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1)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黄疸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

黄疸病以十八天为一个界限,如果治疗十天以上应该病愈,如果十天没治好,就比较难治了。

夫病,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后必发黄。

凡病,脉沉,口渴想喝水,喝水后小便少,以后一定发黄。

趺阳脉微而弦,法当腹满,若不满者,必大便难,两胠疼痛,此为虚寒,当温之,宜吴茱萸汤。

趺阳脉微而弦,按理应该腹满,如果不腹满,一定会无大便(不是大便堵住造成的),肚子两边疼痛,这是虚寒造成的,应该温里,用吴茱萸汤治疗。

夫病人腹痛绕脐,此为阳明风冷,谷气不行,若反下之,其气必冲,若不冲者,心下则痞,当温之,宜理中汤。

如果病人肚脐周围疼痛,一定感受了风寒,造成肠子不蠕动,消化不好,误用苦寒泻下法通大便,则伤下焦之阳,阳不制阴,则下焦阴寒之气必然上冲;其气不冲的,邪气陷于心下则为痞。应该用温中之法,理中汤可以治疗。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发热,十余日,脉浮而数,腹满,饮食如故者,厚朴七物汤主之。

病人腹部胀满,伴发热十天,脉象浮而数,饮食正常的,用厚朴七物汤治疗。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阳明病,腹中切痛,雷鸣,逆满,呕吐者,此虚寒也,附子粳米汤主之。

腹部受寒邪侵袭,出现肠鸣腹痛,胸胁胀满,呕吐,这是虚寒造成的,用附子粳米汤治疗。

附子粳米汤方(肠套叠)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由于脾阳衰微,中焦寒盛,寒气冲胸腹所致,病人腹部到心胸剧烈疼痛,手不可近,或见腹中隆起,状如有头足之块状物,呕吐不食,甚则手足逆冷,脉象沉伏,用大建中汤主治。

【倪海厦】大建中汤的应用场景

1.上焦腹膜炎;2.胆道寄生虫进入肠胃;3.手术后腹胀不排气;4.里寒盛,吃进去就吐,腹中满,拒按;5.上冲皮起,如见头足。上冲皮起是因为中焦肠胃过寒,没有食物在肠胃里,于是会看到腹部主动脉的脉动,这个脉动在外边看起来好像有头足般会动。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目汗干姜四两 人参一两 胶饴一升

上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饴,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微热,其脉弦紧者,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细辛汤。

胁下一侧疼痛,兼有发热,脉象紧而弦的,这是寒实证,应当用温下法治疗,宜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寒实便秘,舌苔白小便淡白小腹无异常的便秘)

大黄三两 附子三两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问曰:阳明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气汤主之。

问:病人有宿食内停,怎样来判断?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浮大,按之反现涩象的,尺部脉也微微见涩的,这是宿食内停之象,应当攻下,可用大承气汤。

寸口脉数而滑者,此为有宿食也。

寸口脉数而滑者,这是内有宿食的表现。

下利不欲食者,此为有宿食也。

腹泻,不想饮食的,这是内有宿食的表现。

脉紧如转索者,此为有宿食也。

脉紧如转索者,这是内有宿食的表现。

脉紧,腹中痛,恶风寒者,此为有宿食也。

脉紧,腹中痛,恶风寒者,这是内有宿食的表现。

宿食在上脘者,法当吐之,宜瓜蒂散。

宿食停留在上脘的,应当用催吐的方法治疗,宜用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稍加,得吐止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