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吴茱萸汤

临床使用经验或相关医案

()

【典型医案】
目红肿痛
黄月婵,女,38岁,住德政北路5号。1955年7月14日就诊:主诉眼红肿而痛,连及头痛,泪多,不畏阳光,脉弦,已10余日,经医治无效,此厥阴风木浊阴上乘于头目,与以吴茱萸汤升清降浊,破除厥阴寒浊有余矣。吴茱萸18克生姜30克防党参30克大枣4枚清水3盅,煎至1盅,温服,连服2剂。二诊:服药后,眼红肿头痛减半,泪亦少,再照前方吴茱萸汤加当归15克,服2剂痊愈。(邓鹤芝医案,录自《广东中医》6:4,1958)
厥阴头痛
陈xx,女,28岁。1962年12月22日初诊。初因日夜工作,思索费神,一连数日未能入睡。当时尚能支持,但工作告毕便觉头晕眼花,继而巅顶刺痛,呕吐清涎甚多,每次发病历二三小时,方慢慢缓解。虽经多方治疗,均未见效,反而发作日渐频繁。自1962年初以来,平均每二三日头痛发作一次,月经前后,痛尤剧烈。诊其脉细弱,舌质淡,苔薄白而润。此为厥阴头痛。治宜温中降逆,熄风镇痛。用《伤寒论》吴茱萸汤治之。处方:吴茱萸9克党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去核。3剂。
二诊:12月25日。服上药后,头痛眩晕减轻,睡眠亦好,病情已有好转。仍守前方加重药量。
处方:吴茱萸15克党参30克生姜30克大枣6枚,去核。 6剂。
三诊:12月31日。服完上药后,适逢月经来潮,头痛亦未见发作,眩晕呕吐亦轻微,但面色苍白,唇舌淡白,手指冰冷。治宜温中降逆,养血通脉。用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汤治之。处方:吴茱萸15克党参15克当归9克生姜30克桂枝9克白芍12克细辛9克木通9克大枣8枚,去核炙甘草6克。6剂。并嘱患者服完药后,常食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方:当归12克生姜30克羊肉120克。清水煎服)以善其后。1年后走访,头痛未见复发,饮食睡眠均好,身体日见健康。(刘赤选医案,录自黄文东:《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81年9月)
胃寒泛呕(胃窦炎)
陈xx,女,46岁。初诊:1975年1月25日。胃脘不舒,时时泛呕,偶或夹痛,胸闷满,涎沫多,口淡(经上海某医院检查为胃窦炎),脉迟,苔白。以温胃降逆为治。方用:党参12克吴茱萸6克旋覆花9克(包)姜竹茹9克姜半夏9克沉香曲9克川朴3克生姜3片大枣7枚。5剂。复诊:1月30日。药后胃脘较舒,泛呕未作,纳食较香。仍以温胃降逆续进。方用:党参12克吴茱萸6克姜半夏9克沉香曲9克川朴3 克甘草4.5克生姜2片大枣5枚。5剂。(何任医案)
肝胃气痛
患者女性,36岁。初诊:1961年3月5日。有胃痛史多年。经停2月。每月来月经时,胃痛发作。此次又发作,已3天,西医注射解痉镇痛剂多支,不能缓解。患者因胸脘剧痛而两手抱一包袱于胸前俯伏床上,压止其痛,但痛仍不止。时时干呕,呕出清涎少许。头亦痛,恶寒,呻吟不止,手足逆冷,不渴,舌红而润,脉弦紧。乃肝寒犯胃。方用: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红枣12枚。服1剂。药后不到20分钟,患者安静,渐渐入睡。治效之速,出乎意外。(张志民医案)
口唾涎沫
徐xx,男,24岁,农民。1978年4月13日诊:近三四日来纳少、倦怠欲寐,口中有涎沫喜唾,脉弦,舌苔薄白润滑。吐涎沫者,肝病也;纳少,胃病也。肝胃虚寒,治宜吴茱萸汤散寒降逆。方用:淡吴萸4.5克党参12克生姜12克大枣5枚。4剂。患者服药后口中涎沫即除,纳食增加,精神转佳。(连建伟医案)
评议
茱萸汤主治阳明厥阴虚寒,浊阴上逆,或厥阴肝寒犯胃之证,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方中吴茱萸辛苦大热,入厥阴阳明经,温中散寒,降逆下气,​《本经》谓其“主温中下气止痛”​,为君药;重用生姜为臣,取其辛温之性,助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佐以人参甘苦微温,补虚弱,益胃气;大枣甘温,甘能补中,温能益气,且以调和诸药,以为使。合而成方,足以散寒邪、降浊阴而益胃气。故胃气虚寒,呕而胸满者宜之;肝寒犯胃,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亦宜之。案一目红肿痛,乍看似为热证,然虽红肿疼痛而不畏阳光,则非真热可知。更兼头痛、脉弦,此属厥阴阴寒上乘于头目。盖头为诸阳之会,厥阴经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厥阴肝又开窍于目,头痛、目红肿痛皆由厥阴阴寒从经脉上攻故也。茱萸汤用以消除厥阴阴寒之邪。本方剂量对疗效关系很大,生姜用量当为吴茱萸之一倍,切不可仅以少量作使药用。案二巅顶刺痛,呕吐清涎,系寒浊从厥阴经脉上攻,肝寒犯胃,胃中虚冷所致。不用桂、附为君而用吴茱萸为君者,以其入厥阴肝经温经散寒,降逆止呕故也。服药后头痛缓解,呕吐轻微,又出现面色、唇舌淡白,手指冰冷的证状,因女子以肝为先天,厥阴肝寒,源由肝血不足,故又配合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并嘱常食当归生姜羊肉汤以温补肝血。从本着手,宜乎诸证自瘳。案三胃脘不舒,胸部满闷,时时泛呕,符合“呕而胸满”之证,故投茱萸汤温胃降逆,加姜半夏、旋覆花、川朴、沉香曲,均系阳明降药,更增强了降气止呕的治疗作用。
案四胃痛不止,时时干呕吐清涎,头痛,恶寒,乃肝寒犯胃,浊气上逆所致,亦用茱萸汤而获效。患者每于经行时胃痛发作,盖冲为血海,而冲脉又隶于阳明故也。案五口唾涎沫,属厥阴肝病;纳食减少,属阳明胃病。茱萸汤功能散寒温中,故投之辄效。据广东省已故名老中医邓鹤芝先生经验:“吴茱萸汤服后百分之二十有反应。或初服有反应,再服则安然;或分量轻而阴寒盛有反应,或重用而反无影响。常见证状为胸翳(胸中难受)或头痛增加或眩晕,或欲呕,或觉身体麻痹,或自觉烦热。速则30分钟复原,慢则6小时渐消失,故服药后宣睡卧,勿劳动,减轻反应。​”此亦不可不知。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胃酸过多症、妊娠呕吐、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性头痛、慢性青光眼头痛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