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240g山萸肉120g山药120g牡丹皮90g泽泻90g茯苓9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
也可以把上述各药的用量减为1/10量,作为汤剂水煎服,即名为六味地黄汤。
本方为滋补肾阴最常用的方剂,因为肝肾同源,所以也可以养肝阴,但以补肾阴为主。
本方主治肾阴不足,精血亏损,腰膝痿软,憔悴羸弱,虚火炎上,发热咳嗽,虚火牙痛,消渴,头目眩晕,耳鸣耳聋,足跟作痛,遗精盗汗,舌燥喉痛,脉象细数或尺脉虚大者。
方中以熟地黄滋阴补肾,生精填髓,壮水之主,作为主药。山萸肉温肝敛阴,涩精秘气,山药益肺健脾而补脾阴,肝肾同源,养肝阴亦即补肾阴,土生万物,滋脾阴亦即益肾阴,二药共助地黄滋补肾阴为辅药。主辅药能补肾、肝、脾三脏,但易补而腻滞,故又以泽泻宣泄肾经浊邪,以防熟地黄补肾之腻;牡丹皮清肝泻热,以除山萸肉温肝敛阴之滞;茯苓淡渗脾湿,以免山药补脾可能引起的中满之壅。六药相合,三补三泻,使此方有收有散,有补有泻,补而不滞,泻而不伤,成为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可以大补元阴。
现代常用此方治疗高血压病属于肾阴虚而现手足心发热、头晕、烦躁、腰酸膝软、大便干燥、尺脉虚大者,常加玄参、生石决明、钩藤、牛膝之类。
我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出现口渴引饮,小便频多,性急烦躁,颧红低热,心慌心悸,消谷善饥,大便干涩,脉细数或弦数,重按无力,尺脉较弱等症者,以此方加减常收佳效。举方例如下:生地黄30g,山萸肉10g,山药12g,泽泻10g,牡丹皮10g,玄参30g,生白芍12g,生石膏(后下)30g,天花粉15g,生牡蛎(先下)30g,川贝母10g,香附10g,炒黄芩10g,珍珠母30g,水煎服,须服用1~2个月,如有效,可继服。
对于红斑狼疮出现发热、身面有红斑、舌红苔薄黄、夜间口渴盗汗、腰酸腿软、脉沉细而数者,可用本方加丹参20~30g、红花10g、玄参10~20g、桃仁10g、刘寄奴10g、白鲜皮15~30g、白薇10g、炙山甲6g、苦参12~20g等随证出入,并把熟地黄改为生熟地黄同用。
对阴虚火旺,性欲亢奋,阴茎易举之人,必令其清心寡欲,服药治疗。若误认为肾气足而纵欲,是速其死。可用本方加牛膝、知母、黄柏、龙胆草、川木通、车前子、玄参、天冬,并加重泽泻用量来治疗。
本方加肉桂30g,名七味地黄丸,可治肝肾不足,筋骨失养的筋骨疼痛、脚软懒行,木中无火的手足牵引,肝经血虚火燥的筋挛等症。此方有辛以润之、引火归原的作用。
本方加五味子,名都气丸,可益肺滋肾而治劳嗽。
加肉桂30g、五味子60g,名加减八味丸,治肾虚火旺之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烂、咽喉疼痛等症。
本方加黄柏、知母各60g,名知柏地黄丸,主用于阴虚火旺,骨痿髓枯,尺脉躁旺及肝阳上升者。但注意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者忌用。
本方加麦冬90g、五味子60g,名麦味地黄丸,治虚劳发热、劳嗽及肝肾阴虚之口燥烦渴等。
本方加枸杞子、菊花各90g,名杞菊地黄丸,用于治疗肝肾虚而视力减退、视物不明等症。
本方加柴胡、白芍各适量,名疏肝益肾汤。肝肾阴虚,肝血不足,木旺克土,而胃脘疼痛,大便干燥者,用逍遥散而不愈者,均可用此方。
本方加五味子60g、生地黄90g、当归60g,名抑阴肾气丸,治诸脏亏损,胸膈痞闷,发热,潮热,或寒热往来,五心烦热,口渴,月经不调等症。
本方加当归、白芍、柴胡、酸枣仁、栀子,名滋水清肝饮,可治胃脘燥热疼痛、气逆左胁痛、呕吐酸水等症。
本方加白芍90g、菊花90g、当归90g、枸杞子90g、白蒺藜90g、石决明120g,即(近代通行方)明目地黄丸,功能滋肾养阴,平肝明目,主治肝肾虚而致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夜盲、目涩多泪等症。
本方与左归丸、左归饮均补肾阴,但左归饮纯甘壮水,滋补肾阴之力更强些;左归丸加有血肉有情之品,滋肾填精、养肝补血之力更大于以上二方。
本方由纯阴之品组成,凡气虚脾胃弱,消化不良、大便溏泄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