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出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症并治全篇及《金匮》呕吐哕下痢病脉症并治第十七,本方是为厥阴病阳衰阴盛而设,其症或吐痢,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或干呕、吐涎沫,头痛,或阳明食谷欲呕,虽各症表现不同,其病机由于阴寒内盛,浊阴上逆,直逼中上,不惟本经,诸症悉具,且犯及阳明致阳明健运失职,以致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痢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从生矣,故设吴茱萸汤,温中降逆之剂治之。
【方药】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方义】本方为温中降逆的代表方剂。方中吴茱萸苦辛大热,功能温肝暖胃,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为主;生姜助吴茱萸温中降逆为辅,人参、大枣补虚益胃为佐使合而为方能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凡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症俱可投之。临床凡属厥阴病阴盛阳衰,浊阴上逆的范畴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或随症加减治之。举案如下。
胃痛
孙某某 女 成成都市人民汽车修理厂
1974 年 3 月 5 日,胃痛失眠多年,去年 10 月 27 日来我处治愈,目前复发,脉沉,苔白。
【辨症】厥阴阴邪犯胃心肾交通受阻。
【治宜】温中补虚降逆。
【方药】吴茱萸15g 党参20g 生姜15g 大枣10g 龙骨、牡蛎各30g。二付。
1974 年 3 月 20 日,今因它病来诊,前次胃痛失眠已愈。
杨某某 女 21 成都肥皂厂
1973 年 6 月 16 日,胃痛一年余,有时胃中凉冰冰感觉喜热恶寒,喝冷饮则不舒服,有时口中冒清口水。脉沉无力,苔白。
【辨症】厥阴阳虚浊阴泛胃。
【治宜】温中补虚降逆。
【方药】吴茱萸15g 党参20g 生姜15g 大枣10g。二付。
1973 年 6 月 21 日,胃已不冷,但隐隐作痛,仍疲乏。原方二付。
【分析】前两位患者以头痛为主,厥阴属风木,其痛必在至高之处,一般痛在巅顶,吴茱萸汤恰到好处,后者还有高血压服此汤后均愈,凡头痛应该了解头痛的部位,分经用药,才能药到病除。A.太阳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其痛必在后脑。B.阳明头痛必在前额,但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也痛在前额,但必有鼻塞、浊涕等则按鼻炎治之。C.少阳头痛在两侧,即太阳穴部位。D.太阴头痛是满头胀痛,因太阴湿土,浊阴上泛故满头胀痛。E.少阴头痛即所谓真头痛,纯属阴寒。方书论及此种头痛者十无一生,惟用白通汤重用附子,可救十中之一。F.《伤寒论》厥阴篇原文:于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以上是个人临床中的一些感受。六经有六经脉症为准,把稳关口,在临床还有一种头痛,如电击般一阵阵好像闪电般击痛,不持续痛,这是血循环受阻所致,用当归四逆汤有效,或补血活血均可。
关于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所提到的原文,阳明病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少阴篇:少阴病吐痢,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呕吐哕下痢病脉症治第十七第八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第九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太阴有吐食而无呕也;少阴有欲吐不吐,咳而呕也;厥阴之厥而呕,呕而吐蛔也。今干呕者有声无物之谓也;吐涎沫者,清涎冷沫随呕而出也,此由厥之寒,上干于胃也。三阳有头痛必兼身热,至于太阴、少阴二经皆无头痛。惟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有头痛,而无身热也。盖少阳不解,传入厥阴,阴邪上逆,故呕而头痛也,以吴茱萸汤主之,从厥阴之本治也。【适应症】1。胃寒气逆,食谷欲呕。2。少阴阴寒盛,见吐痢,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厥阴肝寒犯胃,见干呕,吐涎沫巅顶头痛。
【按】高血压之眩晕,非独肝阳上亢所致,亦有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者。本文胡姓患者,头痛一年多,经常呕吐清水,同时患有高血压,像这样的高血压脉沉无力,非强劲有力的高血压脉象,完全相反,呕吐清水也是肝胃虚寒的征候,故主以吴茱萸汤非常对症,故疗效好。以上病案中有的头痛伴有失眠有的胃痛失眠,此类失眠非主症,由于主症影向心肾不得交泰,才出现失眠,用药投方,将主症治愈,失眠也自然随症治愈。总之,本方用于肝胃虚寒之症。脉沉或无力。若肝阳偏亢,或胃热旺盛所致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脘腹疼痛等症,或脉象亢劲有力,当慎用或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