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全书点评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学家吴瑭(号鞠通)所著,约成书于 1798 年,最早刊行于 1813 年。该书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构建了温病学说体系,是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也是当今“四大经典”之一。

  一、成书背景

  自张仲景《伤寒论》以后,对外感温热病的治疗多宗《伤寒论》之法。到清代,尽管已有不少医家提出温病与伤寒不同,治疗不能混淆,但一般医生多固守《伤寒论》之法,对温病的证治知之甚少。在吴氏之前有叶天士、薛生白等温病学名家,在温热病的理论和证治方面已有建树,但他们的学术思想未能在全国得到推广,影响面比较局限。因而在吴氏生活的时代,许多医生“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有的则妄用温补之法。其结果正如汪廷珍在本书序中所说:“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吴氏自幼习儒学,在 19 岁时,其父患病年余而不治,于是“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后为了进一步钻研医学,北游京师,广泛阅读官府、民间所藏的各种医书,学识大进,为人治病常取奇效。他发愤钻研,“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在努力学习前人理论和证治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际经验,不断揣摩,终于在医学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吴氏学术思想早年受吴又可《温疫论》影响较深,认为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在进一步研究之后,又感到“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其后,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主要宗叶天士,但叶氏有关温病学的理论和治疗经验多散见于医案之中,所以人们学习掌握较为困难。吴氏认为有必要把叶氏有关温病学的理论和医案进行系统的整理,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故著《温病条辨》,广泛地继承了前人成就,加以整理、加工、提高,同时,吴氏也把本人长期从事温热病治疗的经验融入本书之中,并博采诸医家之长,使得本书的内容甚切实用。该书一出即流行大江南北,被视为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深受后世医家的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二、主要学术思想

  1.创立温病三焦辨治纲领

  吴氏在继承前人理论和证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深刻地体会到,温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温病过程中,这些脏腑的传变和治疗有一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用三焦进行归纳,从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即以肺与心包为上焦,脾与胃为中焦,肝与肾为下焦。在温病过程中,上焦病不治,则传于中焦,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上中下三焦阶段的治疗原则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三焦理论与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共同构成了温病学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体系。

  2.丰富了温病的治则治法

  吴氏在治疗温病时,一方面强调要祛除病邪,在解表法、攻下法、清热法、化湿法、开窍法、息风法等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处处注意顾护正气,在祛邪时要“预护其虚”,在护正时又要“逐其余邪”。特别是吴氏非常强调在治疗温病时应处处顾护阴液,指出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阴液的盈亏存亡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并提出:“温病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其中暗含着吴氏三焦辨证养阴用药的规律。吴氏对温病过程中各种具体病证的病机进行了阐发,确立了相应的治法、方剂和药物,从而使温病的治疗有成法可凭。

  3.明确了温病的治疗禁忌

  吴氏论述了温病的各种治疗禁忌,其内容涉及广泛,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中包括:“白虎”之禁、发汗之禁、湿温“三禁”、斑疹治禁、淡渗之禁、苦寒之禁、“数下”之禁、少阴耳聋治禁、下后食禁等。

  三、学习要点

  1.了解全书结构

  本书在写作上模仿《伤寒论》的格式,以条为纲,而下列自注为辨,故书名“条辨”。全书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同时又以病变部位之上中下三焦不同部位来分篇,再以病名为节。通过这一编写形式,把温病学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阐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规律。全书共 7 卷,其中卷首一卷。卷首“原病篇”主要引用《内经》中有关温、暑、热病的原文 19 条,以此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卷一、二、三分别为“上焦篇”“中焦篇”和“下焦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论述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各种温病的证治大法。卷四为“杂说”,收集了吴氏的医论 18 篇。卷五为“解产难”,收集了吴氏有关产后病的医论 17 篇,论述产后诸病的证治和产后用药禁忌等。卷六为“解儿难”,收集了吴氏有关儿科疾病的医论 24 篇,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痉、疳、痘等疑难病的证治。全书立法 238 则,处方 198 首。

  2.探索学术渊源

  吴氏十分重视继承前人的学术和经验,研究其学术思想必须要探讨其学术的渊源。在书中首列《内经》有关原文,并采集历代多家论述,以“述先圣之格言”“取其精微”,在这同时,“摅生平之心得”“间附己意”,进行阐述。尽管《温病条辨》主要论治温病,十分强调寒温有别,但吴氏十分推崇张仲景,强调“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书中转引了 30 余条《伤寒论》的原文,使用《伤寒论》方达 30 余首。书中所创的温病方剂,有许多亦是从仲景方化裁而来。对历代许多医家关于温病的论述也多有吸收,如王叔和《伤寒例》中论及温、暑、湿、时疫、温疟、温毒、温疫等病证被吴氏列入书中。对王安道《医经溯洄集》中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甚为赞尝,称王氏“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在温病学方面,影响吴氏最大的当数吴又可和叶天士。书中直接提到吴又可的多达 20 余处,大量吸取了吴又可的学术观点。吴氏认为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持论“和平”“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扣”,所以《温病条辨》半数以上的方剂是直接或间接引用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的医案而制定的。

  杨进    

  2017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