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汉。太阳病。大青龙汤方(表寒里热,禽流感、新冠肺炎高烧、夏天发作的哮喘等;会有高热,麻杏石甘汤无高热,可区别;一服发汗后,复发烧者,千万不可再服,会造成汗流不止,郝万山讲过的案例。急性肾炎可用此方)
急性肾炎可用此方
大青龙汤方(表寒里热,禽流感、新冠肺炎高烧、夏天发作的哮喘等;会有高热,麻杏石甘汤无高热,可区别;一服发汗后,复发烧者,千万不可再服,会造成汗流不止,郝万山讲过的案例,。)
[原文]
麻黄六两 (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绵裹)
[用法]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出,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倪海厦版
大青龙汤
处方内容是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石膏20克 炙甘草10克 桂枝15克 生姜二片 大枣十枚,
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汗出来,
此方主要的感冒症状是发烧,咳嗽吐浊痰,病人自觉体外怕冷体内很热,体表没有出汗,有身体疼痛现象,口渴又没有胃口,此时就可以服用这个处方,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处方,近来发生所谓的禽流感,就是大青龙汤证,民众一旦发现得到此病而当你们当地的西医与中医都宣布无法治疗时,大家就可以使用此方来保命。
【方证指要]
以身热无汗,喘咳,烦渴,身痛或重,恶风寒为主证。其左、右脉浮紧且滑,或浮缓有根。
【诸家经验】
《要诀》本方证即以有麻黄汤证,更加以特甚之烦躁者也。
《证治摘要》凡伤寒证初起,十之八九宜用大青龙,麻黄分量极多,发汗之神方,无长于斯。但大便滑利,日一二行者,亦有变阴疑,以用麻黄汤为佳。
《方函要决》云:天行赤眼或风眼之初起时,以本方加车前子发汗,有奇效。又,此方用于溢饮或肺胀,其脉紧大,表证盛者,亦效。
《方舆》溢饮为四饮之一,此由水气溢于表也,其变或肿如风水者有之,或痛类痛风者有之,比类取大青龙汤微似汗,即愈。《类聚方广义》治眼目疼痛,流泪不止,赤目怒张,云翳四周,或眉棱骨疼痛,或头疼耳痛者;又治烂睑风,涕泪稠黏,痒痛甚者,俱加苤苡佳,兼以黄连解毒散加枯矾,频频熏洗。又,治麻疹,脉浮紧,寒热头眩,身体疼痛,喘咳咽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广三氏曰:久苦咳嗽,或哮喘气急者,本剂有伟效。《金鉴》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而大青龙证之烦躁,热兼肌里矣。《成方切用》烦躁,有在表者,此证不汗出而烦躁者,是也,宜汗;有在里者,下大便,脉沉实而烦躁者,宜下;有阳虚者,汗下后,病不去而烦躁者是也,宜温补;有阴盛者,少阴病吐利,厥逆、烦躁欲死是也,宜温经。内热曰烦,为有根之火;外热曰躁,为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皆不治。
[相关条文]
【3.25】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汤主之。
【7.7】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方义]
此麻黄汤加减方之一,乃温散寒邪兼清里热之方。
[主治]
(1)太阳病,恶风寒,无汗,身疼痛,脉浮有力,兼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
(2)溢饮,四肢发肿(此证因发肿的关系,脉浮不甚显著)。
按:以上二证必须注意有恶寒无汗和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因恶寒无汗方宜使用麻桂,烦躁喜冷方宜使用生石膏。
[药品]
麻黄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生石膏(研)二至四钱 杏仁一钱至钱半 生姜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全身微汗为度,不可如水淋漓,因汗出多易致亡阳。若一服汗出则停后服。
按:旧日对于汗出多者用温粉扑法。根据实践认为,只要诊断和用量上考虑确当,即无采用之必要。
[用药大意]
麻黄汤加姜枣以散表寒,生石膏以清里热。
[禁忌证]
(1)脉微弱,汗出恶风之烦躁不可服。因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困,造成亡阳之证.
(2)少阴病,不汗出,烦躁者,忌之。因此系阳虚阴寒之证。
(3)无喜冷现象者不可服。因无里热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麻杏甘石汤:此解表清里,治表寒较轻里热较重证之方。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解表清里之轻剂。
(3)犹龙汤:此治温病不汗出烦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本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38)翰卿按:柯氏云:“仲景凭脉辨证,只审虚实,故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缓急,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无力者为虚;不汗而烦躁者为实,汗出而烦躁者为虚;病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病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大青龙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柯氏之论,我认为是正确的,对辨证用药的分析也较为深刻,学者应详加体会。诸家对于筋惕肉润等证拟用真武汤以治,很恰当,但使用时需注意真武汤之主证。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本方发之。(39)翰卿按:《伤寒论译释》指出本条是另一变局,就是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不疼而但重。因其易与热伤经脉的身重相混,故指出“乍有轻时”,又极易与少阴病的身重相混,故指出“无少阴证”。但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之主证还是应该具备的。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本方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
翰卿按:溢饮即四肢水肿之病。本方是治表实、表寒兼里热之剂,临证可与麻杏甘石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相互体会。本方以恶寒、无汗、喜冷、脉浮有力为主证,对浮肿的患者,浮脉因肿胀不甚明显,意会之可也。
4.阳气虚的患者,固然应当禁用,即使阳气不虚,方证悉合,在使用时也必须掌握“中病即止”的原则,以避免过剂之弊。(《伤寒论译释》)
5.本方所主之证,原系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其胸中之蕴热有蓄极外越之势……至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原系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固摄卫气,若误投以本方人必至虚者益虚,其人之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润也。大青龙汤既不可用,遇此证者自当另有治法,拟用生黄芪、生杭芍各五钱、麻黄钱半煎汤一次服下。……若其人已误服而大汗亡阳,筋惕肉润者,宜去麻黄加净萸肉一两。(淮按:此与真武汤都是根据服后变证情况而分别应用的。此方治温病时,恒以薄荷代桂枝,尤为稳妥。(淮按:此应从恶寒的情况决定之。)(《医学衷中参西录》
6.治麻疹脉浮紧,寒热头眩,身体疼痛,喘咳咽痛,汗不出而烦躁者。又治眼目疼痛,流泪不止,赤脉怒张,云翳四围,或眉棱骨疼痛,或头疼耳痛者。又治烂睑风,涕泪稠黏,痒痛甚者,俱加车前子为佳。(《类聚方广义》)
7.流感之初期及急性热病之无汗喘咳者,肺炎,急性眼结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急性皮肤病性浮肿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典型医案]
张锡纯医案:曾治一人,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竟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二十四克。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园医案》:长沙刘君鑫森之母,年近七旬,体气素旺,不亲药饵。一日感冒,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无汗,心烦恼不堪。诊之,脉浮紧,舌苔白而薄。即疏大青龙汤授服。次日复延诊,疾势已减大半。今若此,当将原方再进服,即照方服之。至其明日,寒热身痛悉瘥。惟心烦未愈,舌苔转黄色,脉弦数,与栀子豉汤两剂不应,改授黄连阿胶汤两帖而痊。古圣之方,非精思不能窥其奥窍,非屡试不能识其神奇,若大青龙汤,乃百试百验之方,所患者证不确耳。
叶橘泉医案:治支气管肺炎,喘咳,气急,身疼,胸胁痛,高热,无汗,颜面两额绯红,痰中带瘀血,脉弦紧。与本方,加鲜竹沥,是夜大汗淋漓,呈现分利解热,诸证悉退。
蒋元茂医案:曾某,女,四十一岁。经期不定已近一年,每月二三次不等,时多时少,多则盈盆迭碗,势若堤崩,少则点滴如漏。面色苍白无华,饮食无味,心悸疲乏,时而烦甚,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右关脉数,舌淡尖赤,舌苔薄白。据其脉证,疏大青龙汤原方一剂,嘱密切观察其变。隔日复诊云:温服头煎药,一时许,周身汗出而顿爽;次日二煎,温服则无汗。现寒热已除,血亦得止。惟疲乏心悸依旧,随处归脾汤善后。半年后因他病来诊,云体虚已复八九,崩漏未作。
翟冷仙医案:治八岁幼翟氏按曰:使用本方加附子之乙脑、流脑等急症,要掌握的 女,西医诊断为流行性脑脊主证为:壮热无汗,舌润苔白, 髓膜炎。其家属要求服中药脉浮或细弱,肢冷。若见壮热治疗。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汗多,烦渴引饮,苔干黄糙,项强甚剧,心烦,口渴欲饮, 舌绛,脉洪大者,则非本方所宜,当用白虎之属。 饮则呕吐宿食痰涎,咽喉红痛,周身遍布紫色瘀斑,四肢逆冷。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缓。太阳少阴两感于寒之温病。治以解表清里温经为主,予大青龙汤加附子。前后共服五剂,诸证消失,神情活泼。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汉。仲景之温病。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湘本作“脉大而涩”
吴茱萸汤。汉。太阴病。吴茱萸汤方(可治胃下垂,肝寒所致;)[原文]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小青龙汤。。仲景之湿病。小青龙汤方(表寒里寒,咳嗽,冬天发作的哮喘,内有水饮型咳嗽;治疗小儿流鼻涕且咳嗽,发热且舌苔发白者;遇冷就咳,温度低就严重,是肺中有痰饮;表寒里寒,天变冷就咳,清晨咳而白天不咳;) [原文]麻黄三两 (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汉。少阳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宋版称之为四逆散,可用来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肝脓疡)
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仲景之伤风。[原文]黄连一两半 黄芩三两 麦门冬二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仲景之伤风。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肚子胀吃不下饭可用此方) 枳实四枚(炙) 厚朴二两 (炙去皮)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