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饮。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典型医案] 《建殊录》:田大夫其父甲州君,年已九十余,患伤寒心胸烦热,谵语妄言,小便不利,食不进者凡六日。召先生诊之,心胸烦满,四肢微肿,作茯苓饮使饮之,秉耘万吐出水数升而愈。
《外台》茯苓饮方: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方解】
胡希恕注:本方是橘皮枳实生姜汤加健胃的人参、利尿的茯苓、白术,故治橘枳姜汤证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有停饮者。
【方证指要]
以痰饮胸满,吐水不食,心悸,心下痞硬为主证,兼见腹膨满、小便不利等。
【凭证用方]
慢性胃炎,胃扩张,胃酸过多,胃弛缓;冲心型脚气渐迫者,及胆结石、胆囊炎等症而有本方证者,宜配兼用方。
【诸家经验】
《汉方新解》云:余由多数之经验,本方单独之证极少,兼有瘀血者多。又,和田先生于胆石病,以本方加半夏,兼用承气丸(大黄、芒硝二味糊丸)而得根治。鄙见则谓兼用方当以下瘀血丸较为适合。胆囊炎之呕吐、呃逆者,亦用前同方为佳。本方有橘皮、枳实、生姜,故有橘枳生姜汤证之类似症状。
《类聚方广义》治老人常苦痰饮,心下痞满,饮食不消,易下利者。又,治小儿乳食不化,吐下不止,及百日咳,心下痞满,咳逆甚者,均加半夏,有特效。求真氏云:本方亦以加半夏为佳。
《要诀》此方亦可随证加半夏、石膏等用之。《医鉴》脚气冲心之渐近者,用茯苓饮合吴茱萸汤,有奇验。
《外台》茯苓汤,治心头结气,连胸背痛,及吐酸水日夜不止,于本方去人参,以厚朴易枳实,下之。须利,加槟榔。又一方,有吴茱萸、人参。又,《外台》有茯苓丸,于本方加桂心、甘草、葛根、半夏四味,治妊娠病阻,心中烦闷,头晕重,四肢垂垂不自持。
《汉方新解》:和田氏先生于胆石病,以本方加半夏,兼用承气丸(大黄、芒硝二味和丸)而得根治。据余之所见,兼用方,应用下瘀血丸,较为适合。胆囊炎,呕吐吃逆者,亦用前同方为佳。《皇汉医学要诀》:此方亦可随证加半夏、石膏等用之。《外台秘要》:治心头结气,连胸背痛及吐酸水,日夜不止。于本方,去人参、枳实、加厚朴。下利,加槟榔,名茯苓汤。《中西医学比观》:此方治胃病有奇功,余常用之,西医无此神方。人参健胃,茯苓、术似能减少胃内停水,枳实、橘皮、生姜制酵,止呕,余每加半夏、厚朴,若有炎症者,则加少量黄连。
《中国内科医鉴》:脚气冲心之渐迫者,用茯苓饮合吴茱萸汤,有奇验。
冯世纶《经方六经类方证》:本方证当属太阴病证。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胸满、腹胀、心下痞、纳差、小便不利者。胡老应用本方时常加半夏,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主症,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
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心胸满甚,可酌增橘皮、枳实用量;痛剧可加延胡索。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麻黄汤。汉。太阳病。麻黄汤方(高烧无汗关节酸痛的感冒;又叫还魂汤) [原文]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仲景之伤燥。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肾脏津液不足,太干燥;又名地黄黄柏茯苓瓜蒌汤)
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仲景之伤风。[原文]黄连一两半 黄芩三两 麦门冬二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仲景之伤风。[原文]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地黄三两 牡丹皮二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青龙汤。汉。太阳病。大青龙汤方(表寒里热,禽流感、新冠肺炎高烧、夏天发作的哮喘等;会有高热,麻杏石甘汤无高热,可区别;一服发汗后,复发烧者,千万不可再服,会造成汗流不止,郝万山讲过的案例。急性肾炎可用此方)
芍药甘草汤。汉。太阳病。芍药甘草汤方(下肢静脉曲张+炮附子牛膝,白芍用量50克以上才有效,又名去杖汤;小儿没原因的肚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