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调胃承气汤

曾荣修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调胃承气汤出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本方是为阳明腑实症而设,阳明腑实症有三承气汤,其应用有经重之别,大承气汤是泻下峻剂,症俱痞满、燥、实、坚宜之,小承气汤症俱痞满,而较大承气汤症为轻者而为泻下,轻剂,调胃承气汤其症又较小承气症为轻而为缓下之剂。其病机为燥热内结,症见腹胀满者,或未经吐下而心烦者,故制调胃承气调和胃气泻其阳明热结而矣。

【方药】大黄、芒硝、甘草

【方义】经曰:热滛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方中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俱备。恐其速下,佐以甘草缓之,故命名为调胃承气汤。临床中凡属热结腑实于阳明症之较轻者的范畴。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汤治之,举案如下。
 

一、发烧

杨某 女 8 岁

1976 年 5 月 19 日,孩子患流脑,普通败血型入院,经治疗后出院已半月余,一直低烧不退,温度在 37.5 度到 37.8 度,蒸蒸汗出,大便秘结,尿黄。脉沉有力,苔白。

【症属】热结阳明腑实。

【治宜】缓泻阳明腑实。

【方药】大黄10g 芒硝6g 甘草10g。一付。

1976 年 5 月 21 日,烧退汗止,二便正常。饮食欠佳,治以健脾养胃阴之方。

曾徐氏 女 65 胜利公社 6 大队 9 小队

1979 年 6 月 9 日,初诊,右上肺炎,昨日收入成都市某医院内二病室 9 床观察室已住院八天,发烧一直不退,目前体温 37.6 度,心中灼热汗出,微咳无痰,八天二便二次秘结。尿黄少。脉弦滑微数,苔黄。

【症属】阳明腑实。

【治宜】缓泻。

【方药】大黄10g 芒硝10g 甘草10g。一付。

1979 年 6 月 10 日,烧退,汗减,心中灼热减另以养阴期胃为主。

二、善食易饥

李某某 男 34 汽车四队

1978 年 9 月 25 日,来院协助修汽车,因便来诊。体结实无他病,主要饥饿快,每食吃五两不到下食时间,饿得发慌,余无他症。脉沉有力,苔白。

【症属】阳明结热,热则消食,亦即中消症。

【治宜】缓泻阳明之热。

【方药】大黄10g 芒硝10g 甘草10g 一付后见面告知已愈。

三、燥咳

陈某某 女 8 岁

1976 年 4 月 23 日,其母萧某原同单位同事。携孩子来家求诊述:孩子百日咳在某医院诊治二、三月(小儿科)至今不愈,每次药费七、八元,诣知:蒸蒸汗出,大便干结,闻咳声清爽无痰。脉沉实,苔薄黄。

《伤寒论》云: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症属】阳明结热。

【治宜】调胃承气汤缓下之。

【方药】大黄10g 芒硝10g 甘草10g 一付当时此药只需三分钱,挂号费壹角钱。惟恐病家嫌药费太便宜不治病,故特别做了一些解译。

两日后来家二诊。咳嗽基本愈。只偶尔咳嗽一声,大便已不秘结,因思久咳必伤肺阴,以养肺阴为主。

【方药】北沙参15g 麦冬12g 五味子5g。一付。

李某某 男 11/2岁 金具厂宿舍

1977 年 4 月 8 日,随父来诊,述:孩子咳嗽月余,一直中医诊治无效。咳嗽频频,咳声清爽,头面因咳嗽而肿大,汗多,大便结。脉沉有力,苔白。

【症属】阳明燥气作咳。

【治宜】清热通腑。

【方药】大黄6g 芒硝6g 甘草6g。一付。

1977 年 4 月 9 日,咳大减,头面肿消失,便已不结。原方一付。

以上两案,病机一致,理法方药相同,疗效如反掌,后者头面肿大,因阳明腑实,邪热上攻所致。

此症病机是由于热结于手阳明大肠经而致腑实,地道不通则燥气上迫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受邪则咳嗽频频,此咳嗽必声音清爽,其所以别于其他咳嗽,俗称火咳或燥咳,此其辨症要点之一;其蒸蒸汗出,可知表邪已解,加之便结,症属阳明无疑,故只用调胃承气汤泻热通腑,上攻肺经之邪自去,故咳嗽亦愈。

清吴谦著《伤寒论》39 页,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汤方下。

【按】戴原礼曰:……阳明无咳,有喘……此说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