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自序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光阴荏苒,岁月倥偬,蓦地已逾花甲之年。日间临证,闲暇读书,践行伤寒经方之学,倏忽也越三十七载。临诊看病,以症为凭,辨证论治,不为现代医学血压、血糖等检验指标所囿,坚持以传统诊疗方法为辨证依据,凭脉辨舌,按证用药,辄能应手取效。益觉传统经典就是中医特色,伤寒经方之法确是扶正祛疾之利器!

  笔者幼承师传,壮而自修,学宗仲景伤寒,情专传统中医。数十年来,省病问疾,临深履薄,虽无哲贤明达之立功建树,却有传统中医之自信日增。因知中医根植于传统文化,须坚持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固有特色,垂范千古、永恒不变;西医生来就紧趋现代,多依傍科技步伐,科技医学同步发展,日新月异、更迭不休。因而中医、西医体系不同,各有千秋;辨证、辨病方法各异,殊途同归。

  是以中医当立足传统,学通经典,夯实基础,扎实继承。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自身特色优势,抓好临床看好病,则发展、提升以及“振兴”会自在其中。要知道,临床疗效才是中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建国前,国民政府曾两次下令废止中医,今天仍不时有人以现代科学的名义呼吁“告别中医药”,如果不是传统中医治病的疗效支撑,恐怕中医早就被以“现代科学”的名义给“合情合理”地扼杀了。诚如李可先生所说的:挽救中医(危亡),哪有什么救世主,要靠自己救自己。中医也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应扬长避短,强健自身,把属于中医自己的事情做好,而把自身特色以外相对短板之处让给西医去做。中、西医可以互补,但难以相互融合,因其论病切入角度天渊有别。因而,不可以丢失自己特色的代价去追风逐潮,以洋为美。其结果只会流落于如医圣早就批判过的“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境地,只会促使中医逐渐异化,乃至消亡!所以说,世间任何学科都具有自己的核心体系,也就是自己的特色。中医的特色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而且在某些方面优越于现代医学,如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个独特风格和特点。

  笔者长期从事农村医疗工作,立足基层,秉承传统。临诊治病,常不为时兴流弊所感,坚持以传统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法,不为乡村医生而自卑,反以践行伤寒经方之学而自豪!所处基层相对滞后的环境也为践行伤寒经方之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实践证明:传统经典就是中医核心精髓,也就是中医特色。因而,作为中医,自当坚持中医特色不动摇。有感于此,笔者选录既往验案,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按语”等体会评说,以及既往有关医学之论文、医话等,集结成册,而成《伤寒践行录》一书。

  在当前西风日盛、中医药不振之际,我真诚希望此书能为读者带来信心和勇气,或能对中医药事业稍有裨益,或愚者千虑,能有一得,这就是我所期望和欣慰的。然笔者才疏学浅,唯恐以传承光大传统中医之初衷,反获误人、误业之罪尤。好在读者皆明睿慧达之士,疏漏、疵谬之处,还望诸君不吝赐正。

  在此书付梓印行之际,感谢笔者临床带教老师、国家“两部一局”首批名老中医专家、西安交大一附院原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导师刘茂甫教授,不顾八十又七之耄耋高龄,在专家门诊和主持“名老中医刘茂甫工作室”的繁忙工作之余,为本书拨冗赐序,令我备受感动和鼓舞。学苑出版社医药卫生编辑室主任黄小龙先生慧眼热心,捧荐拙作,并给予高度肯定。笔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谢意!

  张志刚

  2016 年 4 月 18 日

  写于仓颉医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