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言我满,此为有瘀血。
病人胸部胀满,口唇枯萎不润泽,舌质青紫,口中干燥,只想漱水而不想吞咽,没有恶寒发热,脉象浮大而迟,从外形看,腹部并不胀满,但病人自觉腹部胀满,这是体内有瘀血。
病人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宜下瘀血汤。
病人自觉有热,心烦胸满,口咽干燥而渴,诊其脉并无热象,这是热伏于血分,是有瘀血,应当用攻下法逐瘀血。用下瘀血汤治疗。
下瘀血汤方(南阳林山注:脑溢血可用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䗪虫二十枚(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丸,以酒一升,水一升,煮取八合,顿服之,血下如豚肝愈。
膈间停留瘀血,若吐血色黑者,桔梗汤主之。
胸膈间停留有瘀血,如果吐出黑色瘀血,可以用桔梗汤治疗。
桔梗汤方(肺化脓,吐黑色淤血)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津,温分再服。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黄土汤亦主之。
吐血不止的,用柏叶汤治疗,黄土汤亦可以治疗。
柏叶汤方(胃虚寒吐血,胃出血)
柏叶三两 干姜三两 艾叶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黄土汤方(胃出血,拉沥青样柏油样黑色大便,吐血;胃癌+葛根柴胡半夏人参茯苓干姜干地黄大枣)
灶中黄土半斤 甘草三两 地黄三两 白术三两 附子三两 (炮) 阿胶三两 黄芩三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心气不足,吐血,若衄血者,泻心汤主之。
病人心烦不安,吐血,鼻出血,用泻心汤治疗。
泻心汤方(胃实热吐血,宋版金匮中有黄芩一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
下血,先便而后血者,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下血,如果先有大便,而后下血的,这称为远血,用黄土汤治疗。
下血,先血而便者,此近血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下血,先下血而后大便,这称为近血,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
赤豆当归散方(痔疮出血)
赤小豆三升(浸令毛出,曝干) 当归十两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师曰: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必衄血;脉浮而弱,按之则绝者,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译文]老师说:病人面无色,体温正常,脉沉弦者,一定会流鼻血;脉浮而弱,按之则绝,是无阴,所以知道一定会下血,如果烦燥且咳者,一定会吐血。
从春至夏衄血者,属太阳也;从秋至冬衄血者,属阳明也。
[译文]从春到夏衄血者,属太阳;从秋至冬衄血者,属阳明。
尺脉浮,目睛晕黄者,衄未止也;黄去睛慧了者,知衄已止。
[译文]尺脉浮,则肾有火,眼珠子发黄,是肝有热,所以知道衄病还没有好;如果眼珠子发黄退去,就可以知道衄病已经好了。
问曰:寸口脉微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师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此名金疮;无脓者,王不留行散主之;有脓者,排脓散主之,排脓汤亦主之。
问:寸口的脉象浮微而涩,按理应当有吐血、下血等失血及汗出症状,假如没有汗出,这种脉象又怎样解释呢?答道:这是因为身上有金疮,是被刀斧砍伤而失血的缘故。被刀斧等金属兵器所伤而致金疮病,用王不留散治疗。
王不留行散方(金疮药,止血用,刚受伤,无感染化脓)
王不留行十分(烧) 蒴藿细叶十分(烧) 桑根白皮十分(烧) 甘草十八分 黄芩二分 蜀椒三分(去目) 厚朴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上九味,为散,饮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
排脓散方(金疮药,已经感染化脓用)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服五合,日再服。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