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3.镇肝熄风汤

焦树德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

提要

镇肝熄风汤

比较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比较镇肝熄风汤、羚羊钩藤汤

怀牛膝30g生赭石(轧细)30g生龙骨(捣碎)15g生牡蛎(捣碎)15g生龟板15g(捣碎)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捣碎)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5g水煎服。

方中石药及贝骨药,近些年多“先煎”。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g;痰多者加胆南星6g;尺脉重按无力者,加熟地黄24g、山萸肉15g;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30g。

本方主治内风所致的中风病,表现为脉象弦长有力,尤其是寸脉弦长有力,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痛,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至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本方名镇肝熄风汤,是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旨组织而成。因肝主风,肾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风自内起,上盛下虚,肺气下降,肾气不摄,冲气和胃气也因风势而上逆,于是形成脏腑之气皆上升太过之势,出现血气并走于上而生大厥、薄厥等急证。急则治其标,故方中重用牛膝引气血下行,虽属治标,在本方中亦当为主药。更以龙骨、牡蛎、龟板(现用龟甲)、白芍滋肝肾之阴而柔肝、镇肝、潜阳,以熄肝风治其本为辅药。佐以赭石降胃气、冲气,玄参、天冬以清肺气,使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麦芽具有萌芽发越之气,顺肝气条达之性,而不致过于抑郁,且能和胃助消化。甘草和中调百药,且缓其急。又用茵陈具有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同气相求而泻肝热兼舒肝郁;川楝子引肝气下达,二药一升一降而为使药,共达镇肝熄风之效。原书又明确指出:两尺脉虚弱者,当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相维系,其真阳脱而上奔,并夹气血上冲头脑,如此,故加熟地黄、山萸肉滋补肾阴,收敛肾气。

本方近些年来多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引起的头晕目眩,面色如醉,两脚无根,欲作中风之证。我的体会是即使血压不高,而出现肝肾不足、肝风内动引致前述主治诸症者,也可以使用。总之辨证为肝阴不足、肝风内动所致的眩晕、头痛等,均可应用。

我还体会到中风之病,常有风痰上扰之情,故痰盛者,可选加化橘红、全瓜蒌、胆南星、天竺黄、茯苓之类一二味;头痛明显者,可酌加夏枯草、菊花;肝郁生热者,可酌加香附、黄芩;药后大便仍常干秘者,可酌加酒军2~5g以利下行。

本方与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均可用于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的头晕、头痛、耳鸣、目花、震颤、麻木甚至半身不遂等症。但本方镇肝熄风、滋养肝肾之力较强,天麻钩藤饮清肝热、安心神、平肝熄风之效较优。本方重镇滋柔以熄风,天麻钩藤饮清凉安神、益肾平肝以熄风。天麻钩藤饮中之桑寄生、杜仲、黄芩均有安胎的作用,故把方中的牛膝、益母草去掉,适加菊花、僵蚕、防风、羚羊角,可用于治疗子痫及妊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昏仆咬牙、四肢抽搐等症。

本方与羚羊钩藤汤(羚羊角、钩藤、桑叶、川贝母、竹茹、生地黄、菊花、白芍、茯神木、甘草)皆可用于熄风。但本方主用于肝阴虚,肝风内动,手足不遂之证,镇肝熄风是其特长;羚羊钩藤汤则主用于肝热生风,神昏痉厥,手足抽搐之证,清肝热、熄肝风兼能化痰安神是其特点,若加生赭石30g、生石决明30g、桑寄生30g、泽泻20g,也可用于高血压病出现肝热生风而头晕、头痛、失眠、目花等症者,加桑寄生20~30g、黄芩10g、白僵蚕9g、白蒺藜9g,也可用于子痫。镇肝熄风汤则不能用于子痫。

痰湿过重之人,不宜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