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经方“理中汤”

曾荣修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经方“理中汤”

理中汤是太阴病的代表方。太阴为纯阴之脏,阴中之至阴也,故病入太阴,邪从阴化者多,从阴化者如论中: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痛自痛是也。太阴脾经也。其脉布胃中,络于嗌,寒邪传入太阴故腹满时腹自痛,寒邪循脉犯胃,故吐食不下,此太阴里虚。邪从寒化之症也。当以理中,四逆辈温之。

【方药】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方义】本方以温中祛寒健脾益气为主要功能。方用干姜温中祛寒为主,人参健脾益气为辅。正扶则邪易除,脾恶湿故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如是则中焦温寒邪去而正气扶,脾胃复其本职,升降调和,太阴之自愈矣。

一、衄血寒症

代作平 男 12 岁 住龙舟路南光机械厂宿舍

初诊:1978 年 5 月 4 日,其母代述:孩子长期衄血,近日加剧,同学给予“沙鼻子”称号。间流清口水,遗尿,大便每日二至三次,饭后即上厕所,饮食一般,面色清白,发育不良,病已数年。脉细,无力,舌淡,苔卜白。

【症属】脾胃虚寒,脾不统血。

【治宜】温中健脾。

【方药】党参10g 白术10g 干姜10g 炙甘草10g。二付。

二诊:1978 年 5 月 6 日,衄血止,诸症好转,原方嘱多服。后追访未复发。

李某某 男 11 岁 住华西医大宿舍

初诊:1975 年 6 月 12 日,其母述:孩子鼻衄数年,服中药无数,不效。方药不外清热凉血止血,孩子发育不良,面色不华。脉沉迟,舌淡,苔血。

【症属】脾肾阳虚。

【治宜】温补脾肾。

【方药】党参10g 白术10g 干姜10g 炙甘草10g 附片15g,先熬。前后共服八剂,愈后不再复发。

李某某 男 13 岁 其母钟某某系华大卫校炊事员

闻悉上案李某某 11 岁男孩病愈,长期鼻衄和她孩子相同,久治不愈。遂前来访未带孩子同来,并要求处方(本人原在华大工作,故彼此熟悉)并说除衄血外,且不断眨眼,面色不华,发育不良,因思此另孩衄亦应属脾土虚寒,眨眼之症亦应属脾土虚寒,据脏象学说,上下眼皮属脾胃受寒邪袭之,寒则收引,故有眨眼之症。故仍用理中汤原方。因未见病人,故嘱多观察试服,因服之有效,故大胆给孩子多服,以后见面悉谢不已,并说:孩子衄及眨眼的怪毛病均愈。

二、妇女倒经寒症

马小萍 女 20 岁 住南光机械厂宿舍

初诊 1979 年 8 月 4 日,因长期衄血,经邻居代某某(即代作平家)介绍一年前经我诊治鼻衄已愈未复发。目前月经过期数日未来。昨日开始鼻衄。脉沉迟,苔薄白。

【症属】脾胃虚寒血不循经。

【治宜】温中降逆。

【方药】党参10g 白术10g 炮姜10g 炙草10g 赭石20g 牛膝10g。二付。

二诊:1979 年 8 月 6 日,服药次日衄止经来,,另二付烧焦了。现述纳差疲乏。原方去赭石、牛膝、加焦楂、建苗、二芽各10g。二付。

三、齿槽脓肿寒症(西医诊断牙龈增生)

熊道超 男 31 四川省水设计院技术干部

初诊:1973 年 5 月 5 日,经介绍来诊,牙龈增生多年,三年前在华大口腔医院手术切除。近一年来逐渐复发。现症:上下全口齿垠肌肉高突。已复盖牙齿一半,微痛,刷牙即出血。脉大无力而迟,苔白。

【症属】脾土虚寒。

【治宜】温中散寒。

【方药】党参10g 白术10g 炮姜10g 炙甘草10g 八剂后数拾年来未复发。

尹志军 女 30 成都市乐器厂

初诊:1973 年 7 月 24 日,因牙龈增生,几年前在南京已手术切除,最近开始复发。目前仅上下门齿部份肌肉增生,不痛不出血,现咽喉痛,脉沉迟,苔白。

【症属】中焦虚寒。

【治宜】温中散寒。

【方药】党参10g 白术10g 炮姜10g 炙甘草10g。二付。

二诊:1973 年 9 月 27 日,咽喉痛愈,增生肌肉消失。原方二付巩固疗效。

四、慢脾风

杨燕 女 7 岁 

初诊 1977 年 4 月 30 日,母代述:孩子长期不断眨眼(上下眼睫,俗称眼皮,属脾胃不断一开一阖)每天大便三次,每饭后必上厕所。脉细紧数 108 次/分,舌淡,苔白。

【症属】脾土虚寒,虚风内动,寒则收引,故不停眨眼,亦即慢脾风症。

【治宜】温中散寒补虚。理中汤全方各 10g。二付。

二诊:1977 年 5 月 3 日,大便减为二次,眨眼次数减,孩子说:眼睛胀好些。原方二付。

五、消渴症(虚寒症)

李秀芳 女 45 成都访织厂工人

初诊:1976 年 5 月 14 日,口干思饮夜间犹盛,每夜喝水七、八次,而且量多,不能解渴,夜尿七、八次,影向睡眠,大便次数也多,不溏,舌头自觉灼热。脉沉迟,舌淡,苔白润。

【症属】中焦虚寒,津液不升故口渴。

【治宜】温中散寒补虚。

【方药】理中汤全方各 10g。二付。

二诊:1976 年 5 月 16 日,口渴好转,夜间只喝水一、二次,夜尿减少,睡眠好转舌头只是舌尖灼热。原方二付。

杨淑群 女 56 双流县农资公司退休

初诊:1977 年 6 月 20 日,口渴思饮,昼夜不停,不断思饮,越烫越好,舌头被烫得麻木,小便多而清白,起初经某老中医诊治。方药是桂枝、茯苓、甘草、大枣汤数剂好转,停药如故。现症同前。脉沉伏,舌淡胖,苔白润。

【症属】脾胃阳虚,中焦不运,津液不升。故口渴思热饮,彼老中医之方温阳行水则可,患者尿多而清白。

【治宜】温中散寒补虚。

理中汤。原方共四付。痊愈。追访未复发。

六、脾虚腹胀

解静宜 女 58 住市粮食局前卫街宿舍

初诊:1978 年 8 月 12 日,腹胀 10 余日,食减,二便正常,过去经常腹胀。服平胃散加减有效。脉沉迟,苔白腻。

【症属】中焦寒湿,脾阳不运,气滞腹胀。

【治宜】温中祛寒,补虚理气。

【方药】理中汤加枳实各10g。二付。再诊,苔退痊愈。

张汉勋 男 46 成都纺织厂工人

初诊:1977 年 10 月 21 日,胃脘胀大便二、三次/日服香砂六君丸无效。脉沉迟,苔厚白。

【症属】中焦虚寒兼气滞。

【治宜】温中散寒引气。

【方药】理中汤加枳实各10g。四付痊愈。

七、其他

彭春如 男 69 老天华食品厂搬运工

初诊:1975 年 1 月 9 日,口中咸味不适,半年余,吃任何东西都咸,身体壮实,无它病。脉沉,苔厚腻白黄。

【症属】中焦寒湿化热。

【治宜】温中化湿。

【方药】理中汤全方各 10g 加茵陈30g 共三诊六剂痊愈,苔退。

王丽华 女 40 四川水电设计院

初诊:1974 年 12 月 18 日,长期腹泻数年每天四、五次,稀溏便,腹不痛。脉沉无力,苔薄白。

【症属】脾虚运化失职不固。

【治宜】温中补虚。

【方药】理中汤全方各 10g。二付。

二诊:1974 年 12 月 27 日,大有好转,每日仅二次便,原方二付,后追访未复发。

按:以上各案均以理中汤加味为主而获效。或问:理中汤何以能治衄血,倒经?吐衄属热伤阳络者故多。《伤寒论》有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热气逆而致吐衄者,而吐衄症属寒者虽少,而亦有之。《金匮》有栢叶汤为治因寒气逆以致吐衄者,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中论及有老中医徐某某曾用理中汤治愈历久不愈之吐血症。张钖纯治因寒气逆而吐衄者,设有温降汤,以上说明因寒而致吐衄者诚有之。《内经》厥论篇指出:阳明厥逆衄呕血,由此可知,无论其症之或虚或实或凉或热,其治吐衄者,随其虚寒热或补或攻或温或凉,余用理中汤治衄血沿用上述理论及脾统血之理。凡遇虚寒吐衄者或历久用凉药不愈者,必面色青白或舌淡苔白,脉沉迟或虚数者,则用理中汤治之,温补脾阳,治其本也。脾阳治则脾胃升降的气化功能复职,上逆之气血随之归源矣。例中倒经是胞中之血因脾胃气逆而上行致衄者,胞宫属血海,亦冲脉也,冲脉隶阳明,下连少阴、阳明气逆故经血之上衄,方中理中汤加赭石、牛膝,一则温补归源,一则引血下行,故衄止经来,效验颇捷。

案中齿糟脓肿,此症与痈疽者同,痈者邪热壅聚气血不宣,其症为阳,属胃腑,高肿色红。抓热疼痛,其势必暴。疽者沮也,气血虚寒,阴邪沮逆,其症为阴属五脏,漫肿色白,坚硬木痛,其发必缓,此症上下齿糟肌肉肿不红不痛或微痛,发展缓慢,属阴症之例,是寒凝气滞于脏,治宜温散,生理部位虽属阳明,但阳明太阴互为表里,其症属阴故用理中汤治之,药症相宜,效验异常。

案中慢脾风症,上下眼睫(俗称眼皮)为肌肉之精属脾,由于脾胃虚寒,寒主收引,故不断眨眼,脾虚不能制约,故大便溏泻,症属太阴虚寒,故投以理中汤其症均愈。

案中消渴寒症与消渴属热者不同,按方书一般分上中下三消,谓上消口干舌燥饮水不能解渴。系心移热于肺或肺金本身自病不能生水,当用人参白虎汤,中消多食易饥系脾胃实热,热则消食,当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下消饮一溲二,系相火虚衰,肾关不固,宜八味肾气丸,此案与上述三消症之因热者有别,症属脾胃虚寒,津液不能上达,故消渴而喜热饮,张隐庵消渴论中所谓:胃气弱而津液不生者,同类人参汤主之。

以上各案,临床表现不同,其病因则一俱属太阴虚寒范畴,故俱用理中汤随症加味而获效。仲师制方是教人规矩,临症者必需深研仲师制方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