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闲话桂枝

曹颖甫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闲话桂枝

  吴凝轩

  本文所讲的桂枝,乃是《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简称。桂枝汤的真义早经前人表白,不用在下再事饶舌。本文只算是闲话的性质,非敢好奇立异也。

  太阳三纲鼎立的学说,现在已经根本摧毁了。寒伤营、风伤卫的见解,也被认为是无谓的了。然而另外还有一件含糊的事,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释,就是桂枝汤发汗的问题。

  桂枝汤的功用在《伤寒论》中有时称为解肌,也有时称为发汗,我们试举二条来比较一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照上面的条文看来,桂枝汤只能解肌,不能发汗。倘使逢到麻黄汤证应该发汗的时候,反把桂枝汤去解肌,那么说不定要闹出乱子了。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更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这里把桂枝汤用于桂枝证,又称作发汗了。可见桂枝汤的发汗,不可与麻黄汤的发汗混同立论(《外台秘要》及《名医别录》,有时麻黄亦称解肌。但研究《伤寒论》,当以经释经,不可妄参他书)。

  在下认定发汗的意义,是要把体内过剩的水分,望皮肤外面排泄出去。如麻黄汤证,因寒郁皮毛,水毒不得宣泄,影响及于神经,则为一身尽疼;影响及于肺,则为喘息,这才需到发汗。汗出则水毒尽去,所以也可以说是逐水式的发汗。至于桂枝证,体内原没有过剩水分,而且汗腺也不闭塞,实在不合发汗的原则,只可称为解肌式的发汗。

  什么叫作解肌呢?丹波氏曰:“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气也。”这种空泛的注释,实在不足深取。我们要知道解肌的真义,须要从煮服法中,探寻出来。

  我们在煮服法中,只看到许多“不汗”“更汗”“又不汗”“更作服”,但是经文中不是告诉我们桂技证是有汗的么?为什么在服药的时候,又变成了无汗了呢?即使说桂枝的目的是要在自汗之外,再加一层药汗(由药力发出来的汗),然后可以病除。那么试问同是汗液,同由汗腺而来,何者是自汗,何者是药汗?倘使不能辨别的话,那么怎样可以断定其为药汗,而可以不必尽剂呢?这真是解人难索了。

  柯韵伯的注释颇为奇特,他说:“前自汗乃卫中邪汗,服汤后反无汗,是卫中邪汗已尽,但谷气未充,精气未敷于营分耳。依前法,便精胜而汗却,药势促则病除矣。”他认定自汗是邪汗,桂枝汤服下去先把邪汗赶走了,便变为无汗,再服下去,把谷气充实起来,精气就能敷于营分,再来一身药汗,病就霍然而愈了。这样注释未免过于神秘。鄙见颇有不同,容我慢慢地说来。

  我以为桂枝证的自汗,是局部之汗;白虎证的自汗,是遍身之汗。何以见得桂枝证的自汗是局部之汗呢?只要看本汤煮服法中“遍身絷絷”四字,就可以知道。因为服汤以后,可以遍身絷絷,就可推想到未服汤时一定是局部淫淫。桂枝汤的功用,就是把局部之汗,化为遍身之汗。服汤后的不汗,乃是不见遍身之汗,并不是连带未服汤前之局部的汗也没有了。虽然,同是汗也,为什么有遍身、局部之异呢?这就须先行明白桂枝证的生理变态了。

  我们要讨论桂枝汤证的病理,须要丢开了前人的议论。把桂枝汤内的药味做一个拆字式的探索:

  桂枝、甘草;芍药、甘草;甘草、生姜、大枣

  桂、甘:他们在大论里就是桂枝甘草汤。论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恽铁樵氏释此条为真武汤之轻者,那是不对的。因为真武汤夹有水邪,此条则发汗过多所致,非但无水,且有伤津之虑。《活人书》云:“悸者,动气也。”什么叫作动气呢?《伤寒今释》云:“发汗过多,血液衰少,心房大张大缩,以推持血压。”据此,可知此条证是上部虚性充血,桂枝甘草汤是治上部虚性充血之方,并非为发汗而设。倘使桂、甘可以发汗的话,那么已经过汗,再发其汗,一定要大汗亡阳了。

  芍、甘:论曰:“……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为什么未服汤前,脚不得伸呢?因为下部贫血,血不养筋的缘故。芍、甘二味能使下部血脉通畅,所以前人认定为是养血之品。凡是下部之病,如腹中疼痛、腹肌挛急,多是芍、甘的主证。

  甘、姜、枣:这三味一向被人轻视,前人注释汤方,多把他们等闲视之,和掮旗打伞的跑龙套相似,所以要找个满意的注释,十分困难,在下敝帚自珍,把鄙意写上。

  大枣摄持胃中津液;甘草安肠;生姜温胃。

  总之,这三味多是肠胃之药。这样看来,桂枝证的肠胃状况虽不敢说大虚,要亦不会实足健全罢?

  综合以上三组药味看来,我们可以知道桂枝证的生理上变态,原来是:(一)上部虚性充血;(二)下部贫血;(三)肠胃不健全。换句话说,(一)(二)两项就是古人所说的营卫不和。第三项,古人谓之脾病。营卫不和是肌肉间的事,脾病则肌肉亦病,所以赖桂枝汤充实脾胃,调匀血运,也可以称为解肌了。

  我们既然知道了解肌的意义,连带还可以知道桂枝汤中五种药味,多没有发汗的能力。因为桂枝汤的焦点是在于血运之不调匀,汗生于血,血运不匀,则充血之处有汗,而贫血之处无汗。桂枝汤的目的是要通调血脉,使畸形的局部的汗态,入于正常的遍身的汗态。换句话说,服汤后遍身絷絷的是血运调匀的结果。是由温覆和啜粥蒸发出来的,并不是桂枝汤真有发汗能力。

  谢诵穆先生在他的《温病论衡》里说,温病应该分为肺系的温病和肠胃系的温病,我对于桂枝汤证也有同样的感想。我以为麻黄汤证是肺系的太阳病,桂枝汤证乃是肠胃系的太阳病。凡肠胃之病,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所以桂枝证也可以说是外连太阳,而内系太阴。要是不然的话,那么大论太阴篇中之桂枝汤,真要变成如舒诏所说的“不大合法”了。

  倘使时间应许,将来再写出来,请读者诸君指教。现在借曹师颖甫的一个医案,来结束闲话罢。“湖北叶君住霞飞路,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顶花园,披襟当风,兼进冷饮(此时由你快活,等会儿就有苦头来了)。不久,即觉恶寒头痛,急急回家,拥被就寝。适有客来,勉起应酬。夜半送客,头痛恶寒更甚(凉风、冷饮在内作怪)。自作紫苏、生姜煎服,虽得微汗,病仍不解(原不是发汗的事)。次晨邀师诊,病者两手臂汗出(局部之汗也),吐出绿色痰浊甚多(内系太阴),因与桂枝汤加浮萍,一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