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13.防风通圣散

焦树德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宣明论方》)

提要

防风通圣散

双解散

祛风至宝丹

比较防风通圣散、三黄石膏汤

比较防风通圣散、五积散

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各15g生石膏黄芩桔梗各30g滑石90g甘草60g荆芥15g炒白术15g炒栀子15g上药共为末,每服6~15g,加生姜3片,水一大盏,煎至六分温服。近代多按原方比例斟酌用量,作为汤剂服用。或水泛为丸剂,每服6~9g,温开水送下。

大便自利者,去芒硝、大黄;自汗者,去麻黄,加桂枝;咳嗽痰涎多,加姜半夏;头痛目昏,加桑叶、菊花;两太阳穴处痛者,可加蔓荆子;体胖痰盛者,可加制半夏、化橘红、茯苓,适减当归、白术。

本方应用甚广,为解表通里、疏风清热之剂,凡属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风火壅盛诸证,皆可应用。主治内有蕴热,外感风邪,症见恶寒发热、头目昏晕、耳鸣鼻塞、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唾涕黏稠、咳嗽上气、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等;甚至胃火引动肝风而致手足瘛疭、惊狂谵妄。由于气血怫郁壅滞,胃经风热而致的疮疡肿毒、丹斑瘾疹、皮肤瘙痒、头面疮癣等,随证用之皆有良效。

近代常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对该方随证加减,应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疖痈、败血症、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病而出现前述证候者。对于难治性头痛、偏头痛属于实证者,均有效果。

前些年,本方还用于减肥和预防中风。患高血压而体胖痰盛者可经常服用此方(加化橘红、半夏、茯苓),对预防脑出血有一定作用,尤其对大便经常干结者更为合适。

本方初看起来,药味繁多,似偏杂乱,其实组方之意非常合乎经旨,所以此方问世以来,沿用甚广。方中取防风、荆芥、薄荷、麻黄,轻浮发散以解表,使表邪从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黄、芒硝破结通腑;栀子、滑石降火利水,使热邪从大小便出,而泄之于下。风淫于内,肺胃受邪,故以桔梗、石膏清肺泻胃。风邪为患,肝木受之,以芎、归、芍和血益肝。再用黄芩清中上二焦之火;连翘散气聚血凝而解全身毒热。重用甘草缓峻而和中,配滑石又有六一散利水泻热之意。白术健脾而燥湿,使上下分消,表里交治,而于散泻之中又寓有温养之意。故喻嘉言赞誉本方是一个“汗不伤表,下不伤里”的有效良方,可以放心应用,且可常服。

我在临床上,除用此方作汤剂,治疗上述诸病证外,还去麻黄、滑石,加羌活(后头痛)、白芷(前头痛)、蔓荆子(两太阳穴处痛)、生石决明、菊花(偏头痛),以治疗各种头痛属于实证者;去滑石、栀子、芒硝,加赤芍10g、炙山甲6g、忍冬藤20g、白鲜皮20~30g、苦参20~30g,以治疗荨麻疹;去滑石、川芎、芒硝,加紫草、玄参、生地黄、茜草炭,以治疗过敏性紫癜;去滑石、芒硝、麻黄、白术、白芍,加赤芍、金银花、地骨皮、升麻、白芷,以治疗风火牙痛,齿龈红肿。最近治一青年女子(本院护士),面部皮肤发黑黯而微浮肿胀,致使面部很难看。我嘱其常服防风通圣丸,使大便每日达1~2次。另用荆芥9g、生地黄15g、当归9g、红花10g、白芷9g、白附子6g、麻黄9g、生石膏30g、白僵蚕10g、白蔹10g、苍术9g,煎水内服,约服3周后,面部皮肤浮肿消退,皮肤变白,面现润泽,恢复了美观,患者非常高兴。中药之效果真是往往令人不可思议。

本方去麻黄、芒硝、白术、栀子,加桂枝,名双解散(《疡医大全》卷三十三),可用于表里皆实、皆热,能使表里证同时得解。方中桂、防、荆、薄、芎可以解表,芩、黄、翘、膏、滑可以清里。又有归芍和血,桔、草调气,表里气血,治疗全面,故名双解。主用于风热壅遏,痘疮初起,透而不显,便结尿赤,以及疮毒内外皆热之证。河间先生《宣明论方》中也有“双解散”,原方为益元散七两与防风通圣散七两相合均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葱白五寸,盐豉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一盏,温服。此方加强了治暑湿的作用,故对“小儿疮疹,使利出快,亦能使气宣通而愈”,扩大了防风通圣散的治疗范畴,对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无问有汗、无汗,以及汗后杂症,便秘尿黄,自觉不快,便可通解得愈。尤其在夏秋暑湿季节,此方更较适用。

本方加人参补气,熟地黄益血,黄柏、黄连除热,羌活、独活、天麻、细辛、全蝎祛风。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服1丸,茶清送下,名祛风至宝丹,可用于防治中风,已病能治,未病能防。喻嘉言、陈修园等医家均称此方为“中风门不易之专方也”。

本方与三黄石膏汤(生石膏、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麻黄、淡豆豉)皆能解表清里。三黄石膏汤辛寒味苦,偏于清里热,祛风解表之力不如本方,主用于清热攻邪,因缺乏顾正之品,故不如本方“汗不伤表,下不伤里”。

本方与五积散(方见后)相比,本方为解表清里之剂,主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内有蕴热;五积散为解表温里之剂,主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一切虚证头痛、脾虚胃弱、内伤生冷所致的恶寒发热(发热轻、恶寒重、苔白滑)等症,均忌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