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第五章 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证(4)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此条证为伤寒后之继发停饮证。因其人胃气素虚,或有水饮宿疾,在伤寒吐下后而发生。心下逆满即饮邪留于心下不得宣行则上逆而满,上逆之势盛则有冲胸之感觉。头眩为饮邪的化学性质致自体神经中毒的表现。若发汗则伤表阳。阳虚则筋肉抽搐动摇。紧脉为脉管收缩拘急之象,为水饮之常脉。苓桂术甘汤主之一句接脉沉紧读。发汗则动经二句是不准发汗之告诫。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56克,桂枝42克,白术、甘草各28克
    上四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按:《金匮》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谓温药即温性之药物,因痰饮为机能衰弱而产生,所以常称为寒饮。所谓和之,即调整其机能之意。茯苓桂枝通阳利水,白术健脾化湿以促进运化,甘草缓急。本方为通阳化饮,健脾运化水湿之剂。
    2、“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疼,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按:“脉甚微”已见其阴阳俱虚,“心下痞硬”甚于心下逆满,胁疼甚于胁下满,“气上冲咽喉”尤甚于气上冲胸。“虚烦”与栀子豉汤证之热烦不同,而与建中汤证之阳虚而烦同机。“经脉动惕”与动经是文辞的变化,意相同。“久而成痿”是日久失治的结果。本条证较上条证重一等。成痿之前为苓桂术甘汤所主。成痿之后当以郭白云所说之振痿汤斟酌治疔。
 
五、虚烦
    所谓虚烦,是对胃家实之不大便之烦而说。此证以心胸烦热不眠为主要证候,常发生于伤寒阳性病理过程之后。
    1、“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虚烦之证,继发于伤寒汗吐下后,而并不因为汗吐下的非法,乃因病后余热。所谓虚烦,并非虚弱之虚,是因胃肠无食积、痰饮等结实之物,所以称虚烦。虚烦即无结实之心烦。因心烦乱而不得眠,思绪躁扰不安,反复颠倒槎枕槌床而不得入睡。心中懊憹不能安卧。刘完素《伤寒直格》说:“烦心热躁闷乱不宁也。”从中医理论说:“胃热则心烦”。栀子豉汤为清热除烦之剂。胃中无热则心神安定。少气者并非呼吸浅表,是病人自觉气少,乃病人的一种急迫感。所以加甘草以缓解。呕为胃气不降,故加生姜以降胃气而止呕。
“栀子豉汤方:
    栀子14枚,擘,香豉80毫升棉裹
    上二味,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取500毫升,内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按:栀子苦寒,治胃中热气、面赤。香豉苦寒治烦躁满闷,杀诸毒。从栀子消胃中热气、面赤、目赤热疼、止诸热出血的功能看,栀子能平上部充血。所以栀子治懊憹不眠。再从病人兼有微溏者不可服来看,栀子能清泄胃肠之热。所以栀子合香豉以清胃肠之热而治热上充血的懊憹不眠。服法中说:“得吐止后服”,以栀子豉汤为涌吐之剂。这是明显的错误,决非《伤寒论》原文。看栀子豉汤证凡六条,其中并无一吐字。何况若呕者更加生姜以止呕降逆!从栀子豉本身看,并无催吐作用的记载,从病理说,虚烦不眠并非可吐的趋势。予临床三十年中未见有服栀子汤而得吐者。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14枚,擘。甘草28克,香豉80毫升
    上三味,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甘草取500毫升,内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服。
    按:香豉不耐火,宜轻煮。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14枚,擘。生姜70克,香豉8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