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六卷,自王洙从翰林院蠧简中检得复出,已历时九百多年。此书不仅弥补了《伤寒杂病论》半壁江山之遗缺,书成“施之于人,其效若神”,为杂病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且深受宋代以后临床医家所厚爱。
笔者颇习经方,五十余年手不释卷。此书篇目次序系由宋儒臣编排而成,他们善论四书五经,而陌生于中医脏腑经络与三焦方位,翻阅时常感本书篇次有点散乱,若能稍加调整篇目先后,则更利于“检查应用”,苦思多年,今试调之。
《金匮要略》二十五篇,应每篇都有“论”,多则论十三首,少则论一首,但第九、十二、十四、二十、二十五篇共五篇无“论”,已脱之简,无处查寻,今从《素问》中择需以补之,共增补“论”九首。
宋代儒臣校正《金匮玉函经》时,随意将书中的“论曰”几乎全部改为“师曰”,而篇首的“论几首”则未改。《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中“论曰”因一时疏忽未能改成“师曰”,这才使我们有证据将儒臣笔下的“师曰”全部改回“论曰”,恢复原著风貌。
篇头的“论几首”与篇中的“论曰”遥相呼应。篇目中仅有一个“又曰”在“师曰”之下,确定为“论曰”,其他经文不敢乱动。
另,书中共有九篇后有附方,非仲景原书所有,从有关书中可以检得,故予删去。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高齐民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009 年 3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