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养阴清肺口服液

养阴清肺口服液朗读
【处方与剂量】地黄2~3g 麦冬1.2~1.8g 玄参1.6~2.4g 川贝母0.8~1.2g 白芍0.8~1.2g 牡丹皮0.8~1.2g 薄荷0.5~0.75g 甘草0.4~0.6g(每日用量)【性状】本品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澄清液体;有薄荷及牡丹皮的香气,味甜、微苦,有清凉感。【功能与主治】养阴润肺,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养阴清肺口服液详情

出处:
清代《重楼玉钥》
主要成分:地黄、玄参、麦冬、白芍、川贝母、牡丹皮、薄荷、甘草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主治: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痰少、痰中带血
整体药性:凉
典型征象:干咳无痰
使用历史:170年

问 养阴清肺丸针对哪些症状最有效?
答 :干咳无痰:不管是肺炎、气管炎、扁桃体炎、咽炎,只要有咳嗽,但是没痰,或者咳不出来,即便有痰也是很少的白痰,舌发干,这个时候就是感染了燥邪了,吃养阴清肺丸不会错。

皮肤干燥:春秋季节,皮肤容易干燥,除了喝水,运用中药来滋阴润燥也非常管用。​“肺与皮毛相表里”​,具备滋润作用的药物主要是入肺经的,肺部的状况可以在皮肤上直接反映出来,关照肺也就是关照了皮肤。



【处方与剂量】
地黄2~3g 麦冬1.2~1.8g 玄参1.6~2.4g 川贝母0.8~1.2g 白芍0.8~1.2g 牡丹皮0.8~1.2g 薄荷0.5~0.75g 甘草0.4~0.6g(每日用量)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澄清液体;有薄荷及牡丹皮的香气,味甜、微苦,有清凉感。
【功能与主治】
养阴润肺,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0ml,一日2~3次。
【规格】
每支装10ml。
【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其他剂型】养阴清肺膏、养阴清肺丸(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水丸)​、养阴清肺糖浆、养阴清肺合剂、养阴清肺颗粒。

 

  这个方子最初是用来治“白喉”的,白喉在过去是一种可以危及生命的危重传染病,病人会因为窒息而死亡。一个能治疗白喉的方子一定是药力峻猛的,怎么可以普及使用?事实上,无论是看似可怕的白喉,还是普通的咳嗽,只要疾病的原理相同,完全可以用同一种方子治疗,这就是中医的特点。

  养阴清肺丸(膏、口服液)可以治疗干燥季节的上到白喉,下到咳嗽感冒;如果做保健品,在干燥季节,别等咳嗽发生,稍微吃一点这个药,也可缓解干燥乃至避免干燥带来的疾病,甚至使皮肤的干燥都能捎带解决,是一种口服的“皮肤保湿剂”​,因为“肺开窍于皮毛”​。这个药很甘甜清凉,特别是在干燥的春天,暖气很热、嗓子很干的时候吃它,你就知道什么是沁人心脾的感觉了。

  作用类似的中成药

  川贝枇杷露这个药的保健作用优于治疗作用,真要是咳嗽起来,只靠它是无法解决的,所以这是一个应该在干燥季节就开始吃的保养药,是个“准治疗药”​。

  鲜竹沥水这个药也是治疗干咳无痰的,这个无痰是因为痰多化火之后把痰浓缩了,所以难咳出,有点像现在西药里面稀释痰液的药物的作用,但和川贝枇杷露一样,也是咳嗽时的辅助药而已。

  羚羊清肺丸一看是清肺就知道有肺热了。肺热的表现是咳嗽、痰黄、嗓子疼、发热,舌头也是红的,舌苔也会发黄,是感冒“成真”​,燥热化火的阶段,扁桃体炎或气管炎都可能出现,只要这个人不是年老体衰得厉害,可以用这个药。它的清热作用比较大,为了去肺热也加了大黄以通便,所以不能像养阴清肺丸一样作为保养药吃,而是吃到烧退了,咳嗽减轻,痰也不黄了就停止,因为其中寒性药物力量大,所以也遵从去火药“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的准则。

  二母宁嗽丸这个药比养阴清肺丸多了知母、石膏、栀子(炒)​、黄芩、枳实。首先是清热的力量加强了,治疗的咳嗽肯定是黄痰,而且很浓,不容易咳出来,而且嗓子也会疼,有扁桃体发炎化脓的可能,所以热象很明显。这个药里面还用了枳实,也是要通过通便使肺热消去。这个药适合气管炎之类的上呼吸道感染没控制住的时候,但退烧作用不如羚羊清肺

  止咳橘红丸这个药物的配伍相对复杂,主要针对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俗话说是“呼噜带喘的”​,但不是急性期,要让病人在没有发热的情况下服用,因为它的作用重在化痰止咳,没有退烧能力。虽然药性也偏寒凉,但远没有羚羊清肺丸的清热作用那么厉害,比较适合老年人的慢性咳嗽。

  蛇胆川贝液这个药中蛇胆占15%,贝母占50%,清热和润燥化痰兼顾了。只要是急慢性支气管炎导致的咳嗽、干咳、声音沙哑、咽干、喉痒之类的热象,都可以用,但效果不如传统的丸剂。

...

朗读
()

猜你喜欢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具有性质稳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服用、携带、贮藏保管方便等特点。
()
来源于小建中汤 应用指征同小建中汤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症候者。 辩证要点:体瘦,面白,提抗力差,腹痛,便秘,遗精,梦交,遗尿! 禁忌:舌红,舌苔黄,大便干燥,口臭,腹胀,腹痛,禁用,这是里实热证,小建中汤是里寒寒证,中焦虚
()
最早出处:东汉《金匮要略》 使用历史:1800年 主要成分: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 整体药性:热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典型征象:肥胖,怕冷,夜尿多
()
【功能与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有颗粒、合剂、胶囊等
()
宣化畅中,清热利湿。用于湿温初起,邪留气分,尚未化燥,暑温夹湿,头痛身重,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
()
【功能与主治】 止嗽定喘,发散风寒。用于咳嗽痰盛,哮喘不止,咽喉不利,夜卧不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