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三、经络病症的辨证方法

高树中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1、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

  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是讲辨证论治的,中医的辨证方法有很多,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一说气血精津)辨证、经络辨证等,在开中药方时,这些辨证方法都可能要用的上,所以《中医诊断学》和《中医内科学》等对其都有详细论述。受其影响,许多针灸书籍和针灸教材,也常常把这些辨证方法搬入,如前几版《针灸治疗学》教材的总论中,就用了较多的篇幅硬是把这些辨证方法和针灸治疗结合起来。写是写上了,但到头来往往是老师一讲起来头就痛,学生一听起来头就大,费了好多功夫,最后还是理不出个头绪来。还有的教师知难而退,索性不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针灸治病是否应该和开中药方一样照搬照抄这些辨证方法呢?如果不是,针灸临床应该用何种辨证方法?如何运用呢?这些年我每年都要给针灸专业的研究生讲“中医各辨证方法及其在针灸治疗学中的应用”这样一个专题,就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疾病可分为二大类:外感病、内伤病。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治疗外感病的三大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产生过程吧,相信会给我们一些有用的启发。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家族有 200 多人,结果不到 10 年的时间,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者就有十分之七,于是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和发展了《素问·热论篇》,写出了《伤寒论》一书,创立了六经辨证的方法以治疗伤寒,张仲景因之也被后世推崇为医圣,他的方子被称为经方。在《伤寒论》中,伤寒初起的发热通常只有两种情况:发热有汗为太阳表虚证,用桂枝汤;发热无汗为太阳表实证,用麻黄汤。因张仲景的医圣地位,这一治法在仲景之后成了不易之规。麻黄汤和桂枝汤中都有桂枝,后世医家发现一些外感发热的病人服了麻黄汤和桂枝汤后不仅没好,反而加重甚至死亡了,所以得出了“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结论,丝毫没有意识到有些病人感受的根本就不是风寒,本来就不应该用麻黄汤和桂枝汤。这一状况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也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

  金元时期,天下大乱,人们的思想空前地活跃,同时由于连年的战争,瘟疫流行,但此时的多数医家仍误用麻桂诸方治外感发热,为何用医圣之经方却不效?在反复的实践和思考中,金元四大家应运而生,首先是刘完素认为,当时的运气和东汉时代的运气已不同,所以“古方今病不相能”,这些外感发热感受的虽然是风寒,用麻桂治不好的原因是“六气皆从火化”了,外寒迅速化火或与内热结合,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他就创用了表里双解散和凉膈散等名方来治疗外感发热,这些方子多是麻桂等辛温解表药再加上清热泻火药物组成,这些凉药制约了麻桂的温性,所以对许多发热的病人还是有效的,刘完素也就被推崇为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很自然地成为了金元四大家的第一家。金元四大家为何会首出寒凉派?紧接着为什么会出现发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点的滋阴派朱丹溪?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滋阴也好,寒凉也好,虽然从客观上是对当时过用温燥药物和多服用丹石的补偏救弊,但就治疗外感病来说,这个时期仍然没有人敢质疑六经辨证可以统用于外感热病的正确性,所以这些发展还只能是量变而不是质变。

  明代医家吴有性著有《温疫论》,提出外感致病邪气除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外,还有一种“疫疬之气”。这才第一次从理论上真正实现了质变——因为感受的邪气变了,所以也就不能再套用伤寒麻桂诸方了。在此之前许多医家以《素问·热论篇》“今夫伤寒者,皆热病之类也”为据,认为仲景治的是包括六淫在内的所有外感热病,所以也从来没有怀疑过用六经辩证治疗温病的正确性。

  清代温病四大家之首的叶天士,从师 17 人,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温病与伤寒致病邪气不同,入侵途径不同,传变规律也不一样,虽然都是由表入里,但伤寒按六经传变,温病按卫气营血传变,所著《温热论》虽仅万言,却提出来了温病十二字纲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其临床意义本书前面已有解释),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指出“在卫汗之可矣,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至此才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了六经辨证方法不适宜于温病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自仲景之后,真正读懂《伤寒论》而又能跳出《伤寒论》者,叶天士是第一人。

  至此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似乎已经很完备了,但叶天士之后的温病大家吴鞠通又敏锐地发现,因为湿邪有重浊下趋的特性,所以湿热类的温病除了按卫气营血由表入里横向传变外,还按“上焦——中焦——下焦”由上到下纵向传变,其治疗原则应该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从而创立了三焦辨证的方法。记得我第一次看《温病条辨》时,有一件事情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这么一部名著,吴鞠通自行医到写书,前后只用了 5 年的时间!为什么呢?原来他 19 岁时父亲因温病死于庸医,23 岁时,年仅三四岁的儿子又死于温病,便发愤自学中医数年,“癸丑都入温疫大行”,他试着治了几十例,疗效很好,“六年后戊午年汪瑟庵先生促塘曰:来岁已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疬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乎?”于是他便写出了《温病条辨》。实际上,历史上年近中年才学医,没几年就迅速成才的名医还有一些,如岳美中就是如此。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学中医不在早晚,关键是要有浓厚的兴趣、坚韧的志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正确的思维与学习方法,尤为关键的是要多在经典著作上下功夫,并尽可能多地临床实践。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实际上张仲景对温病早有认识:“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他早就清晰地认识到了温病和伤寒不是同一类病,不可用麻桂发汗,奈何自仲景之后千余年,竟因为盲目地泥古尊经而认为六经辨证也可统治温病,诚可叹也!所以金元四大家的出现及首先出现寒凉派,明朝又出现温补派,清朝出现温病四大家及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实际上都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必然。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这三种不同的辨证方法各有其适应病症,疾病的改变导致辨证方法的改变和产生。六经辨证与经络有关,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产生过程则与针灸无关。那么我们也就会接着思考:现代的疾病怎么办?是否还应拘泥于原来的辨证方法?有没有可能会出现新的辨证方法?各辨证方法如何在针灸临床应用呢?换言之,针灸临床应该使用何种辨证方法呢?

  2、经络辨证

  由上所知,不同种类的病应该用不同的辨证方法。我的看法是,针灸的作用部位是穴位,穴位又在经络上,针灸是通过经络穴位而起作用的,离开了经络穴位,针灸也就无从谈起。所以针灸治病绝不能完全照搬中医其他的辨证方法,就像中国的建设和改革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做法是一个道理。

  从不同的角度,疾病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如从病因看,可以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从病性看,可分为实证和虚证等等。如果从脏腑和经络的角度来看,疾病则可以分为两大类:脏腑病症和经络病症。因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而经络又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所以针灸临床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应该是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其中脏腑病症应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见本书“脏腑病症的一针疗法”一章),脏腑病症之外的所有病症,如躯干头面肢体等经络病症,都应以经络辨证为主。不论应用何种辨证方法,都应与八纲辨证相结合以确定针灸的原则和方法。

  下面我们重点谈谈经络辨证。经络辨证就是通过望、问、切等方法,辨别疾病是在哪条或哪几条经络上,或者与哪条或哪几条经络有关系。简言之,就是辨别清楚是什么经络的病。我们已经知道,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所以经络辨证也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辨在经还是在络;第二个层次是辨在何经。现在针灸教材上讲的经络辨证,实际上只是经脉辨证,没有涉及络脉的问题,所以是不全面的。

  先看第一个层次——辨在经还是在络。在临床上常常见到这样的坐骨神经痛病人,沿着下肢后侧或后外侧疼痛,按常规的经络辨证,疼痛的部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但常规针刺两经的穴位二三个月也不见效,这是为什么呢?很可能这个病人的病不在经而在络,在络的病不去治络反而治经,怎么能见效呢?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的范畴,《灵枢·寿夭刚柔第六》记载了“三变刺法”,是这么说的:“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在这儿大家要特别注意“寒痹之留经”这几个字。为什么说“留经”?因为还有“留络”者。这就是先辨在经还是在络。那么怎样知道“留络”呢?留络者应该如何治疗呢?在这一篇还有这样一句话:“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意思是说,如果痹证久治不愈者,特别是按常规治经的方法治不好的,应该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有没有血络,如果有血络,说明此病已经入络,应该将这些络脉点刺出血,络脉通了,疼痛也就好了。我上面所说的坐骨神经痛,往往就是这种情况,疼痛部位往往有些络脉,治疗方法也很简单,只要仔细把这些络脉点刺出血,病人的疼痛往往就会缓解。这样的病人我见过不少,很可惜许多人干了几十年针灸了,还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没好好看《灵枢》。

  《灵枢》的许多篇章,都讲过辨经和辨络的问题,如《灵枢·经脉第十》就用大量篇幅讲了辨络的有关问题。在临床上常有学生这样问我:“如何知道病在络脉呢?都说久病入络,络病应该比经病更深,为什么络病会表现在皮肤出现络脉呢?络病应该如何治疗呢?”我说:“你问的问题和当年雷公问黄帝的问题完全相同,你不妨仔细读一下《灵枢·经脉第十》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一篇是如何说的吧。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

  可见要想辨清是否在络并不难,主要就是看体表有无细小的络脉(小血管),如果有,则病已入络,治疗当刺络出血。这就是上文讲经络的时候提到的络主血的具体应用。但要辨清病症具体在何络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因为络脉除十五络外,孙络、浮络不计其数,可以说人体就是由络脉组成的一个网络状物。络病的研究也是国家正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面我们重点看一下经络辨证的第二个层次——辨在何经,这也是经络辨证的重点,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如《灵枢·卫气第五十二》说:“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意思是说如果能够辨别病在十二经脉中的哪条经,就可以知道疾病是怎么产生的了。那么怎么样才能辨别疾病是在哪条经呢?主要有以下方法。

  (1)问诊辨经

  就是问病人病痛在哪个部位,再看看这个部位有哪条经络从这儿走,就知道是哪条经的问题了。例如头痛,都知道前额痛是阳明头痛,偏头痛是少阳头痛,后头痛是太阳头痛,巅顶痛是厥阴头痛,就是因为这些部位分别有这些经脉到这儿。例如两个月前有一位结肠炎的中年女性患者来诊,我给她用脐疗的方法治疗,症状很快缓解。她又说,近年来经常头顶痛,一生气头顶就痛胀得厉害,吃了不少中药效果也不理想,问能否针灸治疗,我给她针了个太冲穴,用泻法,30 分钟起针后疼痛就立刻缓解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足厥阴肝经行于巅顶,怒则气上,肝火上攻,所以一生气头顶就痛,太冲穴是肝的原穴,针之后把肝火泻去了,肝火不沿着肝经向上攻了,自然也就不痛了。有一个成语叫“怒发冲冠”,从经络来看还是很有道理的。

  再就是我治过的结肠炎病人中,有不少病人表现为肚子一痛就想大便,大便后疼痛就缓解了,这样的病人往往都是左下腹痛,并且就怕生气,一生气就加重,纤维结肠镜检查多是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有充血水肿,无其他异常发现,我的辨证是肝郁脾虚,服药或针灸效果都很好。为什么辨证病在肝脾呢?因为肝气行于左,你再仔细看一下经络挂图,疼痛的部位正好是肝经和脾经交叉的地方,所以从经络的角度来看,这种病跑不出肝经和脾经去。再打一个更容易理解的比喻,一个宿舍只有两个人住,其他人也从没来过,结果被盗了,你说是谁盗窃的?还能跑出这两个人去吗?经络辨证就是这么简单,但前提是你必须要知道十二经脉都是怎么走的,身体的某个部位有哪条经络走这儿才行。这也是为什么要求背诵经脉循行原文的目的所在。

  此外、在《灵枢·经脉第十》还专门讲了十二条经脉的病候,对于这些病候,也应该熟记在心,有时候是很有用的。在这儿我举一个肾经的病候——“心如悬若饥状”。1988 年,一位跟我实习的学生请我给他一位亲戚看病,病人为 60 多岁的老年女性,因自觉心脏有悬空感,胃中似有饥饿感但又不欲食,在某省级医院住院治疗 1 个多月,进行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胃镜、腹部B超、CT等全身检查,除有轻微胆囊炎外,无其他任何异常,花费近万元,拟诊为神经官能症,经治疗症状无好转,只好准备出院。我以病人最主要的症状是肾经病候“心若悬若饥状”,辨证属肾虚,针灸当针肾经太溪穴,用补法。但因病人是外地的,急于回家,便处补肾中药与服,后相告,药后 3 副症状即减,共服用半月余诸证消失而愈。2004 年又有一位近 80 岁男病人来诊,有冠心病史 10 余年,主要症状也是“心如悬若饥状”,因病人系高干,其医疗条件较好,年年住院行中西医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病人本意是吃中药治疗,但我见病人舌苔甚厚,又不欲食,且年事已高,一行补肾又怕滋腻助湿碍胃,思忖良久,未得良方,便与病人商议先试用针灸治疗,隔日 1 次,我为其针太溪以补肾,针中脘、内关、足三里以和胃化湿,针 1 次后,病人即觉好转,针完 4 次,症状基本消失。患者亦为书法名家,出于感激,便以书法作品相赠,上书 10 个大字“病痛十余载,神针一朝平”。

  如果疾病在一天中有明显的时间性,根据发病的时辰就可以辨别病在哪条经,详见第三章时间性病症的一针疗法。

  (2)切诊辨经

  切诊辨经是经络辨证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切经络、切穴位、切脉象三个方面。

  首先是切经络,也就是在病变部位的上下左右或沿着经络循行线行用切、循、按、弹等方法,诊察有无疼痛、结节或条索状物、虚软凹陷等反应,这些反应出现在哪条经络上,就是哪条经络的病,就可以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行针灸治疗。如《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有一句话“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肩周炎和膝关节疼痛是针灸科常见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许多针灸医师治疗此类肢体关节的疼痛,并不仔细询问及用手检查疼痛的具体部位,就开出了针灸处方,然后围着肩关节和膝关节扎了一圈针,只要是病变部位的穴位几乎全都用上了,结果有的病人疗效还是不理想,我把这种针法叫做“三光针法”。为什么这么比喻呢?就是因为有些穴位根本不需要扎,这些“无辜”的穴位如果会说话的话,我想它们也会抗议的。实际上“痹证”的经络辨证方法在《灵枢》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如《灵枢·周痹第二十七》说:“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我常说,只要明白了以上这句话,不仅痹证你会治了,凡是肢体躯干头面等所有的经络病症你也应该会治了。

  下面我们就看看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痹证的主要症状是肢体关节的疼痛、麻木、沉重等不适感,有的病人还伴有活动障碍。从经络来看,上肢也好,下肢也好,都有六条经脉循行,上肢是手三阴手三阳六条经脉,下肢是足三阴足三阳六条经脉,所以只要是肢体的病,肯定跑不出这六条经去。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再进一步地搞清楚是六经中的哪一条或哪几条有病,怎么知道呢?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经络切诊,也就是用手在病变部位例如膝关节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切压循按,找找有无疼痛、结节或条索状物或有络脉(即“大络之血结而不通”,是实证),或者按之虚软、凹陷(即“虚而脉陷空者”,是虚证),这样一来,我们不仅知道了病在哪条或哪些经,也同时知道了是实证还是虚证,针灸治疗时哪条经有病就治哪条经,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所以《灵枢·官能第七十三》也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本书所讲的许多一针疗法,说穿了就是经络辨得对、穴位取得准、手法用得精而已。说到这里,你再想一想《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说的一句话“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是不是很有道理?

  切诊辨经的第二个方法是切穴位。前面我们曾经说过,经脉是人体的气运行的通路,正气可以从经络走,邪气也可以从经络走。穴位在经络上,是脏腑经络之气转输和汇集的地方。再打个比喻,如果把经络比作道路,那么穴位就好比是车站,正气可以在此汇集出入,邪气也可也在此汇集出入,就像车站内坏人也可以进来是一个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通过切按穴位来知道与穴位相关的经络脏腑的一些情况了。

  半年前一位小学生因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术后数天,其父母请我过去给孩子看看,我用手按压了几下双侧的足三里穴后,肯定地对其父母说:“这个孩子胃也不好,时间也不短了。”其父母感到非常惊奇。其实很简单,如果双侧足三里按之虚软或凹陷,说明胃气虚,胃肯定不好。凡是见过我看病的人都知道,只要情况允许,我都要病人躺在床上,然后给病人切按有关的穴位,最常用的是背俞穴,如果肝俞隆起或压痛明显,多属肝郁肝火;脾俞按之虚软或凹陷,是脾虚;肾俞按之虚软或凹陷,是肾虚。

  我常说,“穴位不能量,越量越不准。”好多年轻大夫对此不理解。记得有一次当我又说这句话时,一位进修医师说:“老师,您这不是把原来的东西都否定了吗?”我说:“不是否定,是肯定,是拨乱反正、平反昭雪。”为什么不能量呢?我们不妨先仔细读一下《灵枢·经水第十二》黄帝与岐伯的一段问答:

  “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失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这句话说明,每个人的经络和穴位其位置都有差别,就像世界上 50 亿人口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人是一个道理,每个人的五官长的都不一样,有的人心脏会出现异位,不少人的桡动脉会出现“反关”,书本说的经络走行和穴位的位置,只是说的大概位置,例如内关穴在腕后二寸,就一定是二寸吗?有的人可能是 1.99 寸,有的人则可能是 2.01 寸,书本上说个整数是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如果按照书上说的尺寸去量经络穴位,与用一把尺子给全世界的人只做一个尺寸的衣服穿不是同样的愚蠢可笑吗?

  对于经络穴位人人有异的问题,《灵枢》上说的很清楚,如我们前面曾引用过的一句原文说经络“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因为“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所以每个人穴位的位置也就会不一样。那么怎么样才能取准穴位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穴位,方法是“审切循扪按”,中医叫“揣穴”。例如《灵枢·背俞第五十一》取背俞穴的方法是“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这个“所”字,并不是“处所、地方”的意思,而是“约略估计之数”,相当于“许”,如《史记·滑稽列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所以“三寸所”就是三寸左右的意思,取穴的时候应该在三寸左右找反应点——按之有疼痛、酸楚、快感等感觉,这才是穴位之所在。在《灵枢·五邪第二十》也说:“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缪刺论篇》又言:“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只有把穴位找准了,针刺时才能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所说:“神在秋毫,无针左右。”也才能如《灵枢·官能第七十三》所说:“得邪所在、万刺不殆。”

  记得多年前我曾看过一篇论文,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穴位,根据书上的记载,他结合数学理论,发现某三个穴位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等边三角形,某四个穴位的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等等,这些探索固然有新意,但因为他不知道每个人的穴位位置不一样,穴位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是因人而异,所以其结论也就自然不足为凭了。2005 年,我还看到一则报道,说某发达的西方国家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穴位点和非穴位点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我想,他们用非常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用一把精密的尺子严格量出来的穴位是真正的穴位吗?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

  切诊辨经的第三个方法是切脉象。切脉象又叫诊脉、摸脉,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方法,据脉而刺是《灵枢》重要的观点。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在《内经》中,诊脉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独取寸口,即现在常用的诊脉法;二是取寸口脉和人迎脉;三是取三部九候脉。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篇》就是专门讲通过候九个部位的脉象来辨别疾病属于哪个经脉脏腑,比较麻烦;《灵枢·终始第九》和《灵枢·经脉第十》都详细讲了通过对比寸口脉和人迎脉的大小强弱来辨别病在哪条经脉的方法。以上两种诊脉辨经法现在已少有人运用,但很值得挖掘。如南京中医药大学赵京生教授就对寸口人迎诊法进行过临床验证。

  切脉是比较难学的。我从 1980 年开始学医时就试着切脉,每一个病人至少要反复摸二三分钟,但实话实说,摸了十多年还是摸不出病来,最多能分出个浮、沉、迟、数、滑、涩就不错了。这几年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些病是完全可以摸出来的,但直到现在,我还是只能用右手才能摸出来,左手就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摸脉是个技术,体会的就是手指下的这种细微的感觉,用文字是很难描述出来的。我们现在经常听流行歌曲,听得多了,是哪位歌星唱的歌你就是闭着眼也能马上听出来,摸脉就是这个道理,某种病你摸得多了,你就自然知道这种病是什么脉象了。

  只看摸脉的书是学不会摸脉的,春节前有一位同行因声音嘶哑请我开方,我为她诊脉后问她是不是左下腹痛,她感到很惊奇,就问我如何学摸脉,我说你首先把二十八脉全部记住,再仔细看看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最后一段讲的脉候部位,然后一边摸脉一边逐渐学会把二十八脉全部忘记,可能就会摸了。张仲景说微下关积少腹,脉出左积在左,你的脉就是左关下异常,所以自然病在左侧少腹。脉书上讲的脉象,打个比方就像是把几百个歌星唱歌的特点用文字写出来,你看了这些文字描述,然后再和某个歌星对号入座,你能对上号吗?肯定不行,因为再好的文学家也不可能把每个歌星唱歌的细微区别用文字准确地描述出来。

  现在学中医的不少人,因为自己在脉象上下功夫不够,看到或听说别人能摸出来,就表示怀疑甚至冷嘲热讽,这是不对的。我的体会是,中医的临床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技术只看书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反复实践体会,才会功到自然成。例如针灸和摸脉,就像是骑自行车,一般人骑了一辈子车,也只会双手扶把向前走,拐弯急了,还会不小心摔一跤,而专门练骑车的人,可以单手撒把、双手撒把、倒着骑,甚至可以在钢丝绳上骑独轮车。自己不会摸脉却怀疑别人的人,与只会在平地上双手骑自行车却嘲笑在钢丝绳上骑独轮车的人不正是一个道理吗?

  (3)望诊辨经

  通过望诊就知道病在何经何部,这可不是一般的医生就能做到的,所以对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扁鹊望齐桓侯色的故事,连医圣张仲景都大发感慨:“余每览越人人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我的一位大学同学现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是著名伤寒专家刘渡舟先生的高足,后又参加国家级名老中医带徒,因我对带他的名老中医不太了解,便问其老师所长,他说老师是临床家,看病很有水平,这三年非常有收获。当我问起其跟师最大的体会时,他沉思了片刻,说了八个字:“能合脉色,可以万全。”我知道这是《内经》上的一句话,但我再次听到从他口中说出这句话时,我感到的是其中沉甸甸的分量。

  望诊知病,看似不可思议,实际上从经络的角度看,并不难理解。经络组成的网状动态系统遍布人体内外上下,外邪侵犯人体多从经络穴位而入,内在的脏腑病症也会通过经络穴位表现于体表,所以通过仔细观察经络穴位就会知道是哪儿的问题了。《灵枢·经脉第十》所载“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者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说得就是经络望诊;《灵枢·五变第四十六》:“欲知高下者,各视其部。”说得也是望诊。望诊最主要的部位是面部,为什么是面部呢?有人说主要是面部暴露在外望之方便,实际上不是如此,主要是全身经络都要上头面,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至于如何望面部,《灵枢·五阅五使第三十七》和《灵枢·五色第四十九》有专篇论述,感兴趣者不妨详观。

  我在临床上发现,如果病人肝俞隆起(多见于左侧肝俞)证属肝火无疑;肾俞、太溪望之凹陷病人肯定肾虚。此外,还可通过观察针入穴位后针孔的形态辨别经络的虚实,如针足三里后针孔出现凹陷,说明病人胃经气虚,针几次后,若针孔凹陷的时间短了或针后几秒即平复,说明胃气渐复,病情好转。近年来我曾用数码相机拍了不少表现针孔状态的照片,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可见望诊诊病与经络密不可分,所以宋代名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一言道破天机:“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

  上面所提到的问诊辨经、切诊辨经和望诊辨经,常常配合应用。这就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所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只要熟练和正确地应用了经络辨证,就会如《灵枢·外揣第四十五》所说:“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自然就会像用明镜照清水一样不会失去清水本来的形状的。

  上面曾提到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都应该和八纲辨证结合确立治则和治法,下面简要谈一下如何结合。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与针灸的结合是阴证宜灸,阳证宜针;表证浅刺,里证深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在筋守筋,在骨守骨);寒者留之,热者疾之(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知道了病邪在何经,该针何穴,当用何针刺手法,取得好的疗效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所以《灵枢·官能第七十三》说:“得邪所在,万刺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