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桂汤出于《伤寒论》辨坏病脉证并治篇,及《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本方是为奔豚气一证而设。奔豚者肾病也,以其病从少腹上冲咽喉,有如豚窜奔突之状,故名之也。其病机由于太阳病发汗复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桂枝加桂汤主之。
【方药】桂枝15g 白芍10g 甘草6g 大枣10g 生姜10g
【方义】桂枝解肌散寒降冲逆,芍药酸收缓急止痛,甘草、大枣和胃缓急,生姜健胃降逆,更加桂枝温通心肾之阳以逐内寒,加强平冲降逆而治奔豚。临床中凡属奔豚气的范畴,变证各异的证候,俱投以此方治之。
李某某 男 72 木船社退休
1976 年 4 月 10 日,背心发热,腰胀,背越热,腰越胀,甚至热上头部。
脉:六脉浮大,沉取无力,苔薄白。
【辨证】心肾阳虚,奔豚上犯。
【治宜】调和营卫,振心阳袪奔豚。
【方药】桂枝15g 白芍10g 甘草6g 大枣10g 生姜10g
1976 年 4 月 14 日,背热减,腰胀减。原方二付,并说去年此病在我处治愈。
高某某 女 40 第七人民医院幼儿园职工
1975 年 8 月 5 日,数月来有一种怪病缠身,不得安宁,自觉下腹部有股气往上冲,直到咽喉,心悸不宁,脘腹不适,经检查,西医有的说更年期综合症,也有医生说植物神经紊乱,也有说神经官能症,各说不一,服药总是不效。
【脉】浮缓无力,苔薄白。
【辨证】心肾阳虚,奔豚气上犯。
【治宜】振心阳袪肾邪。
【方药】桂枝2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三付。
1975 年 8 月 9 日,病减多半。原方三付。
【分析】本方为《伤寒论》治疗奔豚气的主方。奔豚之名,始见于《内经》,继见于《难经》,其后《诸病源候论》释之曰:“奔豚者,气上下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金匮要略》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这基本描述了此证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所见到的此类病症,常是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下向上冲逆。西医的仪器是无法检测到的。发作时,先觉脐上或脐下动悸,旋即逆气上冲心胸痛苦异常。其所过之处,则有各种症状出现,如气至胃脘,则见脘腹胀满;气至心胸,则胸闷气促,心悸不宁;气冲咽喉,则憋闷窒息欲死,甚则冷汗淋漓,气上冲巅顶,则晕眩跌仆,逆气复还于下,则诸证消失。本症的特点是时发时止,呈阵发性发作,间歇期则无痛苦。对此类病症,现代医学有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者,有诊断为癫癎病者,亦有诊断为神经功能紊乱者。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两种:其一是因受惊吓而发;其二是因受寒而发。本方所主是后者。据原文所载,本方所主之症,乃因用烧针取汗,汗出腠理开,针孔处受寒邪所袭而不得疏散,故红肿如核。劫汗内伤心阳,阳虚阴乘,水寒之气乘虚上犯心胸,故发为奔豚,其治法是先以艾炷灸针处之赤核各一壮,以温散其寒,再内服本方以温心阳而平冲逆。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共四条三方,原文如下:
一、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二、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奔豚汤方:甘草6g 川芎6g 当归6g 半夏12g 黄芩6g 生葛15g 白芍6g 生姜12g 李根 白皮。
三、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四、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奔豚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从惊恐得之。但也有因发汗后复加烧针,汗出伤阳,外邪乘虚侵入,引动冲气而起。或者内有水气,重因误汗损伤阳气所致。致病因素虽有不同,然均与冲脉有关。其主症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或致咽喉。在治疗方面,如为肝郁气冲的,可用奔豚汤疏解肝郁之邪,降其冲逆;如因外邪引起冲气的,宜外灸核上以除邪,内服桂枝加桂汤助阳降逆;如因误汗阳气受伤,水饮有上冲之势的,治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通阳利水,以防冲逆。
以上两例病案,从第一例李姓病案来看,其病情并非与条文所说相同,其病主要背发热、腰胀痛,背越热,腰越胀,甚则热上冲头部。就阴阳关系来说,背为阳,胸腹为阴,就胸与腹来说胸为阳,腹为阴,就内外来说,外为阳,内为阴,因此背为阳中之太阳,故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腰背疼痛,恶寒发热,此病可以理解为心肾阳虚加之表阳亦虚,腰为肾之腑,肾气虚则肾邪上犯,心阳虚(大无力亦属虚),加桂则是针对心阳虚,如此表阳固,心阳复,心肾交通,肾阳亦复,邪不再上犯,故病愈。
第二例高姓病,虽与第一例病案的表现不同,其病机原则相同,都是心阳虚,肾邪上犯。肾阳不虚,阴阳调和则无病,何来上犯。由此可知,发病不同部位,机理相同,故同一方药,都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