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第四十五案-第四十六案 射干麻黄汤证

曹颖甫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第四十五案 射干麻黄汤证其一

  (颖师医案)

  冯仕觉(七月二十一日),自去年初冬始病咳逆,倚息,吐涎沫,自以为痰饮。今诊得两脉浮弦而大,舌苔腻,喘息时胸部间作水鸣之声。肺气不得疏畅,当无可疑。昔人以麻黄为定喘要药,今拟用射干麻黄汤。

  射干(四钱) 净麻黄(三钱) 款冬花(三钱) 紫菀(三钱) 北细辛(二钱) 制半夏(三钱) 五味子(二钱) 生姜(三片) 红枣(七枚) 生远志(四钱) 桔梗(五钱)

  拙巢注:愈。

  曹颖甫曰:有张大元者向患痰饮,初,每日夜咯痰达数升,后咯痰较少,而胸中常觉出气短促,夜卧则喉中如水鸡声,彻夜不息。当从《金匮》例投射干麻黄汤,寻愈。又有杨姓妇素患痰喘之证,以凉水浣衣即发,发时咽中常如水鸡声,亦用《金匮》射干麻黄汤应手辄效。又当其剧时,痰涎上壅,气机有升无降,则当先服控涎丹数分,以破痰浊,续投射干麻黄汤,此又变通之法也。

  惊治喑

  李立之,明临安人,以善治幼科,擅名一时。有婴儿忽患求治,立之令以衾裹小儿,乘高投之地,儿不觉大惊,遂发声能言。

  笑歌啼号

  周广,明吴人,朝廷闻其名,征至京师。有宫人每日昃[166]昃:太阳偏西则笑歌啼号,若中狂疾,足不能及地。周视之曰:此因食且饱,而大促力倦复仆于地而然也。乃饮之以云母汤,令熟寐,寐觉失所苦。

  试胎

  武明冈,字瓛孙,明介休县人,精于医。赵郡守召视妇疾,以数妇试之。至后一人曰:余都无病,惟此一人始受胎耳。其夫未知也。曰:以药验之,必动,然须小损,更一剂疗之,亦不至后患。已而果然。

  第四十六案 射干麻黄汤证其二

  (佐景医案)

  沈贤襄先生(住辣斐德路玉振里三十五号),案缺。

  射干(钱半) 麻黄(二钱) 细辛(钱半) 紫菀(钱半) 款冬(钱半) 姜半夏(二钱) 五味子(一钱) 生姜(二钱) 大枣(四枚)

  佐景按:有友人庄君国坤者,病呃逆,患之三日,勉饮滚热之开水,则可止呃一分钟许。既治之不瘥,就诊于余。细察之,计每分钟作呃一十三次,甚均停,夜间亦然。稍入睡,辄因呃而醒。如是合计其三日夜之呃,竟已达五万六千余次之多,此宁非惊人之数。余略按其脉,视其舌,抚其额,即疏一方与之,合计诊察及疏方时间,前后不出五分钟。庄君即电告药铺,嘱遣人来迎方送药。半小时后,药已煎就送到,立饮之。杯未覆,而宿呃顿止。庄君初疑此为热饮之功,非药力之效,勿信焉。既而一分钟后,二分钟后,十分钟后,一点钟后,呃永不发,庄君乃惊为神奇。余曰:何神奇之有哉?此乃古圣人之遗泽,余不过窃其一二耳。余因检《金匮》橘皮汤方后文示之曰: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并告之曰:古圣人用药二味,已能下咽即愈,况余今所用者,不止[167]止:只,仅仅此二味哉!

  时有友人沈君贤襄亦在侧,睹此变戏法式之治病术,不禁窃怪。曰:我有十余年之宿疾恙,君亦能愈之,若是其速乎?曰:何病?曰:老咳嗽也。曰:是亦不难。因按脉,察苔,抚额,依旧至迅,而上方随成,盖即射干麻黄汤原方是也。次日,沈君服此,恙减其半;续进二剂,咳永除,又岂非下咽即愈之谓乎?

  我知阅者必将愿闻沈君宿恙之经过,及服药后之反应,则与其由余陈述,迹近于夸,曷若由沈君自言,事属乎真?故沈君径自笔述如下,以告世之同病者:

  “鄙人体素健,但自幼即有咳嗽之疾。每届初秋,天气骤凉,必按时举发。初则换衣之时,稍受风寒,即喷嚏不止,继则喉中生痰,呼吸不畅。疾剧时,夜间难以成寐,时需坐起,气方稍苏。而气管因痰阻碍,一呼一吸,声如锯木。往往头晕目眩,坐卧不安,痛苦殊甚。饮食方面,如肉类等固不敢染指,并烟酒等刺激物品亦在摒绝之例。十数年来,虽经诊治,间或购服西药,终鲜效果。因是每年例须受苦二月许。今秋又渐复发,幸经服姜君方数剂,立即遏止。现已隆冬,仍康好健啖如恒。惟偶闻浓厚之煤气,或略感寒凉,喉中亦立即呼吸有声,但片刻即愈,不须药治。且今晨间起身时,必有浓痰一口,自能吐出,甚称快适。前在病时,此痰阻塞喉间,不能复出,其苦不堪言状。回忆缠绵宿疾,恍然若失。多年沉疴,一旦根除,诚令人感佩不止也。沈贤襄谨志二十六年一月十五日。”

  射干麻黄汤有其药理在,射干麻黄汤证有其病理在。使吾一一畅发之,诸君安坐而得之,将觉淡然无味,不值一嚼。君若不惜精神而自求之,则兴之所至,可以忘君餐,可以废君寝。此中之乐乐无穷,有不足为外人道者!

  诈灸

  俞用古,明新昌县人。一女子欠伸,两手直不能下。用古曰:须灸丹田。因灼艾诈解其裙带,女子惊护,两手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