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卷二 六气解一五运六气基础(2)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那么讲到这里呢,我请大家看《内经》的一篇大论,就是《内经•素问》的第六十六篇: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天元纪大论篇,我这里有一个网址,我把它发上去,大家可以打开看一下。打开就是《内经•素问》的《天元纪大论》,大家都看到了吧,大家对着这个把我们刚才讲的东西再看一遍,看看我们讲的这个东西,在《内经》里面是怎么说的,你看这个《天元纪大论》:“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你看《内经》讲的天之气这个变化规律,它是五啊,有五行,所以对应的来说有五脏,这讲的是天之气的规律,是五,是《内经》说的呀。《内经》说的跟河图适意的规律是一样的,跟易经讲的这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也是一样的。后面接着看《天元纪大论》:“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它这五运是指一个挨着一个来运行,一个接着一个周而复始,这就是一气周流的意思,你所以你看这个《天元纪大论》是《内经》里的讲五运六气很重要的一篇大论,它开篇就讲了天道,天气的规律,它的规律是五,它是五运相袭,周而复始。这就跟咱们河图讲的这个规律,跟黄元御讲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规律是完全符合的。说明黄元御老先生只不过是把《内经》,咱们传统文化当中已经有确凿定论的东西,给我们用一个更简洁,更形象,更通俗的方式跟我们讲了出来,便于我们后人学习和理解,不是他自己发明创造的,天道这个东西也不是人创造出来的,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你看《内经》它也是这么讲的,所以我们知道《四圣心源》的理论体系和中医的经典理论和天地之道本来的规律是完全吻合的。那我们再接着看《天元纪大论》:“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玄为变的意思,道的变化,天地的变化,

  玄是什么,玄就是玄妙不可测的意思,看不见的意思。这个变化,什么变化呀,道的变化,天地之道呀。天地之道是什么呀,就是五运阴阳啊。你看上面这一行,“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五运阴阳是讲的天地之间的变化。阴阳变化,生降周流。那么这个变化呢,表现出来它的用处在哪里?它会表现出一些什么东西来呢?那么,这变化从天的这个角度来讲,他是不可见的,不可测的,很玄妙的。玄生神。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啊,甚至你都不可测,怎么去讲它呢?有一个办法可以讲,玄可以生神。有了神,就有了灵性。有了意识了,你就可以去认识一些东西了,这个跟佛法讲在一起是很相似的。然后在神的这个层次你就可以讲了,这就相当于后天的一些东西了。神你看,“在天为风,在地为木”,这就是变化,实际上这个神也讲的是变化。“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这还是讲了五行,不过是分天地来讲,就是“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所以你看这个五运阴阳,天地之道啊,它的变化,在天地有不同的表现。然后,“在天为气,在地成形”,这个形气相感呢,就会有万物化生,就会有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的出现,然后我们就有很多象可察呀。就有这个上下左右,就有这个水火,金木,就是。所以在最后总结了一下,“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这个变化、多少、盛衰,你看都是很明显的,都是一些象了呀,这个就很明显的看出来了。从刚开始,言神秘不可测,测都不可测,到后面,各种明显的象出来了,上下损益,这就是一个从无到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讲的这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规律,《内经》里面认为它的规律,大的方面来讲还是五,天有五行以御五味,木火土金水,还是五行的规律,它的变化规律还是五。那么然后这个黄帝在第一段第二行他问了一句话,说这个五行周而复始我已经知道,那它与三阴三阳怎么结合呢?黄帝也有这个疑问啊,不光我们有这个疑问。三阴三阳的规律是六的规律,五行是五的规律呀。它们之间怎么结合呢。所以我们看黄元御的六气解,我们有看不懂的地方,这很正常呀,黄帝这么高明的人,他都要问一问,他都有搞不清楚,所以我们不理解也是很正常的。我们跟黄帝一块来学习,我们看这个五行跟六气,也即是跟这个三阴三阳怎么结合。看这个鬼臾区是怎么回答的。这个鬼臾区讲,咱们看这个第三段,“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怎么来结合,大家看这个,再往下看,第四段。第四段倒数第二行,“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那么这句话,这就讲了六的来历了,这个六从哪里来的你看。“应天之气”,那么这主要讲的这个天之气的变化规律,“动而不息,五岁而右迁”。“五岁”就是五运的意思,一岁一运,就是五行,它的变化规律是五,天之气变化规律为五。而地之气呢,“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地的地之气这个规律,静而不动啊,它的变化规律是六。那么我们来想这个地之气规律为什么是六,那我刚才讲的,我个人的见解,我认为这个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他讲的这个月亮,本身的这个运行规律,对地之气的影响,产生了六的这个变化规律。因为从这个阴阳的角度来讲,日为阳,月为阴,所以这个月亮,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地气。根太阳相比的话,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地气的一部分,月亮就好比地球的一个分部一样,或者说是子气一样,总体呢还是属于地气。就是因为月亮的存在,使得地气有一个,周期为六的这个规律。

  所以你看《内经》它虽然没有明言,但它讲了这个六的规律是地之气的一个规律,不是太阳本身的规律。那么我们对月亮的这个周期,一年十二个月,一对比就知道,它确实是地球上六的规律,就是月亮引起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呢,这个六气这个六,它实际上是月亮引起的。那么你再看,接下来的这么一段,它讲的就更具体了。“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就是说这个在上天之气,在下地之气,它们这个周流不息,用来纪年的话,有什么数的规律呢?鬼臾区就回答说:“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那么这个东西,这句话怎么理解,你看,这实际上讲的是因为天干地支,它要配合的话,实际也是从这个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的。天的规律是五,五运啊,地气的规律是六,六气,他们要想配合起来,完成一个相同的周流的话,要有一个共同的起点、终点,要不然怎么去描述它呀,所以你看他讲这个五和六他不同有一个最小的公倍数是三十,五六三十,所以说“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的数,它的运动规律是五,那么呢,它就是六个五就算一对,所以这个节呢,我认为你可以理解为节律的意思。所以呢这个一圈,天气的变化规律,一圈是五,六圈就是三十,三十这就是一大节,一大块,这一大块。那地以五为制,地是这个六气,六小块为一圈,那五圈的话,五六三十,这个天地之气,六节天气,五制地气,它都是三十,这个时候他们就吻合起来了,这个规律就找到一个起点和终点了,就和我们数学上找这个最小公倍数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天纪,一纪是五,六气就是三十气了。不是,六气就是三十,六个五,五六三十,也一备。这个地纪者,五岁为一周。这个地纪呢,它是规律本身是六,五岁,五六三十,也是一圈。这样这一段他是具体的这个天干地支相结合的角度,来讲这个天地之间这个气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后面一段,“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所为一纪”。“凡三十岁……这一纪年……六十甲子”。从《天元纪大论》这一篇,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纪年,它也是用五运六气这个基础演变过来的,能看出来。同时我们也知道,五运六气,它是以五运为主,六气为辅,它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根本的规律还是五运,这个六气呢,是因为这个在地球上受到月亮的影响,产生六气的这个变化,有了这个六的变化规律。它本身还是阴阳之气多少的一种变化,所以在这个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他也不是凭空多出了一气来,而是分得更细,分成了六段,也有它固有的六的规律,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六气,这个六的规律,它是包含于五的这个规律之内的,服从于于天道,天之气。以五为变化规律的主旋律。这是我个人的认识,供大家参考。那么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既然这个六气是服从于五行,或者说是从属于这个五行,所以这个六气本身呢?它实际上从大的天道来讲,它实际上也是只是五部分。那么这个六如何变成五呢,我们这个五行各一,只有这个火是有两个,一个是君火一个相火。那么《内经》这个《天元纪大论》在里面也讲道了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两个火你看,它也讲了两个火。所以实际上这六气有两个火,其它的呢是其它四行。所以从本质上讲,六气它本身它的本质还是五行,还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只不过火呢分成两个,成了君火和相火,有这两个区别。这就是以五变为六。所以我们从这里来看呢,这个《六气解》呀,它实际上解释的是什么呢,还是讲的五行。它是从六气的角度讲五行,只不过把火分得更细一些了,分成了君火和相火。如果大家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我想这个《六气解》到时后可能就会好理解一些。就是说所谓的五运六气,它并不是割裂的,不是说五运六气这个完全分开,是两个东西。它不是的,那么这个《四圣心源》里面这个六气解呢,它主要是从这个主气上来讲的。《内经》里面讲了五运六气它有主气,有客气。有主客加临,有胜有负。

  他有比较复杂的一些规律,我也没有很深入,很细致的去研究。我也不给大家讲。今晚上主要讲的意思就是讲,这个五运六气本身呢,它实际上是这个,五运和六气是一回事,是一个东西。只不过,五运是个整体的和主体的东西,放之四海而皆准。五运这个东西,可能不光地球有这个规律,地球外它也是这个规律。而六气,是只在地球上有这个的规律,火星上可能没有这个规律。所以这个六气呀,它是五行的规律在地球上的一种单独的体现。六气同属于五。本质上六气也还是五行。是这样的,当然因为我们人生活在地球上,这个六气实际还是客观存在的,这一年是十二个月不是十个月。你看人有十二经络以应十二月。火分君相,君相也都是客观存在的,心为君,三焦为相火,它有各自的经络,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它也是一个客观规律,它是服从这个土枢四象,五行周流,五行就是一行,一气周流,他仍然符合这个规律,并不矛盾,主要讲这么个意思。如果觉得五行是一个规律,六气又是这么一个规律。到底按哪个规律来分析事物。往往让人容易产生一些错乱,因为黄元御《四圣心源》这本书,它讲的这个规律,它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讲。所以它讲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以这个为主。我们可以看到后面讲杂病的时候,它并没有过多的从六气的角度来讲,它还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讲,就是说从更根本的规律上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