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第五章 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证(5)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上三味,以水800毫升,先煮取栀子生姜500毫升,内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服。”
 
    2、“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按:窒音至,《说文》“塞也”。《广雅》:“窒满也”。烦,《说文》:“热头疼也。”
    本条承上条而说,伤寒吐下发汗之后,伤寒过程已解而余热不清。烦热即心烦热闷。“胸中窒”即胸中满塞之感。此条证与虚烦心中懊憹病机相同。
    3、“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疼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按:本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不是太阳大下身热不去,亦非少阳下后之证。身热不去是只身热一证不去,其他证悉去。心中结疼而身热,病情重于上条烦热胸中窒。因当大下之后,胃肠无结实之物,虚烦、懊憹自不必说。仲景文法,常言其特殊而不言其一般性;举其重者而略其轻者,说其或然而省其必然。此条与上二条病相同,方法亦同。
    4、“伤寒下后,心烦欲满,起卧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此条心烦,起卧不安与心烦不眠反复颠倒症状相同,但腹满一证不同。而此证之腹满因心烦身热证明为阳性之热满,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之腹满病机不同。此则以栀子清热除烦,厚朴枳实除满。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14枚擘,厚朴66克,枳实4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服。”
    按:此方与小承气汤相近,小承气用大黄,因胃家有结实之热。本方以栀子,因胃家有热而非结实。厚朴枳实去胀满。本方证所谓虚烦,并非虚弱之虚,更加明白。某些注家,拘泥于汗吐下后应虚,而条文中又言“虚烦”,便以烦为虚性之烦,热为虚性之热。如此只嚼字皮不知病理,岂不自误误人!
    5、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此条亦是伤寒下后余热。身热心烦为栀子所主。但以丸药下之,常因药力缓而持久,造成大便通后利不自止。如《伤寒论》109条说:“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本条证所以用干姜当是有下利一证,如无下利,方中干姜便无目的。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14枚,干姜28克
    上二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二服。”
    按:干姜温中止利。本方治热烦而下利或便溏无结实之热的。
    6、“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此条为栀子汤的禁法。因栀子清心胃三焦大小肠之热,平素便溏之人服之恐其下利。若便溏之人有虚烦懊憹不眠证须用栀子汤,佐干姜未为不可。
 
六、蓄血
 
    蓄血证是太阳病理阶段中的继发证之一。在热性传染病过程中,由于循环机能或局部血管舒缩神经的障碍,以及病理因素影响血管的通透性,使液体渗出血管而造成血液浓缩;又因酸性代谢物质变更血液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引起红血球的膨胀和粘连。由此种种原因造成局部组织瘀血,因而发生所谓蓄血证。
    1、“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本证是太阳病过程中继发蓄血证。太阳病未解,热结膀胱,是太阳表证未解时发生膀胱局部蓄血证。因为组织中之瘀血在发热过程中破坏腐败,有害物质进入循环中,大脑神经受累而出现神志狂乱的症状,当瘀血之组织坏死溃烂,在生理功能的作用下,破坏的瘀血从尿道或大便排出,有害物质已去则病愈。所以说“血自下,下者愈”。这是说蓄血有自行排除的机转。然而不可消极待其自行排除,应攻逐其蓄血以结束病程。但太阳病表证未解时则不可攻下,误攻则表邪内陷。当先用桂枝汤或麻黄汤解表。表解之后,只少腹急迫而有结聚物不去的乃可用桃核承气汤攻其瘀血。热结膀胱与少腹急结义同。热结膀胱言病机,少腹急结言病状,可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