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义]
此麻黄汤加减方之一,乃温散寒邪兼清里热之方。
[主治]
(1)太阳病,恶风寒,无汗,身疼痛,脉浮有力,兼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
(2)溢饮,四肢发肿(此证因发肿的关系,脉浮不甚显著)。
按:以上二证必须注意有恶寒无汗和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因恶寒无汗方宜使用麻桂,烦躁喜冷方宜使用生石膏。
[药品]
麻黄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生石膏(研)二至四钱 杏仁一钱至钱半 生姜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全身微汗为度,不可如水淋漓,因汗出多易致亡阳。若一服汗出则停后服。
按:旧日对于汗出多者用温粉扑法。根据实践认为,只要诊断和用量上考虑确当,即无采用之必要。
[用药大意]
麻黄汤加姜枣以散表寒,生石膏以清里热。
[禁忌证]
(1)脉微弱,汗出恶风之烦躁不可服。因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困,造成亡阳之证.
(2)少阴病,不汗出,烦躁者,忌之。因此系阳虚阴寒之证。
(3)无喜冷现象者不可服。因无里热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麻杏甘石汤:此解表清里,治表寒较轻里热较重证之方。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解表清里之轻剂。
(3)犹龙汤:此治温病不汗出烦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本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38)翰卿按:柯氏云:“仲景凭脉辨证,只审虚实,故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缓急,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无力者为虚;不汗而烦躁者为实,汗出而烦躁者为虚;病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病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大青龙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柯氏之论,我认为是正确的,对辨证用药的分析也较为深刻,学者应详加体会。诸家对于筋惕肉润等证拟用真武汤以治,很恰当,但使用时需注意真武汤之主证。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本方发之。(39)翰卿按:《伤寒论译释》指出本条是另一变局,就是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不疼而但重。因其易与热伤经脉的身重相混,故指出“乍有轻时”,又极易与少阴病的身重相混,故指出“无少阴证”。但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之主证还是应该具备的。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本方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
翰卿按:溢饮即四肢水肿之病。本方是治表实、表寒兼里热之剂,临证可与麻杏甘石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相互体会。本方以恶寒、无汗、喜冷、脉浮有力为主证,对浮肿的患者,浮脉因肿胀不甚明显,意会之可也。
4.阳气虚的患者,固然应当禁用,即使阳气不虚,方证悉合,在使用时也必须掌握“中病即止”的原则,以避免过剂之弊。(《伤寒论译释》)
5.本方所主之证,原系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其胸中之蕴热有蓄极外越之势……至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原系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固摄卫气,若误投以本方人必至虚者益虚,其人之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润也。大青龙汤既不可用,遇此证者自当另有治法,拟用生黄芪、生杭芍各五钱、麻黄钱半煎汤一次服下。……若其人已误服而大汗亡阳,筋惕肉润者,宜去麻黄加净萸肉一两。(淮按:此与真武汤都是根据服后变证情况而分别应用的。此方治温病时,恒以薄荷代桂枝,尤为稳妥。(淮按:此应从恶寒的情况决定之。)(《医学衷中参西录》
6.治麻疹脉浮紧,寒热头眩,身体疼痛,喘咳咽痛,汗不出而烦躁者。又治眼目疼痛,流泪不止,赤脉怒张,云翳四围,或眉棱骨疼痛,或头疼耳痛者。又治烂睑风,涕泪稠黏,痒痛甚者,俱加车前子为佳。(《类聚方广义》)
7.流感之初期及急性热病之无汗喘咳者,肺炎,急性眼结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急性皮肤病性浮肿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典型医案]
张锡纯医案:曾治一人,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竟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二十四克。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园医案》:长沙刘君鑫森之母,年近七旬,体气素旺,不亲药饵。一日感冒,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无汗,心烦恼不堪。诊之,脉浮紧,舌苔白而薄。即疏大青龙汤授服。次日复延诊,疾势已减大半。今若此,当将原方再进服,即照方服之。至其明日,寒热身痛悉瘥。惟心烦未愈,舌苔转黄色,脉弦数,与栀子豉汤两剂不应,改授黄连阿胶汤两帖而痊。古圣之方,非精思不能窥其奥窍,非屡试不能识其神奇,若大青龙汤,乃百试百验之方,所患者证不确耳。
叶橘泉医案:治支气管肺炎,喘咳,气急,身疼,胸胁痛,高热,无汗,颜面两额绯红,痰中带瘀血,脉弦紧。与本方,加鲜竹沥,是夜大汗淋漓,呈现分利解热,诸证悉退。
蒋元茂医案:曾某,女,四十一岁。经期不定已近一年,每月二三次不等,时多时少,多则盈盆迭碗,势若堤崩,少则点滴如漏。面色苍白无华,饮食无味,心悸疲乏,时而烦甚,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右关脉数,舌淡尖赤,舌苔薄白。据其脉证,疏大青龙汤原方一剂,嘱密切观察其变。隔日复诊云:温服头煎药,一时许,周身汗出而顿爽;次日二煎,温服则无汗。现寒热已除,血亦得止。惟疲乏心悸依旧,随处归脾汤善后。半年后因他病来诊,云体虚已复八九,崩漏未作。
翟冷仙医案:治八岁幼翟氏按曰:使用本方加附子之乙脑、流脑等急症,要掌握的 女,西医诊断为流行性脑脊主证为:壮热无汗,舌润苔白, 髓膜炎。其家属要求服中药脉浮或细弱,肢冷。若见壮热治疗。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汗多,烦渴引饮,苔干黄糙,项强甚剧,心烦,口渴欲饮, 舌绛,脉洪大者,则非本方所宜,当用白虎之属。 饮则呕吐宿食痰涎,咽喉红痛,周身遍布紫色瘀斑,四肢逆冷。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缓。太阳少阴两感于寒之温病。治以解表清里温经为主,予大青龙汤加附子。前后共服五剂,诸证消失,神情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