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吴少怀临证医论三则

高齐民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山东名医

  一、强调治病求本

  吴老早年临床,重视脾胃,强调治病求本,此与他在救济院施诊所多接触贫苦病人有关。这些病人中饔飧不继,脾胃失和者占绝大多数;其他诸疾,溯本寻源,亦常与脾胃化源不足有密切关系。所以,四君、六君、平胃、二陈等方,吴老用之最精,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春夏养阳,常以香砂六君、八珍、十全,以养脾胃之阳为主;秋冬养阴,常用魏氏一贯煎、叶氏养胃汤,以养脾胃之阴。察阴阳之所在,均以调和脾胃入手。例如,汪×,济南名士,胃病多年,脘腹胀痛,少食不化,舌赤少津,脉弦细数,改用和肝养胃、益气调中法,处方:玉竹、杭芍、川楝子、桑叶、杷叶等品,服之显效,连用数十剂,诸症若失。汪某悦而赞叹说:“少怀治病,如大将之用兵,坐镇从容,使人登寿域。”又如,陈×,盛夏之际做食道手术后,嗳气腹满,胃呆纳少,口干不欲饮,心烦自汗,气短乏力,彻夜不寐,大便燥结,六日未解,苔白黄腻。前曾用芳化辛开苦降之剂,反致恶心呕吐、脘腹胀痛。经邀吴老,诊其脉虚大,知其脾胃不健,然体虚暑热伤在前,复手术伤气耗血于后,导致气虚血少,阴阳失调,虚热内扰,改取反治法,热因热用,以补开塞,方用增损八珍汤,益气补血以养阳,滋液润燥以养阴,竟获显效,渐趋痊愈。养阴养阳,吴老能从脾胃后天之本入手,他说:“治病求本,就是要维护脾胃,遣方用药,务要中和,否则只见其病,忽视其根本,虽小病也难愈。”吴老又说:“维护后天之本以治病,是王道之法,必须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才能不违土气之敦阜;和肝温肾,又是调和脾胃所当着眼处。”综合吴老医案中脾胃诸病,方药不离杭芍缓肝,以期土中泄木;常佐菟丝子、淫羊藿温肾,以期益火暖土。这是吴老早年临证的一贯主张。

  二、创达胆和胃说

  吴老通过临床调理脾胃的实践,在晚年提出了“达胆和胃”之学说。他根据阴阳二气同性相斥、异性相引的道理,认为缓肝可以运脾,达胆可以和胃。因为胆属少阳,少阳为枢,枢司开合,十一脏的功能活动都从枢机开始。枢机不利,则出入之机停、开合之机废。而出入开合,关键在枢,脾升胃降,取决于胆。胆在阴阳升降、气血循环活动中,起到少火(生气)作用,少火生气,发陈于外,其气象春;少阳是活动的开端,少阳不升,往往胃失和降。这种观点,证诸临床,常常取得满意的疗效。

  例如,原因不明的低烧,经过针对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等证治法不应,或补之碍邪,清之伤正,两难之际,吴老常用青蒿、黄芩、柴胡等品和其少阳,内疏外透,以取显效。据先生说,这就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道理。

  吴老认为,一般胃气不和常责于肝,其实,胆胃不和尤为多见;达胆和胃,胜于舒肝。例如,大怒气逆以致胃气不和的不寐证,吴师不用柴胡、香附舒肝,而用龙牡温胆汤,常应手取效;湿热内蕴,胆失宁谧,通夜不寐者,温胆汤加龙胆草以清胆热,一剂下咽,安卧八小时。

  胆虽不能凌驾于脾胃之上,但是生机都从少阳开始,胆在此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故曰“十一脏皆取于胆”。吴老说:“我主张达胆和胃说,就是因为,人无胃气则化源断绝,人无胆气则生机停废;二者,一是根本,一是开端。此正与《素问》‘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之旨相同。”所以,吴老临床最为常用温胆、六君等方,目的是达胆和胃以畅气血。例如,一老年妇女,因高血压突发吞咽困难,滴水不入,经过医院抢救,插管鼻饲,先后邀请六位医生诊治,疗效不显。吴老诊之曰:“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为胆使,吞咽不能,责之胆胃”,拟以归芍六君子汤,缓肝理脾,达胆和胃,连服二十余剂,吞咽正常,撤走鼻饲管,犹如常人。实践证明,达胆和胃法经得起临床验证。

  三、力主轻少通灵

  吴老在其师承的影响下,遣方用药,力主轻少;辨证论治,讲究通灵;临床以惯用小方轻剂而著称,反对贪多求重。他说:“治病如开锁,钥匙对簧,轻拨即开”;又说:“人身所有者,气血耳。一气流行,何病之有?”主张轻开上焦之气,则血流畅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惯用轻开,以祛邪实。例如,湿热之病,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但祛湿不利于清热,清热不利于祛湿。吴老首先轻开肺气,气行则湿化而热亦清。此即“启上闸,开支流”之法。1965 年夏,治一高热病儿,口渴不欲饮,舌苔灰腻,脉象滑数,吴老诊为阳明湿热,经用轻开肺气法,杏仁、桔梗、连翘、芦根、苡仁、通草等品,一剂热退。轻可去实,疗效卓著。吴老常说:“药贵精,不贵多,伏其所主,则寡可以胜众;如果泛药以误治,不如不治为中医。”吴老用方,药少效专。例如,1963 年春,他治疗南京一例上消化道出血不止的急症,仅用苏子、降香、茜草炭、血余炭四味药组方,名茜根饮。服后血止,转危为安。他说:“治血先治气,气降血自止;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此例急症,降气止血而不留瘀,名传金陵。又如,1950 年秋,朱某,腹胀经年,脐下悸动,经过医院反复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曾用行气活血、消胀导滞诸法未应。吴老询知病者嗜茶成癖,为水气内停,处方:茯苓、荷叶、生杷叶,水煎代茶,频服。数日后来诉,诸症均愈,称谢不已。证实,药少量轻,调其升降,水气因行。吴师说:“贪多求重,药过病所;欲速则不达,反伤中气”,确属经验之谈。

  吴老治病,机圆法活,因端竟委,运巧制宜。他说:“诊病应顺藤摸瓜,就是因端竟委;不离规矩,不泥规矩,就是运巧制宜。不会通权达变,就不能左右逢源。”例如,高干张某,因臌胀住院,病势垂危,爱人陪伴;病者未愈,爱人病发,悲伤流涕,如有神灵。据病者言,宿疾脏躁发作。当即用甘麦大枣汤,期其必效,结果恰恰相反,不但悲哭不止,而且欠伸烦急。吴老指示说:“病人危重,陪人心中如何不焦急!治其宿疾,忽其新病,宜其不效。”嘱加栀豉,复杯而愈。证属脏躁,因劳而复,故加栀豉而速效。一例女性,小便失禁,众医束手,吴老嘱用鸡肝一副,焙干研末,加肉桂少许,混匀分服,霍然病愈。一例男孩,病肠梗阻,准备手术,经用桔梗、杏仁、牛蒡子、枳壳开肺气,大便畅通。吴老治不寐,常用苏叶配百合,一散一敛;沉香配薄荷,一降一升,阴阳并举。治胃痛常用乌药配百合,一行一止;或香附配荔枝核,一舒一涩,调其升降。既有原则,又能灵活化裁,补前人之未备,启后学之新途。又如,淫羊藿可补命门、益肾阳,吴老用治肝肾虚衰的尿路疼痛,更有卓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