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俗称药方或处方,是中医药学辨证论治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常把辨证论治用“理、法、方、药”4字来概括。其中“理”字,是指中医理论而言,是这4个字中的总指导,贯彻于“法、方、药”之始终。其中“方”字即指方剂而言。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其法、方、药的完成,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密切结合临床四诊等有关资料,经过辨证、立法、择方、选药,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深入推敲,最后才能完成“方剂”的制定。只有在方剂制定后,才能把辨证论治实施于医疗。可见每一张方剂的制定,都反映着辨证论治水平的高低和医疗技艺的优劣,关系着每个病人的安危。故而历代医家都对方剂十分重视,称张仲景为医方之祖,把方剂看成是辨证论治非常重要的一环,认为方剂是理、法、方、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产物,是治疗大法的体现。例如明代医家李士材说:“方者,定而不可易者也;法者,活而不可拘者也。非法无以善其方,非方无以疗其症。”(《伤寒括要·总论》)清代陆九芝说:“方者,法也,必有法乃可云方。”(《世补斋医书》)徐大椿说:“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用以相辅者,或用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医学源流·方药离合论》)
“方”之重要,已如上述。但“方”是由中药组成的,除需有一定的剂量外,还在功能特点方面分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等各剂,并可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丸、散、膏、丹、酒、醴、汤、锭等剂型,故又把“方”称为“方剂”。正如蔡陆仙所说:“盖所谓方者,谓支配之法度也;所谓剂者,谓兼定其分量标准也。方则仅定其药味,剂则必斟酌其轻重焉。”(《中国医药汇海·方剂总论》)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学习中医者,除需打好深厚的理论基础外,对方剂的组织配伍、加减变化、临床运用等,也必须熟练地掌握,才能提高辨证论治水平,而取得优良的医疗效果。
兹不揣浅陋,把个人50多年来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运用方剂的心得,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对方剂的体会,以及关于方剂加减变化、穿摘裁采的经验,整理成册,以供在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毕业后又在临床工作了几年的中青年医师和中医同道以及西医学习中医的同志们在临床上进行辨证论治、组织药方时作为参考,也可作为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参考书。
本书择集前人常用方剂二百多首,结合个人经验方数十首,共分为十讲。第1讲谈临床运用方剂需要注意的问题;第2讲谈治气、理血、补养的方剂;第3讲谈发散、和解、表里同治的方剂;第4讲谈祛风、祛寒、祛湿的方剂;第5讲谈清火、消暑、润燥的方剂;第6讲谈除痰、消导、攻下的方剂;第7讲谈涌吐、涩固、杀虫的方剂;第8讲谈重镇、解毒和具有抗癌作用的方剂;第9讲谈妇儿科常用的方剂;第10讲介绍我的一些经验方。
为了能够突出各个方剂的不同特点,便于密切结合我运用方剂的心得体会,比较生动灵活地进行阐述,所以文中每个方剂下除将“药物组成”部分首列于方剂名称之后外,其他内容的叙述顺序均不刻板画一,亦不列标题,而是根据各方剂的不同情况,有的先谈配伍原理或特点,次述运用体会,应用范围……;有的则直接谈其主治病证,继谈使用宜忌、理论分析、加减变化……;有的则先从个人的心得谈起,然后论其煎服法、类方比较等等。每个方剂的论述中都适当穿插实际病例和自拟的经验方以及近代科研成果等等。虽然不设固定的标题,但其论述中则包括有药物组成、应用范围、理论分析、配伍原理、类方比较、加减变化、煎服方法、使用宜忌、个人心得、验案举例、经验新方等内容。总之,以符合临床实用,能对提高读者的辨证论治水平有所帮助为主要编写目的。
最后再赘言一句。在第2到第9讲中,介绍了前人的方剂和我的运用心得体会等,若欲触类旁通,一隅三反,引而伸之,全在读者领悟其方剂精意。古人云:垂法诲人,只能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所以,自古至今没有治病的印板式样,没有绝对的万灵方剂,必须寓变通于成法之中。
由于水平所限,本书缺点错误一定不少。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改正。对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致感谢!
焦树德
1994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