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典》[257] 云:“血虚汗出,筋脉失养,风入而益其劲,此筋病也;亡阴血虚,阳气遂厥,而寒复郁之,则头眩而目瞀,此神病也;胃藏津液而灌溉诸阳,亡津液胃燥,则大肠失其润而大便难,此液病也。三者不同,其为亡血伤津则一,故皆为产后所有之病”。即此推之,凡产后血虚诸证,可心领而神会矣。按:以上三大证,皆可用三甲复脉、大小定风珠、专翕膏主之。盖此六方,皆能润筋,皆能守神,皆能增液故也,但有浅深次第之不同耳。产后无他病,但大便难者,可与增液汤方注并见中焦篇温热门。以上七方,产后血虚液短,虽微有外感,或外感已去大半,邪少虚多者,便可选用,不必俟外感尽净而后用之也。再产后误用风药,误用辛温刚燥,致令津液受伤者,并可以前七方斟酌救之。余制此七方,实从《金匮》原文体会而来,用之无不应手而效,故敢以告来者。
【点评】以上三节讨论了产后三证“痉”“郁冒”“大便难”的病机及其治法。
“痉”“郁冒”“大便难”三证的提出,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本文中基本全文引用。但《金匮》对因虚而致的产后三大证候论述不详,故吴氏补充了由虚引起的产后三证。强调“产后亦有不因中风,而本脏自病郁冒、痉厥、大便难三大证”,即产妇生产后不是因为感受风邪,而是由于某脏自身的病变,出现郁冒、痉厥、大便难的病证。吴氏提出产后“血虚液短”是三证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将补益阴液亏虚作为治疗的重心,所选诸方多为补阴潜阳、滋润增液之类。但过于强调养阴而忽略补血,不无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