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苓桂味甘汤治咽喉肿痛

朱木通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苓桂味甘汤治咽喉肿痛

  经方派治咽喉肿痛,大底以甘草汤、甘草桔梗汤、半夏汤及《金匮要略》之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半夏厚朴汤、苦酒汤为最常用。然而此等通套剂虽尽人皆晓,但遇痰饮患者则无能为力也。以下一例则属于痰饮作病而起咽喉肿痛,最后以苓桂味甘汤收效,兹追记以资参考。

  患者为一肥胖体质之四十九岁妇人,平素屡屡上逆,头眩肩重,高度蛋白尿。去年常投以葛根芩连汤则上逆头眩肩重皆大差,而蛋白尿锐减,十余日后病愈停药。本年初,复发如前,且颜面常感翕翕然灼热、耳鸣,复投以葛根芩连汤,然已不如从前之显效。于是,转以颜面翕热微目标,用《金匮要略》之苓桂味甘汤十余剂,然后各症状差十之六七。复停药。

  今年(1960 年)3 月初,因食油炙花生米,初觉咽喉燥热,食物下咽颇感刺激而已。当时并无寒热或头痛之症状,同日投以甘草桔梗汤一日尽二剂,兼喷药粉。翌日更觉灼热而且疼痛,微恶寒头微痛,如是,似有表证,投以半夏汤二剂,然症状有增无减。至第三日夜半突然呼吸困难,咽喉如火灼,颜面翕然而热,此时患者大起恐慌不安,我亦为之吃惊。

  此时我想《金匮要略》痰饮门苓桂味甘汤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然而醉状”之明文,于是决意投以苓桂味甘汤(茯苓四钱、甘草三钱、桂枝四钱、五味子三钱),一剂后咽喉渐觉缓和而灼热稍减。至天晓连服二剂,面赤亦退。第四日第五日皆用原方,各症状尽除。

  【按】本患者之平时症状,若以现代诊断法言之,当属肾性高血压,可是,用中医学之方式看,则属水毒,水毒当然泛指水气病及痰饮。从本患者之经验所得,可知水毒之为病实在是变化多端,古人云:“怪病为痰之变”、“怪病以痰治之”真是深入之研究。

  【又按】经方中之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等茯苓桂枝甘草配剂之方,其主治目标是重在肾虚、停水、上冲等三种要素。且水毒而咽痛之原理除本条外可从水气病之“气上冲咽,状如炙肉”、“肾气上冲,咽喉寒噎”等《金匮要略》条文得到明训。

  近读大塚敬节先生所著之《汉方诊疗三十年》载苓桂味甘汤治灼热瘙痒之皮肤病一例,渗出性中耳炎一例。此二例皆为手足冷、脉沉微、头重如压重载、尿利短数、颜面潮红。前一例在面颊上起栗粒状湿疹。疹部发赤而灼热瘙痒,七日全治。后一例为渗出极多之中耳炎。右耳闭塞而疼痛、难听,服一剂即愈。据大塚先生之经验,适用苓桂味甘汤之患者虽然《金匮要略》载明“脉沉微”,但据另一例则脉现浮小而非沉微。所以,在临床应用之际必须细心推敲,综合全部症状为要,而不可拘泥于脉象。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自苓桂味甘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是为苓甘姜味辛汤,以迄加半夏,加杏仁,再加大黄,一连串之茯苓甘草五味配剂之类者,皆为治水治痰之剂。可见水毒变化之多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