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第九十案-第九十三案 太阳转阳明

曹颖甫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第九十案 太阳转阳明其一

  (颖师医案)

  姚(左)。发热,头痛,有汗,恶风,脉浮缓,名曰中风,桂枝汤加浮萍主之。

  川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草(钱半) 浮萍(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服药后进热粥一碗,汗出后,诸恙可愈。汗出热不除,服后方,热除不必服。

  生川军(三钱) 枳实(三钱) 厚朴(钱半) 芒硝(二钱,冲) 生甘草(钱半)

  佐景按:上列二方乃师初诊时一次疏予者也。他医似无此例,然师则常为之。师曰:“我今日疏二方,病者明日可以省往返之劳,节诊金之费,不亦善哉?”虽然,苟我师无先见之明,能预知明日之变证者,其亦安肯若是耶?

  浮萍为我师暑天常用之药,多加于桂枝汤中。师每赞其功于徒辈之前。

  病者姚君持方去后,竟不敢服。质疑于恽铁樵先生之门人某君。某君曰: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是乃仲圣之大法也,安用疑为?卒从其言。服后汗出,果如方案所记,诸恙悉愈。不意半日许,复热,病者固不知此热却非彼热,姑壮胆服后方,竟便行而热除。三日,悉如常人。惊吾师之神,踵门道谢,曰:仆行囊已备,即将出门经商去矣。

  余问曰:桂枝汤之后,有宜继以承气者,有无须继以承气者,其间岂无辨认之点耶?师曰:病者初诊,吾见其苔作黄色而且厚,吾以是用承气也。余曰:诺,举一反三,又岂惟苔黄厚而已?则凡便之不畅或不行者,口渴者,阙上痛者,或素体热盛者,莫非皆承气之预见证乎?予自是亦能效吾师之法,一诊而疏二方矣。

  以余临床实验所得,凡服桂枝汤后,桂枝证除而转为阳明轻证,又服承气而病愈不传者,甚多。状此事实,则“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八字恰甚相切。虽然,此仅就太阳病服药者言,若不服药,恐又非如是矣。余固不谓《内经》之一日至六日相传一说,尽合于事实者也。

  曹颖甫曰:予治伤寒学,早于仲师大论中证明七日为一候,一候为一经,二候为再经,六经传遍当在四十二日。然亦有不作再经者,由其肠胃中本不燥实也。若太阳之病初起,阳明先见燥实,则先解其表,后攻其里,即为正治。予昔治赵庭槐之妻常以一方笺书二方,治愈者不止一二次。又尝治缪桂堂亦用二方并书一笺,缪不识字,误以二方之药并煎,汗出便通而愈。或告余曰:此所谓盲人骑瞎马也。予为之大笑不止。

  百年厌多

  谭仁显,宋成都人,精医学。居郡城东南隅,庭庑篱落间,遍植草药,年高而益壮,无喜怒,毁誉不能动其心,手持念珠,常诵佛经。于闾巷中治病,所得钱帛,即分授于贫者,瞑目而坐。大中祥符乙卯冬,无疾端坐而逝,时已百岁。未化前,有人叩以长生之法,对曰:导养得理,以尽性命,百年犹厌其多,况久生之苦乎?人服其达。

  第九十一案 太阳转阳明其二

  (颖师医案)

  徐柏生。

  初诊 微觉恶寒,头痛,腰脚酸,左脉甚平,右脉独见浮缓,饮暖水,微有汗,而表热不去,此风邪留于肌腠也。宜桂枝汤加浮萍。

  川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草(一钱) 浮萍(三钱) 生姜(三片) 枣(七枚)

  二诊 汗出身凉,大便不行,宜麻仁丸。

  脾约麻仁丸(三钱),芒硝泡汤送下。

  拙巢注:药后大便行,愈矣。

  众医皆讶

  李可大,字汝化,明杞县人。因母病,遂遍览医书,久之大悟,治疾无不奏效。朱锦衣子甫一岁,昼夜啼不止。可大曰:啼而不哭为痛,用桔梗汤调乳香,灌之即愈。

  有族母七十余,中酒昏迷无气,诸儿以为已死,将入殓。可大至,见目未陷,心尚温,曰:此母不死,吾能起之。取井底泥涂母心上,用黄连葛根汤灌之,已而果苏。

  李进士病虚损痢疾,腹痛异常,用人参、五灵脂治之。众医皆讶曰:二物相畏,奈何同用?可大曰:不闻相畏而后能相使乎?药下果愈。

  宁县尉病伤寒,身冷,口出清水。可大诊之曰:阴毒已极,用附子一味医之立愈。

  梓人[213]梓人:泛指木工、建筑工匠母年四十余,手大指忽肿,因偃仆不知人事。可大诊之曰:此必月信至,而适为冷水所伤也。问之果然,用当归甘遂汤服之而愈。

  一妇人产后大喘,医戒用参。可大诊之曰:此孤阳绝阴也,正宜用参,遂加苏木为汤饮之,喘立止。

  第九十二案 太阳转阳明其三

  (颖师医案)

  俞哲生。

  初诊 微觉恶寒,头痛,发热,脉浮小紧,宜麻黄汤。

  净麻黄(三钱) 桂枝(三钱) 生草(一钱) 光杏仁(三钱)

  二诊 汗出,热除,头痛恶寒止,惟大便三日不行,胸闷恶热,脉浮大,宜承气汤,所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也。

  生川军(三钱,后入) 枳实(四钱) 川朴(二钱) 芒硝(二钱,冲)

  拙巢注:服药后,下四次,病痊愈。

  第九十三案 太阳转阳明其四

  (颖师医案)

  王(左)。

  初诊(二十四年三月五日)起病于浴后当风,恶寒而咳,一身尽痛,当背尤甚,脉弦,法当先解其表。得汗后,再行攻里。大便七日不行,从缓治。

  生麻黄(三钱) 川桂枝(三钱) 光杏仁(三钱) 北细辛(二钱) 干姜(三钱) 五味子(二钱) 生甘草(一钱) 制半夏(三钱) 白前(四钱)

  佐景按:本案病者王君平素有疾必就师诊,每诊一二次,疾必良已。者番[214]者番:这番,这次又来,自谓病重甚,不知能如前速愈否?师笑谓无妨,汗出续诊一次可矣。君欣然告辞。

  二诊(三月六日)发汗已,而大便未行,食入口甜,咽肿脘胀,右脉滑大,下之可愈。

  生川军(三钱) 枳实(四钱) 厚朴(一钱) 芒硝(三钱,冲)

  佐景按:诊后病者问明日尚须复诊否?察其神清,盖已非昨日病象矣。师笑曰:无须再劳驾矣。后如师言。

  学者当知疾病之传变,绝无一定之成规。若我前所谓桂枝汤证一变而为白虎汤证,麻黄汤证一变而为麻杏甘石汤证,葛根汤证一变而为葛根芩连汤证,此皆言其至常者也。若以上太阳转阳明诸案,或由桂枝证传为承气证或麻子仁丸证,或由麻黄汤证、或由小青龙汤证传为承气证,又皆不失其常者也。若其它种种传变,或由葛根汤证传为承气证,或由大青龙汤证传为承气证,又悉在可能之中,何必一一赘列?是故医者但求能辨证用方,初不必虑其病变多端,但求能大胆细心,初不必泥于温热伤寒也。下工之所得贡献于上宾者,若是而已。

  “邪之着人,如饮酒然。凡人醉酒,脉必洪而数,气高身热,面目俱赤,乃其常也。及言其变,各有不同。有醉后妄言妄动,醒后全然不知者;有虽沉醉,而神思终不乱者,醉后应面赤而反刮白者,应委顿而反刚强者,应壮热而反恶寒战栗者;有易醉而易醒者;有难醉而难醒者;有发呼欠及喷嚏者;有头眩眼花及头痛者。因其气血虚实之不同,脏腑禀赋之各异,更兼过饮、少饮之别。考其情状,各自不同。至论醉酒一也,及醒,一时诸态如失。”此吴氏又可借饮酒以喻邪之传变无定者也。因其言通俗易晓,故借录之。

  昨药奇灵

  一老者素患心腹痛,每服祛痛散,稍宽。一日散缺,遇邻人入市,托代购之。邻人又为别人带毒鼠药,店户分配与之,并嘱其某某包鼠药,某心痛散。其人未留意,竟至错交,至夜始悟,私无辞。天将明,故以借物为由觇之,则老人欣然迎笑曰:昨带之药奇灵,服后绞痛,半夜呕一虫如蛙,遂觉宽快。邻人闻之,终不敢以鼠药告,老者由是康健矣。年久,始露实情。此老者所自述,老者上冈人,逸其名。(录胡著《医学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