的“主帅”,能像灭火器般扑灭体内热毒;穿山甲和皂角刺这对“尖兵组合”,专攻深层脓肿,古人形容它们“刺破脓包如利剑穿云”。当归尾和赤芍负责活血化瘀,相当于给局部血液循环“疏通河道”,而乳香、没药这对“止痛双雄”,既能消肿又能阻断疼痛信号。
最妙的是陈皮和甘草这对“后勤部队”。陈皮理气化痰,防止热毒与痰湿“勾结作乱”;甘草则像和事佬,既解毒又调和诸药。这种攻补兼施的组方思路,让它在消炎的同时不伤正气,堪称古代版的“精准医疗”。
三、现代应用:从疮痈到痤疮的跨界传奇
你以为这剂古方只能治古代战士的刀箭伤?2023年广州某中医院曾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重度痤疮患者。原本满脸脓疱的小伙子,服药两周后红肿消退,连皮肤科医生都感叹:“中医方剂竟比抗生素还快!”
在肛肠科,它更是术后的“明星选手”。一位肛周脓肿患者术后用此方坐浴,原本预计一个月愈合的伤口,二十天就结痂脱落。医生解释:“方中的皂角刺能像微型手术刀般促进排脓,而天花粉就像天然消炎药,抑制细菌再生”。
四、古今对话:中医外科的“未解之谜”
现代研究发现,仙方活命饮的消炎机制与西医不谋而合。金银花中的绿原酸能抑制炎症因子风暴,乳香中的乙酰基-11-酮-β-乳香酸(AKBA)可直接阻断前列腺素合成。但更神奇的是,古人虽不懂微生物学,却通过“清热解毒”的理念,精准打击了感染性疾病的核心病理过程。
台湾名医倪海厦曾提出用它治疗肿瘤,虽存争议,却启发科研人员发现:方中贝母、天花粉等药材的多糖成分,确实能调节免疫微环境。这种“老药新用”的探索,正在为传统医学打开新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