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湿温附:疟、痢、疸、痹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五四、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里虚故用人参以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人参泻心汤方苦辛寒兼甘法

  人参二钱 干姜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生白芍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点评】论述湿温邪陷而神识如蒙的证治。

  文中所说的神识如蒙,系湿热蒙蔽所致,所以治以辛开苦降以清热祛湿,不必用开窍之品。所谓“里虚内陷”,并不是指正气大虚,而仅是中阳不足,所以治疗仍主以祛邪,只是适当配合人参以“护里阳”。

  五五、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

  此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法也。

  三香汤方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

  瓜蒌皮三钱 桔梗三钱 黑山栀二钱 枳壳二钱 郁金二钱 香豉二钱 降香末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方论]按:此证由上焦而来,其机尚浅,故用蒌皮、桔梗、枳壳微苦微辛开上,山栀轻浮微苦清热,香豉、郁金、降香化中上之秽浊而开郁。上条以下焦为邪之出路,故用重;此条以上焦为邪之出路,故用轻;以下三焦均受者,则用分消。彼此互参,可以知叶氏之因证制方,心灵手巧处矣!惜散见于案中而人多不察,兹特为拈出,以概其余。

  【点评】论述湿温机窍不灵的证治。

  本文所述的神识不清病情与上节相似,虽有神志症状,但属湿邪阻遏清阳所致,俱不用开窍之法。而本节所述病位在上焦,病较轻浅,所以治疗主用轻清芳化之品,即文中所说的“以上焦为邪之出路”。

  五六、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

  按: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安宫牛黄丸方法见前

  茯苓皮汤淡渗兼微辛微凉法

  茯苓皮五钱 生薏仁五钱 猪苓三钱 大腹皮三钱 白通草三钱 淡竹叶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点评】论述湿热困遏三焦而神昏的证治。

  本条所述的病证是“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导致湿浊内阻而小便不通和邪闭心包而神昏,神志症状显然要比前两条者为甚,治当先用开窍剂,再转手用茯苓皮汤利湿祛浊。

  五七、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

  按:《金匮》橘皮竹茹汤[149],乃胃虚受邪之治,今治湿热壅遏胃气致哕,不宜用参甘峻补,故改用柿蒂。按:柿成于秋,得阳明燥金之主气,且其形多方,他果未之有也,故治肺胃之病有独胜肺之脏象属金,胃之气运属金。柿蒂乃柿之归束处,凡花皆散,凡子皆降,凡降先收,从生而散而收而降,皆一蒂为之也,治逆呃之能事毕矣再按:草木一身,芦与蒂为升降之门户,载生气上升者芦也,受阴精归藏者蒂也,格物者不可不于此会心焉。

  新制橘皮竹茹汤苦辛通降法

  橘皮三钱 竹茹三钱 柿蒂七枚 姜汁三茶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不知,再作服。有痰火者,加竹沥、瓜蒌霜。有瘀血者,加桃仁。

  【点评】论述阳明湿温为哕的证治。

  哕证,在中医文献中有两种含义,一种又称呃逆,俗名打膈,另一种是指干呕。本书中一般指呃逆,在上焦篇 46 条、中焦篇 8 条及本条、下焦篇 15 条中均有论及。本节所述是因湿热壅遏中焦,胃气不得下降所致。

  五八、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再按:此条与上第五十六条同为三焦受邪,彼以分消开窍为急务,此以升降中焦为定法,各因见证之不同也。

  一加减正气散方

  藿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二钱 广皮一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五分 绵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方论]正气散本苦辛温兼甘法,今加减之,乃苦辛微寒法也。去原方之紫苏、白芷,无须发表也。去甘、桔,此证以中焦为扼要,不必提上焦也。只以藿香化浊,厚朴、广皮、茯苓、大腹泻湿满,加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也。茯苓但用皮,以诸皮皆凉,泻湿热独胜也。

  【点评】论述湿郁三焦、升降失司的证治。

  本篇讨论了五种加减正气散的证治。该正气散是指《局方·治伤寒方》中的藿香正气散,由藿香、大腹皮、苏叶、白芷、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组成。本节所治病证是以湿邪未明显化热而阻于三焦引起的腹胀、大便不爽为主,虽称为“苦辛微寒法”,但该方清热之力甚微。

  五九、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上条中焦病重,故以升降中焦为要。此条脘闷便溏,中焦证也,身痛舌白,脉象模糊,则经络证矣,故加防己急走经络中湿郁;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大豆黄卷从湿热蒸变而成,能化蕴酿之湿热,而蒸变脾胃之气也。

  二加减正气散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茯苓皮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川通草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点评】论述湿郁三焦,阻滞经络的证治。

  从本方所用药物来看,重在化湿,可见本证属湿热而邪热不甚。与上节比较,都属湿邪郁滞三焦而未明显化热,但上节为主要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而本节为主要影响经络的畅通。

  六十、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

  前两法,一以升降为主,一以急宣经隧为主。此则以舌黄之故,预知其内已伏热。久必化热,而身亦热矣,故加杏仁利肺气,气化则湿热俱化,滑石辛淡而凉,清湿中之热,合藿香所以宣气机之不宣也。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三钱;连梗叶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点评】论述湿郁化热而阻滞气机的证治。

  本证已见苔黄(当为黄而腻),为化热之象,所以治疗所用的正气散中加入滑石以清湿中之热。本证的性质虽属湿热,但仍以湿重于热,所以用药侧重于祛湿,清热之力较轻。

  六一、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150] 主之。

  以右脉见缓之故,知气分之湿阻,故加草果、楂肉、神曲,急运坤阳[151],使足太阴之地气不上蒸手太阴之天气也。

  四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温法

  藿香梗三钱 厚朴二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 楂肉五钱;炒 神曲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点评】论述湿困脾阳的证治。

  文中所述为湿盛脾阳受伤之证,方中有楂肉、神曲等消食导滞药物,因而本证性质是湿中夹食滞,非单纯的湿著阻气之证。

  六二、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

  秽湿而致脘闷,故用正气散之香开[152] ;便泄而知脾胃俱伤,故加大腹运脾气,谷芽升胃气也。以上二条,应入前寒湿类中,以同为加减正气散法,欲观者知化裁古方之妙,故列于此。

  五加减正气散苦辛温法

  藿香梗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茯苓块三钱 厚朴二钱 大腹皮一钱五分 谷芽一钱 苍术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按:今人以藿香正气散统治四时感冒,试问四时止一气行令乎?抑各司一气,且有兼气乎?况受病之身躯脏腑,又各有不等乎?历观前五法,均用正气散,而加法各有不同,亦可知用药非丝丝入扣,不能中病。彼泛论四时不正之气,与统治一切诸病之方,皆未望见轩岐之堂室者也,乌可云医乎?

  【点评】论述湿伤脾阳而泄泻的证治。

  五加减正气散主以燥湿健脾、行气温中,以除满止泻。

  以上所列的五个加减正气散是吴氏根据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病案而整理的,临床上,对藿香正气散的变化运用还有许多,上述五种加减法也只能作为举例。但总的来说,该方所适用的病证是以湿邪为主,热邪不明显,或属寒湿之性,如有明显化热,则不再适宜用该方。

  六三、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脉缓身痛,有似中风[153],但不浮,舌滑不渴饮,则非中风矣。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脾胃困于湿也;外复受时令之湿,经络亦困于湿矣。倘以伤寒发表攻里之法施之,发表则诛伐[154] 无过之表,阳伤而成痉,攻里则脾胃之阳伤,而成洞泄寒中,故必转坏证也。湿热两伤,不可偏治,故以黄芩、滑石、茯苓皮清湿中之热,蔻仁、猪苓宣湿邪之正,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155] 通而热自清矣。

  黄芩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黄芩三钱 滑石三钱 茯苓皮三钱 大腹皮二钱 白蔻仁一钱 通草一钱 猪苓三钱

  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点评】论述湿热蕴阻中焦气分的证治。

  本条强调有湿邪存在时,其治疗“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治疗湿热病的代表方之一,但清热之力较弱,主要还是适用于湿重于热者,对于湿已化火,邪热较盛者就不适用。

  六四、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呕而不渴者,饮多热少,故主以小半夏加茯苓逐其饮而呕自止;呕而兼痞,热邪内陷,与饮相搏,有固结不通之患,故以半夏泻心,去参、姜、甘、枣之补中,加枳实、生姜之宣胃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六钱 茯苓六钱 生姜四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

  半夏六钱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三钱 生姜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大枣

  【点评】论述湿温饮停于中而致呕的证治。

  临床上判断是否有饮邪,不能单凭呕后不渴一症,还应结合舌苔腻等症状。而判断湿热与饮邪相合,也不能仅凭是否有痞满,还应结合苔黄、脉数等症状。

  六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156] 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经》谓:风寒湿三者合而为痹,《金匮》谓:经热则痹,盖《金匮》诚补《内经》之不足。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合参二经原文,细验于临证之时,自有权衡。本论因载湿温而类及热痹,见湿温门中,原有痹证,不及备载痹证之全,学者欲求全豹[157],当于《内经》《金匮》、喻氏、叶氏以及宋元诸名家,合而参之自得。大抵不越寒热两条,虚实异治。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犹之伤寒两感也。此条以舌灰目黄,知其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骨骱疼痛,知其为痹证。若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罔效矣。故以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先,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沙化浊道中清气,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也。

  宣痹汤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钱 杏仁五钱 滑石五钱 连翘三钱 山栀三钱 薏苡五钱  半夏三钱;醋炒 晚蚕沙三钱 赤小豆皮三钱;赤小豆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水浸取皮用。非药肆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豆乃广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点评】论述热痹的证治。

  本证属风湿热邪或风寒湿久郁而成热痹,湿热之邪蕴于经络,与一般湿温之病在脾胃者有所不同。

  《温病条辨》有两个宣痹汤,另一见上焦篇 46 条,二方名虽同而组成、作用、主治各异,不能混淆。

  六六、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主之。

  上条但痹在经脉,此则脏腑亦有邪矣,故又立一法。汗多则表阳开,身痛则表邪郁,表阳开而不解表邪,其为风湿无疑,盖汗之解者寒邪也,风为阳邪,尚不能以汗解,况湿为重浊之阴邪,故虽有汗不解也。学者于有汗不解之证,当识其非风则湿,或为风湿相搏也。自利者小便必短,白疹者,风湿郁于孙络[158] 毛窍。此湿停热郁之证,故主以辛凉解肌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俾表邪从气化而散,里邪从小便而驱,双解表里之妙法也,与下条互斟自明。

  薏苡竹叶散方辛凉淡法,亦轻以去实法

  薏苡五钱 竹叶三钱 飞滑石五钱 白蔻仁一钱五分 连翘三钱 茯苓块五钱 白通草一钱五分

  共为细末,每服五钱,日三服。

  【点评】论述湿热病中白疹的证治。

  原文提出对白疹的的治疗用“辛凉淡法”,即是自注中所说的“双解表里”。但这里所说的“双解表里”是指清宣、疏解、淡渗并用,与一般所说的解表和清里并用的“双解表里”在内涵上并不相同。

  六七、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杏仁薏苡汤主之。

  杂感混淆,病非一端,乃以气不主宣四字为扼要,故以宣气之药为君。既兼雨湿中寒邪,自当变辛凉为辛温。此条应入寒湿类中,列于此者,以其为上条之对待也。

  杏仁薏苡汤苦辛温法

  杏仁三钱 薏苡三钱 桂枝五分 生姜七分 厚朴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防己一钱五分 白蒺藜二钱

  水五杯,煮三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点评】论述寒湿痹证的证治。

  本条来自《临证指南医案》的病案,原病案有咳嗽、头胀等表现,所以方中用了白蒺藜、杏仁等疏表之品,但在临床上,寒湿痹不必都表现为咳嗽、头胀,所以用药也不必拘于该方。

  六八、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

  此治痹之祖方也。风胜则引,引者吊痛掣痛之类,或上或下,四肢游走作痛,经谓行痹是也加桂枝、桑叶。湿胜则肿,肿者土曰敦阜加滑石、萆薢、苍术。寒胜则痛,痛者加防己、桂枝、姜黄、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灵枢》谓:胃热则廉泉开,重加石膏、知母。绝无汗者,加羌活、苍术。汗多者加黄芪、炙甘草。兼痰饮者,加半夏、厚朴、广皮。因不能备载全文,故以祖方加减如此,聊示门径而己。

  加减木防己汤辛温辛凉复法

  防己六钱 桂枝三钱 石膏六钱 杏仁四钱 滑石四钱 白通草二钱 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见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

  【点评】论述通治痹证之方及其加减运用。

  本方由《金匮要略》木防己汤加减而来,原方治疗膈间支饮,由防己、石膏、桂枝、人参组成,而文中去人参,加杏仁、滑石、白通草、苡仁。该方虽可用于多种痹证,但以湿热者较宜,似不能作为治痹之祖方,特别是寒湿性痹证,原方中的石膏等药就不适宜。

  六九、湿热不解,久酿成疸,古有成法,不及备载,聊列数则,以备规矩下疟、痢等证仿此。

  本论之作,原补前人之未备,已有成法可循者,安能尽录。因横列四时杂感,不能不列湿温,连类而及,又不能不列黄疸、疟、痢,不过略标法则而已。按:湿温门中,其证最多,其方最伙。盖土居中位,秽浊所归,四方皆至,悉可兼证,故错综参伍,无穷极也。即以黄疸一证而言,《金匮》有辨证三十五条,出治一十二方,先审黄之必发不发,在于小便之利与不利;疸之易治难治,在于口之渴与不渴;再察瘀热入胃之因,或因外并,或因内发,或因食谷,或因酣酒,或因劳色,有随经蓄血,入水黄汗;上盛者一身尽热,下郁者小便为难;又有表虚里虚,热除作哕,火劫致黄。知病有不一之因,故治有不紊之法;于是脉弦胁痛,少阳未罢,仍主以和;渴饮水浆,阳明化燥,急当泻热;湿在上,以辛散,以风胜;湿在下,以苦泄,以淡渗;如狂蓄血,势所必攻;汗后溺白,自宜投补;酒客多蕴热,先用清中,加之分利,后必顾其脾阳;女劳有秽浊,始以解毒,继以滑窍,终当峻补真阴;表虚者实卫,里虚者建中;入水火劫,以及治逆变证,各立方论,以为后学津梁[159]。至寒湿在里之治,阳明篇中,惟见一则,不出方论,指人以寒湿中求之。盖脾本畏木而喜风燥,制水而恶寒湿。今阴黄一证,寒湿相搏,譬如卑监之土[160],须暴风日之阳,纯阴之病,疗以辛热无疑,方虽不出,法已显然。奈丹溪云:不必分五疸,总是如盦酱[161] 相似。以为得治黄之扼要,殊不知以之治阳黄,犹嫌其混,以之治阴黄,恶乎可哉!喻嘉言于阴黄一证,竟谓仲景方论亡失,恍若无所循从。惟罗谦甫[162] 具有卓识,力辨阴阳,遵仲景寒湿之旨,出茵陈四逆汤之治。瑭于阴黄一证,究心有年,悉用罗氏法而化裁之,无不应手取效。间有始即寒湿,从太阳寒水之化,继因其人阳气尚未十分衰败,得燥热药数贴,阳明转燥金之化而为阳证者,即从阳黄例治之。

  【点评】论述黄疸的主要种类和治法。

  文中提出黄之必发不发在于小便利与不利,但临床上发黄疸者未必都小便不利。《金匮要略》中有“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所以文中提出疸之易治难治,在于口之渴与不渴。但口渴之有无只能作为判断热邪轻重、阴伤程度和黄疸之寒热属性的参考,与病之易治难治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七十、夏秋疸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谷,必以宣通气分为要,失治则为肿胀。由黄疸而肿胀者,苦辛淡法,二金汤主之。

  此揭疸病之由,与治疸之法,失治之变,又因变制方之法也。

  二金汤方苦辛淡法

  鸡内金五钱 海金沙五钱 厚朴三钱 大腹皮三钱 猪苓三钱 白通草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点评】论述黄疸的病因病机、治则和黄疸致肿的证治。

  本节所列的二金汤来自《临证指南医案》所治黄疸肿胀案,是以“苦辛渗利”为主法,对一般的湿热黄疸气机不畅者可以使用。但如真正发生肿胀,单用二金汤似不能消肿,查《临证指南医案》,该病案中除了用二金汤中一些药物外,还用浚川丸(出自《证治准绳》,由大戟、芫花、沉香、檀香、木香、槟榔、莪术、大腹皮、桑白皮、黑白牵牛、巴豆组成)以逐水消肿。吴氏在收入本案时,未提及该丸药而认定治疗黄疸肿胀,容易造成误解。

  七一、诸黄疸小便短者,茵陈五苓散主之。

  沈氏目南云:此黄疸气分实证通治之方也。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风入胃家气分,风湿相蒸,是为阳黄;湿热流于膀胱,气郁不化,则小便不利,当用五苓散宣通表里之邪,茵陈开郁而清湿热。

  茵陈五苓散五苓散方见前。五苓散系苦辛温法,今茵陈倍五苓,乃苦辛微寒法

  茵陈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共为细末,和匀,每服三钱,日三服。

  《金匮》方不及备载,当于本书研究,独采此方者,以其为实证通治之方,备外风内湿一则也。

  【点评】论述黄疸而小便不利者的证治。

  茵陈五苓散是治疗黄疸实证的常用方,文中引用沈目南的观点,提出是黄疸的通治之方。而临床使用该方时,应根据其湿重,热重,是否兼夹腑实、瘀血等邪而灵活用药。

  七二、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病属三焦里证,杏仁石膏汤主之。

  前条两解表里,此条统治三焦,有一纵一横之义,杏仁、石膏开上焦,姜、半开中焦,枳实则由中驱下矣,山栀通行三焦,黄柏直清下焦。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163] 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入,且为气化之先,虽统宣三焦之方,而汤则名杏仁石膏也。

  杏仁石膏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五钱 石膏八钱  半夏五钱 山栀三钱 黄柏三钱 枳实汁每次三茶匙;冲 姜汁每次三茶匙;冲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点评】论述湿热蕴结三焦黄疸的证治。

  文中提出,黄疸而脉沉者,属湿热郁滞于里,其发生的机制与湿邪阻滞三焦气机有关,即上焦不宣、中焦不运、下焦气结,而治疗重点是宣通上焦和清热化湿。

  七三、素积劳倦,再感湿温,误用发表,身面俱黄,不饥溺赤,连翘赤豆饮煎送保和丸。

  前第七十条,由黄而变他病,此则由他病而变黄,亦遥相对待。证系两感,故方用连翘赤豆饮以解其外,保和丸以和其中,俾湿温、劳倦、治逆,一齐解散矣。保和丸苦温而运脾阳,行在里之湿;陈皮、连翘由中达外,其行湿固然矣。兼治劳倦者何?经云:劳者温之。盖人身之动作云为,皆赖阳气为之主张,积劳伤阳。劳倦者,因劳而倦也,倦者,四肢倦怠也,脾主四肢,脾阳伤,则四肢倦而无力也。再肺属金而主气,气者阳也;脾属土而生金,阳气虽分内外,其实特一气之转输耳。劳虽自外而来,外阳既伤,则中阳不能独运,中阳不运,是人之赖食湿以生者,反为食湿所困,脾既困于食湿,安能不失牝马之贞,而上承乾健[164] 乎?古人善治劳者,前则有仲景,后则有东垣,皆从此处得手。奈之何后世医者,但云劳病,辄用补阴,非惑于丹溪一家之说哉!本论原为外感而设,并不及内伤,兹特因两感而略言之。

  连翘赤豆饮方苦辛微寒法

  连翘二钱 山栀一钱 通草一钱 赤豆二钱 花粉一钱 香豆豉一钱

  煎送保和丸三钱。

  保和丸方苦辛温平法

  山楂 神曲 茯苓 陈皮 卜子 连翘 半夏

  【点评】论述脾虚食积误用解表而发黄的证治。

  文中所说的“两感”是指既有外感又有内伤,而非表里同感。而所论的黄疸是湿热发黄而兼有食积者,不必拘于“素积劳倦,再感湿温,误用发表”之说。

  七四、湿甚为热,疟邪痞结心下,舌白口渴,烦躁自利,初身痛,继则心下亦痛,泻心汤主之。

  此疟邪结心下气分之方也。

  泻心汤方法见前

  【点评】论述疟邪郁结心下气分的证治。

  本条内容取自《临证指南医案》,原案中在提出“自利、舌白、烦躁”的同时,还提出了“心下触手而痛”。对本证的治疗,条文中仅举出了泻心汤的方名而未列药物,而叶氏原案中列有川连、淡黄芩、干姜、人参、枳实等药物,即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大枣之甘壅,加入枳实疏气解痞。本证可能是发生在疟疾或疟发后的一种痞证,可用泻心汤加减治疗,但不意味本方可以治疗疟疾。

  七五、疮家湿疟,忌用发散,苍术白虎汤加草果主之。

  《金匮》谓疮家忌汗,发汗则病痉。盖以疮者血脉间病,心主血脉,血脉必虚而热,然后成疮;既成疮以后,疮脓又系血液所化,汗为心液,由血脉而达毛窍,再发汗以伤其心液,不痉何待!故以白虎辛凉重剂,清阳明之热湿,由肺卫而出;加苍术、草果,温散脾中重滞之寒湿,亦由肺卫而出。阳明阳土,清以石膏、知母之辛凉;太阴阴土,温以苍术、草果之苦温;适合其脏腑之宜,矫其一偏之性而已。

  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辛凉复苦温法

  即前白虎汤内加苍术、草果。

  【点评】论述疮家湿疟的证治。

  本条也是选自《临证指南医案》,原案未列具体症状,但既称“湿疟”,当有身体重痛,肢节烦疼,呃逆胀满,胸膈不舒,脉浮紧等症状。

  七六、背寒,胸中痞结,疟来日晏[165],邪渐入阴,草果知母汤主之。

  此素积烦劳,未病先虚,故伏邪不肯解散,正阳馁弱,邪热固结。是以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厚朴佐草果泻中焦之湿蕴,合姜、半而开痞结,花粉佐知母而生津退热;脾胃兼病,最畏木克,乌梅、黄芩清热而和肝,疟来日晏,邪欲入阴,其所以升之使出者,全赖草果俗以乌梅、五味等酸敛,是知其一,莫知其他也。酸味秉厥阴之气,居五味之首,与辛味合用,开发阳气最速,观小青龙汤自知。

  草果知母汤方苦辛寒兼酸法

  草果一钱五分 知母二钱  半夏三钱 厚朴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乌梅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姜汁五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按:此方即吴又可之达原饮去槟榔,加半夏、乌梅、姜汁。治中焦热结阳陷之证,最为合拍;吴氏乃以治不兼湿邪之温疫初起,其谬甚矣。

  再按:前贤制方,与集书者选方,不过示学者知法度,为学者立模范而已,未能预测后来之病证,其变幻若何?其兼证若何?其年岁又若何?所谓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至于奇巧绝伦之处,不能传,亦不可传,可遇而不可求,可暂而不可常者也。学者当心领神会,先务识其所以然之故,而后增减古方之药品分量,宜重宜轻,宜多宜寡,自有准的,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点评】论述疟邪热结阳陷的证治。

  文中所说本证属“邪渐入阴”是邪渐入里之意,并非邪入阴分之证。但所谓吴又可把达原饮用于“治不兼湿邪之温疫初起,其谬甚矣”,实际上吴又可所治的温疫就是湿热秽浊之邪所致,所以其批评有所不妥。

  七七、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加减人参泻心汤主之。

  此虽阳气受伤,阴汁被劫,恰偏于阳伤为多。故救阳立胃基之药四,存阴泻邪热之药二,喻氏所谓变胃而不受胃变[166] 之法也。

  加减人参泻心汤苦辛温复咸寒法

  人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干姜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 牡蛎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按:大辛大温,与大苦大寒合方,乃厥阴经之定例。盖别脏之与腑,皆分而为二,或上下,或左右,不过经络贯通,臆膜相连耳;惟肝之与胆,合而为一,胆即居于肝之内,肝动则胆亦动,胆动而肝即随。肝宜温,胆宜凉,仲景乌梅圆、泻心汤,立万世法程[167] 矣;于小柴胡,先露其端。此证疟邪扰胃,致令胃气上逆,而亦用此辛温寒苦合法者何?盖胃之为脏,体阳而用阴,本系下降,无上升之理;其呕吐哕痞,有时上逆,升者胃气,所以使胃气上升者,非胃气也,肝与胆也,故古人以呕为肝病,今人则以为胃病已耳。

  【点评】论述疟病胃阳损伤而胃阴不足的证治。

  本条内容取自《临证指南医案》,但原案是治疗高年疟,体质自是阳虚,而吴氏把高年疟改为疟伤胃阳,所指有所不同。本节也可与《温病条辨》上焦篇 43 条的内容互参。

  七八、疟伤胃阴,不饥不饱,不便,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津液不复者,麦冬麻仁汤主之。

  暑湿伤气,疟邪伤阴,故见证如是。此条与上条不饥不饱不便相同。上条以气逆味酸不食辨阳伤,此条以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定阴伤也。阴伤既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两条胃病,皆有不便者何?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也。

  麦冬麻仁汤方酸甘化阴法

  麦冬五钱;连心 火麻仁四钱 生白芍四钱 何首乌三钱 乌梅肉二钱 知母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点评】论述疟伤胃阴的证治。

  文中麦冬麻仁汤当是疟后调理之方,并非治疟之剂。

  七九、太阴脾疟,寒起四末,不渴多呕,热聚心胸,黄连白芍汤主之;烦躁甚者,可另服牛黄丸一丸。

  脾主四肢,寒起四末而不渴,故知其为脾疟也。热聚心胸而多呕,中土病而肝木来乘,故方以两和肝胃为主。此偏于热甚,故清热之品重,而以芍药收脾阴也。

  黄连白芍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枳实一钱五分 白芍三钱 姜汁五匙;冲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点评】论述太阴脾疟,热聚心胸的证治。

  文中所用的黄连白芍汤属辛开苦降之法,主以清化中焦湿热。本证所见的寒起四末,为湿热郁里所致,并非是阳虚之证。

  八十、太阴脾疟,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露姜饮主之。

  此偏于太阴虚寒,故以甘温补正,其退邪之妙,全在用露,清肃能清邪热,甘润不伤正阴,又得气化之妙谛。

  露姜饮方甘温复甘凉法

  人参一钱 生姜一钱

  水两杯半,煮成一杯,露一宿,重汤温服。

  【点评】论述太阴脾疟,虚寒轻证的证治。

  本节在用药方法上较为特殊,要求煎好后,放在室外露一宿,故方名为露姜饮,并提出“其退邪之妙,全在用露”,以清降邪热。因方中所用的人参、生姜都无清热作用,全赖用露之清润,当然,其清热之力甚弱。

  八一、太阴脾疟,脉弦而缓,寒战,甚则呕吐噫气,腹鸣溏泄,苦辛寒法不中与也;苦辛温法,加味露姜饮主之。

  上条纯是太阴虚寒,此条邪气更甚,脉兼弦则土中有木矣,故加温燥泄木退邪。

  加味露姜饮方苦辛温法

  人参一钱  半夏二钱 草果一钱 生姜二钱 广皮一钱 青皮一钱;醋炒

  水二杯半,煮成一杯,滴荷叶露[168] 三匙,温服,渣再煮一杯服。

  【点评】论述太阴脾疟,脾虚湿甚寒盛的证治。

  本节与上节所述同为太阴脾疟,但见寒战、脉弦缓、腹鸣溏泄,可知湿甚寒盛。用药主以补脾温中、燥湿化浊、降逆止呕,其作用明显强于露姜饮。

  八二、中焦疟,寒热久不止,气虚留邪,补中益气汤主之。

  留邪以气虚之故,自以升阳益气立法。

  补中益气汤方

  炙黄芪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术一钱;炒 广皮五分 当归五分 升麻三分;炙 柴胡三分;炙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点评】论述久疟气虚的证治。

  “中焦疟”仅列出“寒热久不止”一症显然不全面。因久疟不止的原因甚多,不限于气虚。本条内容亦取自《临证指南医案》,但原案中列有神倦无力等气虚症状,而且所用的补中益气汤也提出去升麻、柴胡,加木瓜、茯苓,并不是用补中益气汤原方。疟疾见有气虚者,亦多为疟发日久而致,本条所述是疟后体虚的调治法,补中益气汤并无治疟之功。

  八三、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少阳切近三阴,立法以一面领邪外出,一面防邪内入为要领。小柴胡汤以柴胡领邪,以人参、大枣、甘草护正;以柴胡清表热,以黄芩、甘草苦甘清里热;半夏、生姜两和肝胃,蠲内饮,宣胃阳,降胃阴,疏肝;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表者不争,里者内安,清者清,补者补,升者升,降者降,平者平,故曰和也。青蒿鳖甲汤,用小柴胡法而小变之,却不用小柴胡之药者,小柴胡原为伤寒立方,疟缘于暑湿,其受邪之源,本自不同,故必变通其药味,以同在少阳一经,故不能离其法。青蒿鳖甲汤以青蒿领邪,青蒿较柴胡力软,且芳香逐秽开络之功,则较柴胡有独胜。寒邪伤阳,柴胡汤中之人参、甘草、生姜,皆护阳者也;暑热伤阴,故改用鳖甲护阴,鳖甲乃蠕动之物,且能入阴络搜邪。柴胡汤以胁痛、干呕为饮邪所致,故以姜、半通阳降阴而清饮邪;青蒿鳖甲汤以邪热伤阴,则用知母、花粉以清热邪而止渴,丹皮清少阳血分,桑叶清少阳络中气分。宗古法而变古方者,以邪之偏寒偏热不同也,此叶氏之读古书,善用古方,岂他人之死于句下者所可同日语哉!

  【点评】论述少阳阴虚热盛的证治。

  少阳病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而本证由感受暑湿而起,所以当用芳香逐秽之品以祛湿,变小柴胡汤法为青蒿鳖甲汤法。本证的发热特征是“暮热早凉”,对于非疟疾的各种发热病证,只要具备文中所说的临床特点,就可以应用。

  八四、少阳疟如伤寒证者,小柴胡汤主之,渴甚者去半夏,加瓜蒌根。脉弦迟者,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主之。

  少阳疟如伤寒少阳证,乃偏于寒重而热轻,故仍从小柴胡法。若内躁渴甚,则去半夏之燥,加瓜蒌根生津止渴。脉弦迟则寒更重矣,《金匮》谓脉弦迟者,当温之,故于小柴胡汤内,加干姜、陈皮温中,且能由中达外,使中阳得伸,逐邪外出也。

  青蒿鳖甲汤方苦辛咸寒法

  青蒿三钱 知母二钱 桑叶二钱 鳖甲五钱 丹皮二钱 花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疟来前,分二次温服。

  小柴胡汤方苦辛甘温法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加减如《伤寒论》中法。渴甚者去半夏,加瓜蒌根三钱。

  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方苦辛温法

  即于小柴胡汤内,加干姜二钱,陈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点评】论述少阳疟寒重热轻的证治。

  上节所述的少阳疟是偏于热盛者,而本节所述的少阳疟是偏于寒甚者,所以在用药上主用小柴胡汤加干姜、陈皮。但这里所说的偏热、偏寒是都是少阳疟,不属于热疟和寒疟之分。

  八五、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湿蕴之故,名曰湿疟,厚朴草果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之证。舌白脘闷,皆湿为之也;寒起四末,湿郁脾阳,脾主四肢,故寒起于此;渴,热也,当喜凉饮,而反喜热饮者,湿为阴邪,弥漫于中,喜热以开之也。故方法以苦辛通降,纯用温开,而不必苦寒也。

  厚朴草果汤方苦辛温法

  厚朴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  半夏二钱 茯苓块三钱 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按:中焦之疟,脾胃正当其冲。偏于热者胃受之,法则偏于救胃;偏于湿者脾受之,法则偏于救脾。胃,阳腑也,救胃必用甘寒、苦寒;脾,阴脏也,救脾必用甘温、苦辛。两平者,两救之。本论列疟证,寥寥数则,略备大纲,不能遍载。然于此数条反复对勘,彼此互印,再从上焦篇究来路,下焦篇阅归路,其规矩准绳,亦可知其大略矣。

  【点评】论述湿疟热少湿多的证治。

  本证病位在中焦脾胃,其治疗提出了“两平者,两救之”,即分别对胃热阴伤与脾寒湿困采用不同治法。

  八六、湿温内蕴,夹杂饮食停滞,气不得运,血不得行,遂成滞下,俗名痢疾,古称重证,以其深入脏腑也。初起腹痛胀者易治;日久不痛并不胀者难治。脉小弱者易治;脉实大数者难治。老年久衰,实大小弱并难治;脉调和者易治。日数十行者易治;一二行或有或无者难治。面色便色鲜明者易治;秽暗者难治。噤口痢[169] 属实者尚可治;属虚者难治。先滞俗所谓痢疾后利俗谓之泄泻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先滞后疟者易治;先疟后滞者难治。本年新受者易治;上年伏暑,酒客积热,老年阳虚积湿者难治。季胁少腹无动气[170] 疝瘕者易治;有者难治。

  此痢疾之大纲。虽罗列难治易治十数条,总不出邪机向外者易治,深入脏络者难治也。谚云:饿不死的伤寒,䐜不死的痢疾。时人解云:凡病伤寒者,当禁其食,令病者饿,则不至与外邪相搏而死也。痢疾日下数十行,下者既多,肠胃空虚,必令病者多食,则不至肠胃尽空而死也。不知此二语,乃古之贤医金针度人处,后人不审病情,不识句读,以致妄解耳。按:《内经》热病禁食,在少愈之际,不在受病之初。仲景《伤寒论》中,现有食粥却病之条,但不可食重浊肥腻耳。痢疾暑湿夹饮食内伤,邪非一端,肠胃均受其殃;古人每云淡薄滋味,如何可以恣食,与邪气团成一片,病久不解耶!吾见痢疾不戒口腹而死者,不可胜数。盖此二语,饿字䐜字,皆自为一句,谓患伤寒之人,尚知饿而思食,是不死之证;其死者,医杀之也。盖伤寒暴发之病,自外而来,若伤卫而未及于营,病人知饿,病机尚浅,医者助胃气,捍外侮,则愈,故云不死,若不饿则重矣。仲景谓:“风病能食,寒病不能食”是也。痢疾久伏之邪,由内下注,若脏气有余,不肯容留邪气,彼此互争则䐜,邪机向外,医者顺水推舟则愈,故云不死。若脏气已虚,纯逊邪气,则不䐜而寇深矣。

  【点评】属痢疾的大纲,主要论述痢疾的病机、辨证、预后。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前人对痢疾所论。但其有关判断病情轻重的根据似不可拘之,如关于日数十行者易治,一、二行或有或无者难治之说就未必符合临床实际。

  八七、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主之。

  既自利俗谓泄泻矣,理当快利,而又不爽者何?盖湿中藏热,气为湿热郁伤,而不得畅遂其本性,故滞。脏腑之中,全赖此一气之转输,气既滞矣,焉有不欲作滞下之理乎!曰欲作,作而未遂也;拘急,不爽之象,积滞之情状也;小便短者,湿注大肠,阑门小肠之末,大肠之始不分水,膀胱不渗湿也。故以四苓散分阑门,通膀胱,开支河,使邪不直注大肠;合芩芍法宣气分,清积滞,预夺其滞下之路也。此乃初起之方,久痢阴伤,不可分利,故方后云:久利不在用之。

  按:浙人倪涵初[171],作疟痢三方,于痢疾条下,先立禁汗、禁分利、禁大下、禁温补之法,是诚见世之妄医[172] 者,误汗、误下、误分利、误温补,以致沉疴不起,痛心疾首而有是作也。然一概禁之,未免因噎废食;且其三方,亦何能包括痢门诸证,是安于小成,而不深究大体也。瑭勤求古训,静与心谋,以为可汗则汗,可下则下,可清则清,可补则补,一视其证之所现,而不可先有成见也。至于误之一字,医者时刻留心,犹恐思虑不及,学术不到,岂可谬于见闻而不加察哉!

  四苓合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苍术二钱 猪苓二钱 茯苓二钱 泽泻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厚朴二钱 木香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久痢不在用之。

  【点评】论述泄泻欲转为痢疾的证治。

  本条取自《临证指南医案》,但原案所述之证是“先泄而后滞下”,吴氏改为“自利不爽”,似乎含义反不够清楚。

  八八、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

  此证乃内伤水谷之酿湿,外受时令之风湿,中气本自不足之人,又气为湿伤,内外俱急,立方之法,以人参为君,坐镇中州,为督战之帅;以二活、二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外出,喻氏所谓逆流挽舟[173] 者此也;以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中焦之湿,以桔梗开肺与大肠之痹,甘草和合诸药,乃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痢之初起,憎寒壮热者,非此不可也。若云统治伤寒温疫瘴气则不可,凡病各有所因,岂一方之所得而统之也哉!此方在风湿门中,用处甚多,若湿不兼风而兼热者,即不合拍,奚况温热门乎!世医用此方治温病,已非一日,吾只见其害,未见其利也。

  活人败毒散辛甘温法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枳壳 柴胡 人参 前胡 桔梗以上各一两 甘草五钱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杯,生姜三片,煎至七分,顿服之。热毒冲胃噤口者,本方加陈仓米各等分,名仓廪散,服法如前,加一倍,噤口属虚者勿用之。

  【点评】论述痢疾初起表里俱急的证治。

  逆流挽舟法治疗痢疾初起是由喻嘉言提出的,后为医家所习用。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有人参等补气药,提示对外邪所引起病证初起的治疗,并不是一概不能早用补法。

  八九、滞下已成,腹胀痛,加减芩芍汤主之。

  此滞下初成之实证,一以疏利肠间湿热为主。

  加减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白芍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厚朴二钱 木香一钱;煨 广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忌油腻生冷。

  [加减法]肛坠者,加槟榔二钱。腹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再痛再便者,白滞[174] 加附子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红滞[175] 加肉桂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通爽后即止,不可频下。如积未净,当减其制,红积加归尾一钱五分,红花一钱,桃仁二钱。舌浊脉实有食积者,加楂肉一钱五分,神曲二钱,枳壳一钱五分。湿重者,目黄舌白不渴,加茵陈三钱,白通草一钱,滑石一钱。

  【点评】论述痢疾初起实证的证治。

  对已成痢疾者初起,治以清化湿热为大法,所用的加减芩芍汤就是以清热解毒之芩连与通气导滞之厚朴、木香、陈皮相伍。文中提出的加减法在临床上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九十、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泻心汤主之。

  滞下由于湿热内蕴,以致中痞,但以泻心治痞结之所由来,而滞自止矣。

  泻心汤方法并见前

  【点评】论述痢疾脘痞神昏者的证治。

  本证所出现的神志异常是由湿热郁蒸蒙蔽心包所致,亦取自《临证指南医案》,与中焦篇 54 条所述有类似之处,可以互参,说明对痢疾神昏的治疗主在辛开苦降,而在用药上,叶氏原载两医案中均用枳实,而本案中还用了姜汁,当然是针对痞结而设,但也是通过清化湿热治疗神识昏乱的根本之法。

  九十一、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

  此暑湿内伏,三焦气机阻窒,故不肯见积治积,乃以辛淡渗湿宣气,芳香利窍,治所以致积之因,庶积滞不期愈而自愈矣。

  滑石藿香汤方辛淡合芳香法

  飞滑石三钱 白通草一钱 猪苓二钱 茯苓皮三钱 藿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白蔻仁一钱 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点评】论述痢疾暑湿内伏、三焦气阻的证治。

  本证虽见痢下红白,但从所述症状看,属湿邪内阻而气机不畅,所以用主以渗湿以宣通三焦,是治痢的一种变法。

  九十二、湿温下利,脱肛,五苓散加寒水石主之。

  此急开支河,俾湿去而利自止。

  五苓散加寒水石方辛温淡复寒法

  即于五苓散内加寒水石三钱,如服五苓散法,久痢不在用之。

  【点评】论述湿温下利脱肛的证治。

  本条内容取自《临证指南医案》,但原案中是说“湿温下痢”,而本条改为“湿温下利”,下利就包括了泄泻在内,所以可以用淡渗之法治疗。但本法有祛湿止泻之作用,而无治脱肛之功,所以文中强调久痢脱肛者不可用本法。

  九十三、久痢阳明不阖,人参石脂汤主之。

  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久痢胃虚,虚则寒,胃气下溜,故以堵截阳明为法。

  人参石脂汤方辛甘温合涩法,即桃花汤之变法也

  人参三钱赤石脂细末,三钱炮姜二钱白梗米炒,一合

  水五杯,先煮人参、白米、炮姜令浓,得二杯,后调石脂细末和匀,分二次服。

  【点评】论述久痢滑脱的证治。

  久痢不仅有寒湿伤阳者,也有湿热久而阴虚者,所以治疗不可一概而论。

  九十四、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病在太阴,法当温脏,勿事通腑,加减附子理中汤主之。

  此偏于湿,合脏阴无热之证,故以附子理中汤,去甘守之人参、甘草,加通运之茯苓、厚朴。

  加减附子理中汤方苦辛温法

  白术三钱 附子二钱 干姜二钱 茯苓三钱 厚朴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点评】论述脾虚失运而下利的证治。

  本条称自利而不言痢,提示可用于多种下利病证,但根据临床症状可以推断其病机属脾虚阳衰,湿阻气滞。

  九十五、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俗名呃忒,冲气逆[176],急救土败[177],附子粳米汤主之。

  此条较上条更危,上条阴湿与脏阴相合,而脏之真阳未败,此则脏阳结[178] 而邪阴与脏阴毫无忌惮,故上条犹系通补,此则纯用守补矣。扶阳抑阴之大法如此。

  附子粳米汤方苦辛热法

  人参三钱 附子二钱 炙甘草二钱 粳米一合 干姜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温服。

  【点评】论述脾衰发哕的证治。

  本条是脾阳衰败所致的自利不渴而发哕者,治用温补法,所谓“扶阳抑阴”。本书的上焦篇、中焦篇及下焦篇都分别提到哕证的治疗,其病机和治法各不相同,可相互比较。

  九十六、疟邪热气,内陷变痢,久延时日,脾胃气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坠,中虚伏邪,加减小柴胡汤主之。

  疟邪在经者多,较之痢邪在脏腑者浅,痢则深于疟矣。内陷云者,由浅入深也。治之之法,不出喻氏逆流挽舟之议,盖陷而入者,仍提而使之出也。故以柴胡由下而上,入深出浅,合黄芩两和阴阳之邪,以人参合谷芽宣补胃阳,丹皮、归、芍内护三阴,谷芽推气分之滞,山楂推血分之滞。谷芽升气分故推谷滞,山楂降血分故推肉滞也。

  加减小柴胡汤苦辛温法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人参一钱 丹皮一钱 白芍二钱;炒 当归一钱五分;土炒 谷芽一钱五分 山楂一钱五分;炒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点评】论述疟邪内陷致痢的证治。

  这类病证多是久疟之后,又发生痢疾,但疟疾仍然未愈。所以对该证的治疗仍以柴胡剂为主,同时兼治痢疾。至于“提而使之出”之论则不必深究。

  九十七、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加减黄连阿胶汤主之。

  春温内陷,其为热多湿少明矣。热必伤阴,故立法以救阴为主。救阴之法,岂能出育阴坚阴两法外哉!此黄连之坚阴,阿胶之育阴,所以合而名汤也。从黄连者黄芩,从阿胶者生地、白芍也,炙草则统甘苦而并和之。此下三条,应列下焦,以与诸内陷并观,故列于此。

  加减黄连阿胶汤甘寒苦寒合化阴气法

  黄连三钱 阿胶三钱 黄芩二钱;炒 生地四钱 生白芍五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点评】论述春温致痢之证治。

  本条内容取自《临证指南医案》,原案对临床表现未有详细论述,仅提到是春温邪陷。而实际应用时不必拘于“春温内陷”,凡痢疾里热盛而阴伤甚者,都可考虑参考本条证治内容。文中提到“最易厥脱”,并非指加减黄连阿胶汤可用于已发厥脱者,如已发厥脱则当按厥脱论治。

  九十八、气虚下陷,门户不藏[179],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

  此邪少虚多,偏于气分之证,故以升补为主。

  加减补中益气汤甘温法

  人参二钱 黄芪二钱 广皮一钱 炙甘草一钱 归身二钱 炒白芍三钱 防风五分 升麻三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点评】论述气虚下陷而泻痢的证治。

  本证的治疗主以升补,是针对气虚下陷之证,故祛邪次之。如气虚甚而阳亦虚者,还可加入附子、煨姜、肉桂等。

  九十九、内虚下陷,热利下重,腹痛,脉左小右大,加味白头翁汤主之。

  此内虚湿热下陷,将成滞下之方。仲景厥阴篇,谓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按:热注下焦,设不差,必圊脓血;脉右大者,邪从上中而来;左小者,下焦受邪,坚结不散之象。故以白头翁无风而摇者,禀甲乙之气,透发下陷之邪,使之上出;又能有风而静,禀庚辛之气,清能除热,燥能除湿,湿热之积滞去而腹痛自止。秦皮得水木相生之气,色碧而气味苦寒,所以能清肝热。黄连得少阴水精,能清肠澼之热。黄柏得水土之精,渗湿而清热。加黄芩、白芍者,内陷之证,由上而中而下,且右手脉大,上中尚有余邪,故以黄芩清肠胃之热,兼清肌表之热;黄连、黄柏但走中下,黄芩则走中上,盖黄芩手足阳明、手太阴药也;白芍去恶血,生新血,且能调血中之气也。按:仲景太阳篇,有表证未罢,误下而成协热下利之证,心下痞硬之寒证,则用桂枝人参汤;脉促之热证,则用葛根黄连黄芩汤,与此不同。

  加味白头翁汤苦寒法

  白头翁三钱 秦皮二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点评】论述热利下重的证治。

  本文所用的加味白头翁汤是针对湿热在肠胃所致的痢疾,但方中攻积之品不足,与通导清化治痢者有所不同,在临床上应掌握好各自的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