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出于《金匮》妇女杂病脉症并治第二十二。本方为妇女月经不调,少腹冷痛或瘀血阻滞而设。其病机由于冲妊虚寒,妇女不孕或少腹冷痛,或瘀血阻,故设此汤以温经调经为主。
【方药】吴茱萸、当归、川芎、白芍、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半夏、甘草、冬。
【方义】方中当归、芍、阿胶、麦冬养血滋阴,丹皮、川芎祛瘀疏肝,人参、甘草益气,生姜、半夏和胃,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瘀血得温则行,故为妇科调经之祖方。临床中凡属冲妊虚寒范畴而变症各异的症候,悉投以此方随症加减治之。举案如下。
刘某某 女 24 132厂工作
1973 年 3 月 8 日,主诉:经期长期推后,目前过期二十多天仍未来潮,少腹隐隐做痛,四肢不温恶寒。脉沉细,苔白。
【辨症】冲任虚寒。
【治宜】养血温经。
【方药】当归6g 川芎6g 白芍6g 吴茱萸6g 党参10g 桂枝6g 丹皮6g 阿胶10g,烊冲 麦冬12g 法夏6g 甘草6g 生姜10g。二付。
1973 年 3 月 12 日,腹痛好转,肢冷好转,胃脘不适。
原方加砂仁10g 桃仁6g 红花6g。二付。
1973 年 3 月 16 日,月经已来,诸症好转。原方二付。
鞠某某 女 30
1973 年 1 月 26 日,经期推迟已 50 余日,经医院检查,没有怀孕,小腹痛,手足生冻疮,怕冷,食欲差,易拉肚子。脉沉迟,苔薄白。
【辨症】脾肾虚寒冲任虚气血不调。
【治宜】温补脾肾调和冲任。
【方药】附片20g,先熬 党参10g 白术10g 炮姜10g 炙甘草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白芍10g 吴茱萸6g 桂枝6g 阿胶10g,烊冲 法夏10g。二付。
1973 年 1 月 28 日,腹痛好转,原方加桃仁10g 红花10g
1973 年 2 月 1 日,冻疮好转,饮食增加,恶寒好转。原方二付。
1973 年 2 月 4 日,月经已来,诸症好转。原方四付。
张某某 女 40 某校后勤会计师
1972 年 5 月 24 日,主诉:经期不调,胸前胀满,肋下痛,引入阴经。脉双关玄,右关玄大,沉中见紧,苔薄白。
【辨症】肝气不足,阴血循环受阻。
【治宜】温经散寒疏通经络。
【方药】吴茱萸10g 当归6g 川芎6g 白芍6g 党参10g 桂枝6g 丹皮6g 阿胶12g,烊冲 生姜10g 甘草6g 麦冬15g 法夏10g。二付。
服药后自己感觉效果好,遂继续服用,直至诸症痊愈。
《金匮》温经汤原文: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中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症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注】妇人五已五十,冲任皆虚,天癸当竭,地道不通矣,今下血数十日不止,宿瘀下也。五心烦热,阴血虚也;唇口干燥,冲任血伤,不上荣也;少腹急满,胞中有寒,瘀不行也,此皆曾经半产崩中,新血难生,瘀血未尽,风寒于胞中,为带下,为崩中,为经水延期,为胞寒不孕,均用温经汤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宫补冲任也。
【集注】李彣曰:妇人曰:妇人年五十,则已过七七之期;任脉虚,大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时也,所病下血,据本文带下观之,当是崩淋下血之病,盖血属阴,阴虚故发热,暮亦属阴也。任脉主胞胎,冲脉为血海,二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正当少腹部分,冲脉侠脐上行,故冲任脉虚,则少腹里急,有干血亦令腹满。《内经》云: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是也。手背为阳,掌心为阴,乃手三阴过脉之处,阴虚,故掌中烦热也。阳明脉侠口环唇,与冲脉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难经》云:血主濡之,以冲脉血阻不行,则阳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断以病属带下,以曾经半产,少腹瘀血不去,则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则唇口干燥之所由生也。
《内经》云:血气虚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凝涩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此汤名温经,以瘀血温即行也,方内皆补养气血之药,未尝以逐瘀为事,而瘀血自去者,此养正邪消自去也。故妇人崩淋不孕,月事不调者,并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