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阴阳易瘥后劳复篇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原文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烧裩散方

上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中裩烧灰。

妇人伤寒新瘥,男子与之交,余邪从廷孔吸入宗筋,谓之阴易。男子病后与妇人交,余邪由宗筋贯输廷孔,谓之阳易,如俗所传过癞者然。既云伤寒新瘥,即当证明所病者为何经,自来注家多欠分晓。盖三阳无寒湿,三阴多寒湿,而三阴证之新瘥,又必在寒尽阳回之期,未尽之湿邪乃一变而成湿热。苟令化热之湿浊渗入前阴,轻则为淋浊,重则腐烂而内溃。身体重者,太阴之湿象也。少气者,湿伤气也。少腹里急,或引阴中筋挛,膝胫拘急者,寒湿在下也。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者,浊热上僭,清阳为之蒙翳也。取中裩近阴处烧灰和服,以浊引浊,使病从何处受,即从何处出。夫磁石引针,珀引灯芯,同气相感也。故食瓜而病者,治以瓜皮汤。食谷而病者,治以饭灰,其理同也。近世医家,既不识病原为湿浊,又不明同气相感之理,无怪论及烧裩散,反憎其秽亵无理也。

原文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枚,香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大病瘥后,精气消歇,静以养之,犹恐本原之难复。若夫病后劳力,则百脉张而内热易生,汗液泄而表阳不固。内热生则不思饮食,表阳虚则易感风寒。烦热在里则中气易塞,风邪外袭则表气不濡。枳实以降之,栀子以清之,香豉以散之,而表里自和矣。若以病后中虚,食入易停,便当从宿食治,但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不烦用大小承气者,则以病后胃虚,不胜重剂故也。

原文

伤寒,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瘥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此条订正)

伤寒瘥已,非谓病之自瘥也。大法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可知“脉浮者”数语,当在“瘥已”上,传写倒误也。若瘥已后更复发热,表无太阳实寒,里无阳明实热,或由瘥后乏力多卧,表气不张,脾脏留湿,不能外达皮毛耳。故只需小柴胡汤以解外,使湿去表和,其热自退,此特为病后不胜重剂言之。不然,服枳实栀子汤,覆令微似汗,有宿食加大黄,前条已详言之,“脉浮者”数语,不几成赘说乎?

原文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泽泻、蜀漆(洗去腥)、海藻(洗去咸)、瓜蒌根、商陆根、葶苈子,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

凡人久卧则生湿,积湿则生痰,湿痰凝沍,则水道为之不通,若阴沟日久瘀塞者然。人之一身水气,至腰以下而大泄,肾与膀胱左右并有管相接,以出小便,《内经》所谓“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者是也。然则腰以下正为水道宣泄之冲,不当留积水气,自大病久卧百脉停顿,必有败津留滞其中。水与败津化合,则胶固而成痰浊,并居血络,阻下行之路,水道为之不通。故必用蜀漆、葶苈以泻痰,商陆以通瘀,海藻以破血络之凝结。海藻含有碘质,能清血毒,故疮痈多用之而病根始拔。君牡蛎、泽泻者,欲其降而泄之也。用瓜蒌根者,所以增益水津,欲其顺水而行舟也。此利小便之大法,异于五苓散之不兼痰湿者也。

原文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胃中有热则吐黄浊之痰,《金匮》但坐不卧之皂荚丸证也;胃中有寒则吐涎沫,《金匮》“痰饮篇”之小青龙汤证也。若大病瘥后之喜唾,则胃中本无上泛之涎沫,咽中常觉梗塞,所出但有清唾,此与吐涎沫者略同,而证情极轻缓。痰饮之吐涎沫,以吐黄浊胶痰为向愈之期。喜唾者,亦当如是,为其寒去而阳回也。至于久不了了,则胃中微寒,非用温药断难听其自愈。然汤剂过而不留,尚恐无济,故必用理中丸以温之,使得久留胃中,且日三四服,以渐而化之,则宿寒去而水饮消矣。

原文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升,半夏半斤,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半斤,麦门冬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解后,无论从汗解与从下解,其为伤胃阴则一。中气虚而胃纳减,故虚羸少气。阴伤则胃热易生,胃热上升而不得津液以济之,故气逆欲吐。师用竹叶、石膏以清热,人参、甘草以和胃,生半夏以止吐,粳米、麦冬以生津,但得津液渐复,则胃热去而中气和矣。

原文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病已脉和,当可免余邪之留恋矣。间亦有日暮微烦者,非病也。盖其病新瘥,脾胃尚虚,不能遽胜谷食,谷食停而湿热内蕴也。然何以必在日暮?盖日暮为地中蒸气上升,草木炭气张发之候。胃中新食壅阻成湿,与此升发之气相感,骤然上蒙,因见烦热。则但损谷,其烦当止,更不须大黄五六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