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病则郁嘛,郁就是气瘀、气滞。实际上呢,人身这股气,如果你没有太多的欲念的话、没有太多的贪着,它本身不会有太多的郁滞,一个人活得比较简单的,没有那么多欲望的人,他的脉气一般都比较清透一些,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怪病,不会有什么重病怪病。从临床上看,凡是生一些很重的病,或者说顽疾怪病这样的患者,这种人往往也是从本身从心智角度讲,往往是比较偏的,或把某些东西看得很重,或某一方面想不开,总之,心里也是有个结。精神层面有问题了,就会导致气跟着出现郁结。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把这个气呀,自体的这股气保持比较清透、纯静的状态,一个人至少不能太自私,不能什么事都只考虑自己,有很多欲望,要这要那,这样的话,欲望越多,郁结越多,气也就越郁浊。所以古人讲,一个大医,首先要重医德,医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能太贪着。看病不能先想着,是为了挣多少钱去看病。从心态角度来讲,首先要,简单地说寡欲,欲望要少些,自私心要少一些,这样的话,自身的这股气慢慢就会变得干净一些。另外,从生活习惯上来讲,也是一样的。饮食要简单清淡,尽量素食。吃素呢,相当于吃得比较简单。吃这个鱼肉呢,吃荤呢就是吃得比较讲究。实际上素食搭配好了,营养也是足够的,不会吃了吃饭没营养,缺这少那的。《内经》里讲,饮食呀五谷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平时吃的五谷杂粮,这是最主要的东西,为主。其它的,都是搭配的,辅佐性的食品,也就是说可有可无。人可以不吃肉,但是不能连五谷也不吃。所以正常的人,你都是要吃饭,吃五谷杂粮,以这个为主。植物性食品,植物本身它没有什么欲望,植物本身这股气比较简单,就是一股生发之气,比较平和的一股气,比较干净。所以人吃素时间长了,身体也会慢慢变得干净起来。肉食是动物的肉,动物相对跟植物相比,它就会有了很多欲望,自己要觅食,争斗呀。动物相对植物而言,动物的欲望要多很多。所以动物这股气与植物相比,要污浊一些,尽管它们的肉,你吃得可能当时觉得很香,实际上,它的肉这股气到身体里面去,相对而言还是一股浊气,可能你觉得越香,肉吃得越好吃,这股浊气污浊得越厉害。所以很多吃肉吃得比较多的人,往往也会容易得一些慢性疾病,例如肥胖呀,糖尿病呀,高血压呀。有很多,就是因为饮食不注意,吃这个吃荤吃得太过了,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咱们日常生活的饮食呢,还是尽量以简单清淡天然为主比较好,所以保持自身这股气比较清透,比较干净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吃素。吃素能够坚持半年以上,自身的这股气基本上就能够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讲,这一身之气的根基在于肾气,而肾属水,其数6,6个月肾气完全能够更新一遍,就跟一个人脱胎换骨一样,换了一个人一样,所以吃6个月的素,坚持半年以上,你的整个一气都是全新的,都是比较干净的。这个时候,再去摸脉的时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以前摸脉可能就觉得脉在跳,一下一下的蹬蹬噔,现在你摸脉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个脉不光是在跳了,这个脉跳的姿势你都能摸出来了,就是这个脉气你就能感觉得到,很自然你就能感觉到这股脉气,这股脉气是急匆匆的来的?还是慢悠悠的来的?它是像一个人满头大汗一样热气腾腾的来的?还是像一个人冻的打哆嗦一样凉飕飕的来的?都不一样都能感觉得到。有时候碰到阳气比较虚寒气比较重的患者,他的脉气是冰凉的,一摸把我的手都给凉的发麻了,那么这种脉是什么脉,28脉没有这个脉啊?没法对号是吧,起个名字叫寒脉还是冰脉?但是你一摸这种脉你就知道他的气比较寒,比较凉,治疗的时候肯定要考虑温阳散寒啊这种思路。所以你看是不是很简单啊,你摸脉摸好了,这股脉气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形态,是一个什么样的气势,非常清晰一目了然的展现在你的面前,就跟你看到一样,所以作为一个中医大夫,要想把中医学好首先要做到这一点,摸脉的时候很直观的能够感受到这股脉气,能够感受到一个比较准确清晰的脉象,你能够感受这种很鲜活的感觉。不是那种心中茫然不知手底是什么东西,光知道有点动,有点在跳,完全不是那种概念,就是你摸到这个脉感觉他就像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样,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形态、强弱缓急,非常形象的一种感觉,到那个时候你觉得摸脉已经不是摸脉了呀,就是跟另一个生命在气的形态交流。
前两天有一个出家的师父找我看病,摸了他的脉之后呢我就跟他讲:“你呢不要太着急”。出家师父就很惊讶,他说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老爱着急,他这次病也是这么得的。因为摸脉的时候能感觉到他的这种脉气,就是一个人很着急的,不知道该去哪儿那种感觉,脉弦、脉急、脉促、脉有力;所以你看我们要用语言把这个脉象要表达出来,要准确的描述出来,是很不容易。有时候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准确的把它描述出来。但是如果你们能够把这个脉象很好的体会得到的时候,也不需要去描述,所以我看病为什么一般不在网上看啊,因为摸不了脉啊。有的人说:“我找个老中医,摸摸脉告诉你”。我说没有用啊,他摸的感觉和我的感觉可能不一样啊,即便都是弦脉,弦的程度怎么样,你自己不去摸的话你怎么知道啊。是弦急还是弦弱啊,是浮弦还是沉弦啊,是弦滑还是弦涩啊?完全不一样。所以中医有时候呢,也有这个局限性,你想看得好,必须面对,当面切脉,这是最准的。不过你脉诊很准的话,你摸脉啊,这个病人的整个病气都展现在你眼前,对病人全身的一气的状态就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什么这么讲呢,下面进入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从整体上去把握脉象。刚才是讲我们要从体会脉气的角度,先去诊脉,感受脉。现在讲一下从一气周流的角度,从整体上去把握脉象。这个脉呢,分左手右手,寸关尺三部。左手的脉,寸脉为心,关脉为肝,尺脉为肾;右手的脉,寸脉为肺,关脉为脾,尺脉为肾阳命门;左尺是相当于肾阴。左右手的脉相当于一气周流的左路右路,可以先这么理解,对应着左路和右路。左手的脉由阴出阳,水生木、木生火,是这么一个过程。右手的脉由阳入阴,他是火生土、土生金,这个脉气呢,从左手的尺脉,左尺脉,为肾阴、为水,他向上升发,到左关脉的时候相当于木气,再到左寸脉相当于火气,心火之气;然后心火之气转个弯儿,敛藏,演变为肺金之气,就到了右寸脉上来了,右寸脉为肺气,肺金往下敛降,然后呢右关脉,中土斡旋,是枢纽,也是右路通降的一个必经之地,肺气往下敛藏入肾,为肾阳,右尺。左右手这六部脉呢,它这个六脉也相当于是一气周流的一个简单的模式,就是左升右降,也是这么一个模式,所以你把两手的脉象摸完之后呢,就相当于一气周流这一圈脉气也就都出来了,所以你得出这个脉象他的具体的情况,整个这个一气周流的全局,他是虚是实,是缓是急,整体的状况已经有了。那么某一处,可能有单独的不一样的地方,也能感觉出来。比方说,脾胃有问题的,可能右关脉容易出现滑象,或者出现比较弱的涩象,虚实的不同,其他的脉也是这样。那我们摸脉呢,首先要感觉,为了感受这个脉气,知道这个脉气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然后呢,把你摸到的所有的脉气,按照一气周流的次序、结构,把它串起来,那你就知道这一气周流他是在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他是左路不能升了还是右路不能降了?摸脉都可以摸出来的。然后脉气里面这个郁结,是痰还是郁啊是寒还是热啊,也能感觉得出来。正气的强弱,病气的性质,疾病的病位,在哪个地方,全都可能摸出来。所以摸完脉之后,病人身体的一气,整个周流的状态,就跟一幅画一样,已经在你面前显示出来了。这个时候你说你能透视五脏六腑,怎么讲,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这么讲也不为过。所以说摸脉呢,摸好了,就相当于为患者做了一个全身的体检一样。有的时候,脉诊的结果可能比西医的健康体检或者一些临床的检查还要准确,还要全面。所以说一个好的大夫,他的脉诊的水平,决定了他治病的效果的好坏,决定了他医疗水平的高低。
如果连脉诊啊都摸不出个所以然来,摸了半天也不知道病人的脉气是咋回事,那你这个治疗就等于是空中楼阁,没有根据,只有一个准确、形象的诊断,才会有一个针对性非常强的治疗方案,然后根据这个做出来。所以我们临床治病,如果大家真的想往专业的方面去发展,想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能够做到一剂知两剂已,能够做到效若浮鼓,用药即效,这个不是你看多少病,多少经验就能够会、能够达到的,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脉诊的基础,能很精确的诊断。只有这一点,才能够让你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非常真切、清晰的把握,然后你才知道怎么去治疗。所以我们讲脉法解,讲一下怎么学脉呢,主要是这两条:第一条,就是要学会去感受脉气。不要只去摸他跳不跳啊,那谁都会摸,一定要感受脉气。感受这个脉就像一个生命一样,像一股灵气一样,他有他的非常形象的动态的变化,有一个即时的形态。甚至他也有他的喜怒哀乐啊,你要这么去感受。摸脉摸好了,一个人的性情、脾气,一摸你就知道。第二个呢就是,摸了脉之后呢,要把这个脉,把两手的脉象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一气周流的整体。从一气周流的角度,从整体上去评判、把握患者全身的一气周流的具体的状态,要把你得到的信息整合起来。左手的脉相当于是左路升的,右手的脉相当于是右路降的,他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去把握,就对患者的一气,从总体上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如果这两点大家都能够做到的话,不需要再学什么28脉了。因为脉气的这种跌宕起伏的流通的形式,他有无数种形态。就跟一个人,你出去看风景一样,即便是同一座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也有不同的形态。所以脉象有无数种脉象,不要拘泥于是哪一种脉,只要你感受这种形态就可以了。刚开始可以去感受那种流水一样的感觉,去体会脉气。当你对脉气体会也已经很熟练的时候,你还可以更进一步。体会脉气的时候你可以去体会风景,跟看风景一样。不光是去体会那种流通,像看风景,看一个人一样,那个时候你感受的东西会更多,甚至会有一些不敢相信的东西,你都会可以感受得到的。就不再多说了,说多了成了迷信了。但是最起码的你要感受到那股脉气,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你连脉气都感受不到只是感受到跳动的话,那就还是在外形,查形,不是查气,那就不叫摸脉。诊脉就是诊脉气,不是摸它跳不跳。今晚上讲课的内容就讲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咱再提出来再交流一下。
课后交流
杏林小学徒:1、脉象是真实的为什么有舍脉从证一说?2、如何理解脉象的来、去、里、外。
有时候,病人的脉气郁结的很深的时候,他这个脉是沉的,而且你浮取中取都摸不到脉,沉取的时候才勉强感受有脉在跳,脉的力量也不是很大。按说这种脉是一种虚像,是脉虚。实际上病人的疾病是郁结之症,肝郁,郁得很厉害。他并不虚,这种人甚至是闲不下来,两条腿走上三里路都不累。这个时候按照传统说法叫舍脉从证,脉摸得是虚,实际上病症是实的,肝气郁,郁得比较实,比较重,不能补,越补越郁,要疏肝散血散气,从这个角度来讲,所以舍脉从证这么一说,也算对,严格来讲就没有舍脉从症这个道理。为什么?脉气任何时候都是最准确最真实的。舍脉从证他是针对对脉的体会还不够深,属于一般的大夫,初学者。因为他体会不到真正脉气,他可能体会到脉形,所以教你要脉症合参不要错。如果你对脉气真的有很深的很真切的体悟,就不存在舍脉从证的问题。他的脉,就像刚才我讲的,肝气郁得很深,冒似看得很弱,如果你用心去体会,他的脉在很沉的脉象,藏着一股很强的力,欠按不衰,甚至那种脉气能把你的手指都推开,刚摸的时候,皮肤都是软的,摸不到脉。按到底,仔细去体会,有时候会觉得脉气非常郁,郁的很重,由一个很弱的状态,慢慢的就能体会到那股力量爆发出来。不过你从脉象上已经知道这是一个郁结很重,气郁不到外发的病相。你自然就该知道用疏达外散的药,不会用补虚的药。这哪来的舍脉从证一说。不需要这种说法。所以这种说法针对的是对脉象不是很精通,水平不是很好的,是防止辩证不准,防止误断,所以教你脉证合参的规律。如果你觉得诊脉的功夫已经没有问题,这个时候你可以认为这个说法没有,不需要考虑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是错误,脉永远都不能舍,证可以舍,脉不可以脉。第二个如何理解脉象来去里外,这个我们下次再讲,具体的脉象东西,我们下次再讲。土枢四象问:摸脉是不是左手摸对方的右手,右手摸对方的左手。
这个无所谓。你看有些小孩子不配合,一会儿转这边一会儿转那边,你怎么摸。只要能摸到脉就可以。对于成人来讲,大部分情况,看患者坐在哪一边,患者坐在你一边,你就用一只手摸脉也可以。不过患者坐在你对面,也可以两个手交替着摸脉。左手摸右手,右手摸左手,用哪个手摸脉,这个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你的手感要好。手感好的话,哪个手摸都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