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人参9g白术9g炙甘草9g干姜9g水煎服。
本方出于《伤寒论》,原方是“理中丸”,原用法是四味为末,以蜜丸鸡子黄大,用沸汤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至四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可见本方既可作丸服,也可煎汤服,后世医家多以汤剂用之。但中成药中也有“理中丸”和“附子理中丸”供临床选用。
本方主治中焦虚寒,气不能燮理,腹痛,大便自利,便溏不成形,口不渴,寒多而呕,脉沉无力,或手足逆冷不温(厥逆)。
方中以人参补气益脾为主药,白术健脾燥湿为辅药,甘草和中补土为佐药,干姜温胃散寒为使药。因脾胃居中焦(或称中宫),故名曰“理中”。
本方加附子6~9g,名附子理中汤(丸),主治中焦寒盛,腹痛,身痛,四肢厥逆,拘急者。
本方加枳实6~9g、茯苓9~12g,做成蜜丸,名枳实理中丸,主治寒实结胸,疼痛欲绝,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治之不效者(此为大下之后的虚逆之证,气已不理,而复上攻,气搏结于胸者,用此丸先理其气,次疗诸疾,其效如神)。若口渴者加天花粉10g,加重参、术用量;自汗多者可加生牡蛎(先煎)20~30g。
本方去甘草,加茯苓15g、川椒6~9g、乌梅6~9g,做成蜜丸,名理中安蛔丸,主治胃寒痛、吐蛔虫。
本方加当归9g、白芍12g、陈皮9g、厚朴9g、川椒6g、生姜6g,名温胃汤,主治忧思郁结,脾肺气滞,胀满上冲,饮食不下等症。
本方加青皮6g、陈皮9g,名治中汤,主治理中汤证见腹满痞闷,兼有食积者。
本方加陈皮9g、茯苓15g,名补中汤,主治泄泻。若泻而不已者,再加附子6~9g;食思缺乏,食而不化者,再加砂仁6g。
本方加黄连6~9g、茯苓9~25g,名连理汤,主治伤暑泻肚而作渴之证。前人经验认为,外受酷暑、内伤生冷而致此症者,非此汤不可。
《内外伤辨惑论》中有厚朴温中汤,其组成为:厚朴12g,陈皮12g,干姜10g,茯苓6g,草蔻仁6g,木香6g,炙甘草6g。二方比较,其共同点是,均能健脾燥湿,主治中焦寒盛,呕吐不食,脘腹冷痛,喜暖喜按,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滑等症。二方不同之点是:理中汤中有人参、白术,故偏治症见神疲少气、脉沉细无力或迟缓者;厚朴温中汤有厚朴、广木香、陈皮、茯苓,故侧重治疗脘腹胀满较重,泛吐清水,脉沉紧或沉弦者。前者的功效是温中祛寒,补益脾胃;后者的功效是温中理气,燥湿除满。
我在临床上经常用理中汤随证加减,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腹痛泄泻之症,其中包括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对症见急性泄泻、胃肠不适,甚至呕逆胀满者,常合藿香正气散随证加减。经验方是:藿香10g,苏叶(后下)6g,白芷6g,茯苓25g,土炒白术10g,陈皮10g,半夏曲10g,芡实米15g,干姜6g,党参9g,炙甘草5g,广木香6g,车前子(布包)12g,诃子6g。
对症见慢性泄泻,便前腹部隐痛,大便一日三次左右,溏薄不成形或带些血液,或兼见里急后重者(包括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结核性结肠炎等),我常用此方合四神丸方随证加减应用。经验方是:补骨脂10g,吴茱萸6~9g,五味子9g,肉豆蔻10g,土炒白术10g,党参9~12g(或人参3~6g),茯苓20~30g,干姜6g,广木香6~9g,诃子10g,车前子(布包)12g,赤石脂12g,禹余粮12g,炙甘草5g,伏龙肝(煎汤代水)60g。大便带血较多者,可再加地榆炭20~30g、防风6g。
以上两个经验方是我临床常用的方剂,效果很好,请参考试用。
例如,杨某某,男,32岁,初诊日期1975年12月16日。
1975年9月20日在北京某大医院经X线拍片证实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经用药灌肠治疗60多次,同时服抗生素、黄连素等,未见效果。现大便一日二三次,大便干稀交替不等,有时带脓血,次数多,时有下坠感,左下腹部隐痛,腹部怕冷,舌苔薄白,脉沉滑。大便镜检:红细胞10个~成堆/HP,白细胞数基本同红细胞。
辨证:脾肾虚泄。
治法:温补脾肾,固元止泄。
处方:补骨脂10g,五味子9g,肉豆蔻12g,炒白术9g,茯苓12g,吴茱萸6g,党参12g,制附片6g,炮姜3g,诃子12g,赤石脂(打碎)15g,灶心土(煎汤代水)60g。
1976年2月23日复诊:上药服20付,腹已不痛,大便一日一行,大便镜检阴性。病已基本痊愈。舌苔微微欲现薄黄,脉弦滑。上方加炒麦芽9g,赤石脂改为12g,党参改为9g。又服6~10剂而收功。
理中汤与养中煎(人参3~6g,炒山药6~9g,炒扁豆6~9g,炙甘草3g,炒干姜3~6g)比较:二方均能治中焦虚寒而致呕泄之证。但前者有白术(无山药、扁豆),故益气健脾之力大于后者,并且对急性的中焦虚寒腹痛、腹泄,见效速于后者。后者有炒山药、炒扁豆(无白术),山药不但健脾且能益肺补肾。扁豆不但健脾,且能祛暑湿,故健脾、益肾、化湿祛暑的作用优于前者。其功效平稳和缓,故名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