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第四编: 少阳病篇 第一章:少阳病概说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第一章:少阳病概说

    少阳病是伤寒病三焦气机病位的阳性病理过程,由于其病位的功能特性,表现为气机调节失常的病理趋势。
    关于少阳病理阶段的病位,历代医家都以为在“半表半里”而且对所谓“半表半里”又有不同的解释。那么少阳病位是不是“半表半里”,半表半里究竟是何部位,至今还是个没能解决的问题。
    且看前人对所谓“半表半里”的解释:医宗金鉴说:“少阳主春,其气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气亦如之。故主半表半里也。半表者,谓在外之太阳也;半里者,谓在内之太阴也。”金鉴认为少阳病位半在太阳半在太阴。成无己说:“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成氏认为少阳病位在表里之间。陆渊雷先生说:“所谓半表半里,非半在表半在里之谓。谓在表里上下之间也。故太阳证在头项,在躯壳。头项为上,躯壳为表也。阳明证在肠腑,腑为里,肠行大便为下也。而少阳证在胸胁,在胸膜若膈膜。胸胁与隔膜上下之间,胸膜为表里之间也。”先生以局部证状表现论证少阳病位在胸胁膈膜部。凡此三说,谁是谁非姑且不论,首先看一看“半表半里”一语的出处何在,和它本来的含义如何,这对研究认识少阳病位是有益的,因为各家都是根椐“半表半里” 一词来论证少阳病位的。而“半表半里”究竟可不可以确认为少阳的病位呢?
    按“半表半里”一语实出《伤寒论·太阳篇》。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这条文字说伤寒五六日出现一系列证状;头汗出微恶寒是太阳表证;心下满,大便硬是阳明里证;口不欲食脉细者为少阳证。这确确实实是个三阳合并的过程。这如何治呢?太阳表证可汗解,但脉细为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大便硬为阳明里证可下,但少阳禁下。所以仲景说“可与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毕竟不治大便硬,所以又说:“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这是说服过小柴胡汤后,太阳、少阳证解除,不能身和神清的,大便一通即完全了解。这从文意,从六经辨证法则,从病理都是符契相合的。唯“此为”以下至“非少阴也”七十六字是后人注语误入正文。从词气,从理法看,断然不是仲景文字。注者说:“此为阳微结”是指大便硬。“有表复有里也”一句是指头汗出微恶寒之表证,与心下满大便硬之里证。“汗出为阳微结”指因有汗出,所以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表证,完全为里证。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乃指头汗恶寒与心下满大便硬而说。又说如果脉沉紧也不得认为是少阴病。所以然之理,是阴病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所以不是少阴病。注者这七十六字完全是论证、分析上述证状,他认为是个阳微结,“半在里半在外”的证候。他所说的半表半里是指太阳的发热恶寒阳明的大便硬,这与少阳病是没有丝毫的关系。在伤寒论提到半表半里字样的条文只此一条,别无出处。然而历代注家都执以为少阳病位,并各抒己见作出不同的解释。例如运气家说:“少阳主春……半表者谓在外之太阳也;半里者,谓在里之太阴也。”辨证家则用所谓“表里之间”,以及胸胁膈膜等等。但无论哪个说法,都没有病理根据,也都没有指导实践的意义。
    半表半里一辞本身根本就不能构成一个病位概念。假如说半表半里是半在表半在里之证候,那么在阳性病中表为太阳、里为阳明,然而这是太阳与阳明并病,根本与少阳无关。如果说半表半里是非表非里,那么这究竟是什么部位呢?至少这不是一个明确的指示。如果说是表里之间,如陆渊雷先生所指胸胁膈膜,也不无片面性质。少阳病诚然有胸胁苦满之证,胸胁苦满也确实为胸胁部位,但胸胁苦满仅少阳病若干个必然证中的一证。如口苦咽干、头昏目眩、心烦喜呕、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等证状决不是胸胁、膈膜、胸膜所能概括。尽管先生的立论摆脱了五运六气的束缚,但他终于是立足由半表半里作出的推断,所以终不能成为全面正确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