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引言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东汉张仲景,勤求两汉医经家之理法,博采东汉前经方家之方药,结合自己救治建安以来瘟疫流行的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竹简墨迹未干,便遭三国连年混战,致使原著索断简失。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的《伤寒论》十卷出版,而《金匮要略》六卷不知流失何处。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蠹简中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伤寒论,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因《伤寒论》早已出版,乃诏儒臣校正《金匮要略》,依旧名《金匮方论》编次出版。一部经典名著被“天下大势”之利剑断成两部分,在中国医学长河中分道扬镳了一千七百多年。

  笔者幼承庭训,博好经方,先拜经方临床大家宋孝志为师研读《金匮要略》,后又聆听仲景学说实践家陈慎吾老师背讲《伤寒论》,再经自己五十多年临床实践,才初步领悟出:伤寒起于风寒,杂病始于内伤;伤寒是杂病之起始,杂病是伤寒之归宿;伤寒中蕴育着杂病,杂病中培育着伤寒;伤寒传变始终有杂病出没,杂病随时有伤寒尾随;伤寒与杂病,经络与脏腑时隐时现,内外呼应,伤寒与杂病标本相依,一脉相承。故伤寒一百一十三方无一方不能治杂病,杂病一百四十方无一方不能治伤寒;伤寒发杂病之秘,杂病启伤寒之微。故伤寒与杂病不合二为一,则不能深明《伤寒杂病论》之意。

  今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依仲景原序所论十六卷合二为一,增其阙缺,删其重复,裁其附方,名曰《重订伤寒杂病论》。在《伤寒篇》之后,附梁代陶弘景收集的“外感天行,经方之治,大小六神十二方”;在《杂病篇》之后,附陶弘景收集的“经方有效治诸虚劳损方五首”及“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其中,开心窍“着舌以通心气”,舌下含硝石雄黄散治疗心绞痛,比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要早一千多年。

  限于水平,《重订伤寒杂病论》虽未能尽复仲景原著之旧,但合二为一,有增有删,却能使学者检用方便,尽收白文之秘,不受注家“先入为主”之弊。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师云:学中医,不精通《伤寒杂病论》,不足以成名医。

  (高齐民 2009 年 3 月 24 日书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