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医案】
噎膈
邑宰张孟端夫人,忧怒之余,得食则噎,胸中隐隐痛。余诊之日:脉紧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陈加姜汁、竹沥。长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湿痰满中,非此不治。遂用4剂,病尚不减,改大半夏汤,服4剂胸痛乃止,又4剂而噎亦减,服20剂而安。若泥半夏为燥而以他药代之,岂能愈乎?(李中梓:《医宗必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版1987年2月)
口吐涎沫
某,口吐涎沫,胃气虚不能约束津液也。吐沫而仍口渴,胃阴虚而求救于水也。舌萎苔黄,胃气不治而虚浊反行攒聚也。气阴益亏,又复夹浊,用药顾此失彼,且恐动辄得咎,惟仲景大半夏汤,取人参以补胃气,白蜜以和胃阴,半夏以通胃阳。处方:人参3克白蜜15克半夏9克。(张聿青:《张聿青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63年7月)
过服巴豆吐泻交作某君曾治一高干子弟,用巴豆霜3克,2次分服,1服即吐泻交作,人渐脱形。余曰:0.3克犹嫌其多,何鲁莽之甚也。急用大半夏汤以安脾胃,继以异功,调理数月始见康痊。(蒲辅周医案,录自《辽宁中医杂志》2:31,1984)
呕吐(不完全性幽门梗阻)
沈xx,男,57岁,门诊号:65724。初诊:1959年8月29日。主诉:呕吐1月,伴消瘦。
病史:1953年因“胃穿孔”,作胃修补术后,情况尚好。近1个月,食后上腹部作胀,呕吐胃容物为食物。赴XX医院作胃肠钡剂造影摄片检查,为“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诊断:不完全性幽门梗阻。医案:饮食停留胃脘,终至尽吐而出,纳呆便秘,脉沉细,苔白滑。久病纳呆,其虚也必;大便秘结,其燥也明。治宜补中润燥。中气足,则胃气宣畅;燥得润,则重浊消也。潞党参30克姜半夏12克白蜜60克(冲服)广陈皮6克生甘草3克栝楼仁18克(打)。4剂。
疗效:服4剂后进食时已无不舒感。上方服至9月23日已无自觉症状,呕吐既无,饮食如常,体重亦有增加。(张羹梅医案,录自张天等:《临证偶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79年4月)
反胃
赵XX,男,62岁,1971年6月12日初诊。反胃呕吐,食不能多,气机不舒,面色少华,脉弱无力,经医院检查,未发现实质性病变,乃予大半夏汤加味。方用:党参15克姜半夏12克沉香曲9克白蜜2匙(冲)生姜2片(各药浓煎后,再加蜜)。5剂,服药后,呕反停止,能得嗳气。调治而痊。(何任医案)
评议
阳明之气以通降为顺,胃气降则和。若胃虚不能消谷,胃失和降,其气上逆,而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此名“胃反”,亦称“反胃”。正如尤在泾所云:“胃脉本下行,虚则反逆也。”大半夏汤中重用半夏降逆止呕,为君药;臣以人参补虚益胃;白蜜甘润缓中,是为佐使。胃反证往往兼见便秘,用白蜜不仅缓中,且能润下,使府气通畅,亦可间接达到止呕之目的。据《外台秘要》记载:大半夏汤治“呕,心下痞坚者”。或问:呕家忌甘,中满亦忌甘,用人参、白蜜,何也?不知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甘味先入中土,归其所喜·故也。但只能用于胃虚证,不能用于胃实证也明矣。案一噎膈,先投二陈汤加姜汁、竹沥,疗效不显,改用大半夏汤而效。二方虽俱以半夏为君药,但因配伍不同,收效亦异。初诊误作实治,是为虚虚。士材襟怀坦白,笔之于书,严于律己,其高风亮节,堪为后人表率。案二口吐涎沫,源由胃之气阴两虚,津液不化,反成浊唾涎沫。故张氏用人参补胃气,白蜜养胃阴,半夏祛浊唾而降逆气。虚实并治,标本兼顾,叶天士所谓通补阳明之法是也。案三患者,因过服巴豆,损伤胃气,以致吐泻交作,人渐脱形。
蒲老急以大半夏汤温中止呕,扶持胃气,救其后天之本,继以五味异功散调理而安。可见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峻品,其用量当严格掌握。临证时不但要看到邪实的一面,更要考虑到正虚的另一方面。正虚邪实者,不得妄用。案四呕吐食物,胃气逆也;纳呆消瘦,中气虚也;大便秘结,阳明燥也。用大半夏汤原方和胃降逆,补中润燥,再加陈皮降逆气,楼仁润大肠,甘草缓急迫,终于获得满意的疗效。案五反胃,由于久吐伤气,故面色少华,脉弱无力。仲景云:“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放亦投大半夏汤而愈。
其它医案:
李士材医案:邑宰张孟端夫人,忧怒之余,得食辄噎,胸中隐隐作痛。余诊之曰:脉紧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陈加姜汁、竹沥。长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湿痰满中,非此不治。遂用四剂,病尚不减。改用大半夏汤,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亦减,服二十剂而安。若泥半夏为燥,而以它药代之,其能愈乎!惟痰不盛,形不肥者,不宜予也。
《逐园医案》:胡某,江西人,世居长沙营业,一日因外感屡变,患反胃,延诊,舌苔白,脉微缓,与大半夏汤十余剂,平复如初。以此方获愈者多,足见经方之神妙,询非后世所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