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炙甘草12g生姜9g党参6g(或人参3g)生地黄30g桂枝9g麦冬9g麻仁9g大枣4枚阿胶(烊化)6g水煎服(原方以清酒和水各半同煎,阿胶烊化,日分3服,但其用量大,今折合为一剂汤药量)。
本方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带血,心悸气短,心中温温液液,失眠多汗,脉虚细而数,或偶见结代。
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脾,脾属土为心之子,补子而实母,缓心脾之急而复脉,为主药;生地黄滋阴生血,麦冬益阴养心以利复脉,为辅药;用人参(党参)益气以生阳,桂枝助心阳而通脉,阿胶养血滋阴,麻仁润肠缓中,得生姜之辛,滋而不腻,共为佐药;生姜和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相合,具有滋阴养血、益气复脉的功能。本方重用生地黄还配以麦冬、阿胶、麻仁,并以炙甘草为君药,可见是一滋阴养血之剂;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故又配用人参、桂枝、生姜以益气、辛通而助阳。伤寒重证或大病久病之后,阴血耗伤,心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见心动悸、脉结代之症,本方最为适用。仲景这一滋阴养心血、益气助心阳而复脉之法,给后人极大启发。今人用此方治疗阴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致的心律不齐、频发的期前收缩、室性早搏,甚至出现二联律、三联律者,随证加减,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医益气活血药物治疗心律不齐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因此就认为心律不齐的中医病机均为气虚血瘀,则欠妥。我们通过学习仲景先师为治疗伤寒病后心动悸、脉结代而制定的滋阴养血为主、佐以通阳复脉的炙甘草汤后,可以看出,西医诊断的心律不齐,在中医看来不一定均为气虚血瘀证,应该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首先进行准确的证候,针对不同的证候采取不同的治法。不可一见心律不齐即用益气活血药。
我在临床上常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阴血不足证候中出现的心律不齐。兹举一病例如下:
宋某某,女,25岁,1972年6月18日初诊。
主症:数年来经常心慌气短,心中发空,胸间不适,脊背痛,劳动后更明显,食欲较差,大小便正常,月经正常。
诊查:舌尖红,舌苔薄白,脉弦细有结代,每分钟脉结代3~4次。
辨证:舌红脉细为阴虚之象。脊背疼痛、劳动后明显,知为胸背部阳气不振,经络痹阻。心慌气短,知为血不荣心,心中气血不足。综观脉症,诊为阴虚、血不荣心而心悸动、脉结代之证。
治法:养阴补血,益气助阳而复脉。
处方:炙甘草9g,麦冬15g,生地黄15g,五味子9g,当归6g,丹参15g,党参9g,玉竹15g,金狗脊15g,桂枝4.5g,陈皮9g。3剂。
二诊:药后背已不痛,心律不齐次数减少(每分钟1~2次)。上方去狗脊,加龙眼肉10g,再进3剂。
三诊:自觉症状已无,脉未见结代,心脏听诊未发现心律不齐。
此患者又服6付中药进行调理,心慌气短、心律不齐得以治愈。
《千金翼方》用本方治疗虚劳。《外台秘要》用本方治疗肺痿,但本方为补虚之剂,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心肺俱虚)者。甘草干姜汤则治肺中冷、吐涎沫、头眩、小便数或遗尿者,故仅用甘草12g、干姜6g温之。可见同是肺痿,治法不同,不可不辨。
我也常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胸痹兼见心悸动、脉结代,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伴有频发室性早搏或房性期前收缩者。处方如下供参考:全瓜蒌30g,薤白12g,檀香(后下)6~9g,枳壳10g,蒲黄(布包)10g,焦山楂10g,炙甘草9~12g,生地黄15g,麦冬6g,丹参15g,党参9~12g,桂枝5~9g,远志10g,炒枣仁15g,水煎服。常收良效。胸痛明显者,去党参,加五灵脂12g,或另随汤药加服苏合香丸1丸,一日2次;心悸失眠者,加龙齿(先煎)10~30g、珍珠母(先煎)20~30g,炒枣仁(先煎)增至30g;头眩晕者,再加泽泻30g、钩藤20~30g;大便干结者,加酒军6~9g;体胖痰盛者,加半夏10g、化橘红12g、茯苓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