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朗读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感冒3-4天,病毒进入肺,肺炎,发低烧多痰;喉咙痒的咳;又名麻杏甘石汤,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文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感冒3-4天,病毒进入肺,肺炎,发低烧多痰;喉咙痒的咳;又名麻杏甘石汤,麻杏石甘汤)

[原文]

麻黄四两 (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相关条文]

【7.32】发汗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汉方应用】外观似虚弱但肠胃强之人,喘咳,口渴,时常发汗,无发热恶寒,虫牙多。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外痔核,睾丸炎。

  [方义]

  此治风热证,辛凉解表之方。

  [主治]

  风热气喘发热,或有汗,或无汗,但必须有内热喜冷之证。

  按:有汗是属于内热较盛之证,麻黄性温发汗宜少用,生石膏清热宜多用。

  [药品]

  麻黄一至二钱 杏子一至二钱 生石膏二至五钱(研细) 炙甘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用水一茶杯至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杏仁解表降气治喘,生石膏以清内热,炙甘草以和中。!u|=l

  [禁忌证]

  无表证之喘者忌之,无里热之喘证更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此为治表寒不兼内热喘证之方。

  (2)三拗汤:此为治表不甚寒、里无内热喘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本汤。(63)

  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本汤。(162)

  翰卿按:本方是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变辛温为辛凉,是治温病之重要方剂,也是治表证兼内热证主方之一。使用时应注意:①没有喘证的太阳病,必须是无汗、恶寒轻而兼有内热证;恶寒重者,须加桂枝,仿大青龙汤之例。②有喘证者,有汗、无汗都可使用,但必须兼有内热证;有汗者必须是不恶风寒,若恶风寒便是太阳表虚证了,其麻黄则在所必忌。不恶风寒才是阳明热证,方中生石膏必须重用,麻黄只用于治喘,少用些为妥。根据“汗出”二字,似乎表虚证也有可用麻黄的时候,其实不然。因此仅是用麻黄治喘的一种变局,而非一般太阳表虚证该用之药品。

  3.本方主证为烦渴喘咳,凡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白喉等有烦渴喘咳之证者悉主之。(《伤寒论今释》)

  4.本方应用范围:①咽喉肿痛,因于风火者。②痧疹不透,毒热内攻迫肺闷喘者。③风温初起,无汗而喘者。(《伤寒论译释》)

  5.治麻黄汤证兼见咯痰不畅,痰色黄,中已化热者,或兼见咽喉痛者,为外有寒邪,内已化热之证。对猩红热、麻疹、肺炎有特效。凡属肺热生痰,因痰生喘者本汤皆能治之。​“热喘”二字实为本汤之主证。(《经方实验录》

  6.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本方主之。(《温病条辨》)

  7.此方原治温病之汗出无大热者。若其证非汗出且热稍重者,用此方时,石膏之份量恒为麻黄之十倍。本方用处甚广,凡新受、外感作喘嗽,及头疼、齿疼,两腮肿疼,其病因由于外感风热者皆可用之。(《医学衷中参西录》

  8.发热喘咳脉浮数,臭痰脓血,渴欲饮水者宜加桔梗。(《类聚方广义》)

  9.治小儿百日咳之痉挛性剧咳,或呕吐,或咳血,无论有热或无热,每获顿挫之效,且咳血者,往往血即止,痉咳亦显著缓解也。(《古方之临床运用》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朗读
()

猜你喜欢

下瘀血汤方(南阳林山注:脑溢血可用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䗪虫二十枚(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丸,以酒一升,水一升,煮取八合,顿服之,血下如豚肝愈。
()
温病汗吐下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感冒后的低热不愈;大病后虚烦失眠;栀子豉汤方(烦躁导致的失眠)
()
柴胡桂枝汤方(乳腺小叶增生;乳癌+牡蛎;)[原文]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
小柴胡汤方(肝炎、淋巴肿块、结节、乳癌、伤科均可用它加减,女子经期感冒;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要用生半夏;恶心反胃,反复发烧;呕吐又发烧;感冒刚好又发烧,感冒反复发烧;产后抑郁症基础方;乳房肿块+牡蛎)
()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肚子胀吃不下饭可用此方) 枳实四枚(炙) 厚朴二两 (炙去皮)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原文]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