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5.消风散

焦树德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成方切用》)

提要

消风散

比较两个消风散

比较消风散、防风通圣散

厚朴(姜汁炒)15g陈皮15g炙甘草15g荆芥穗15g防风60g蝉蜕60g羌活60g藿香60g白僵蚕(炒)60g川芎60g茯苓60g人参50g共为细末,每次服3g,病重者可每次服5g,每日3次,茶水送服,身有疮癣者可用黄酒送服。

后人多将消风散改为汤剂使用。一般用量为:厚朴3g,陈皮3g,炙甘草3g,人参3g,荆芥穗9g,防风10g,蝉蜕10g,羌活10g,藿香10g,白僵蚕10g,川芎10g,茯苓10g,水煎服。

无虚证或有风热证者,可去掉人参。

本方主用于治疗风邪上攻,头痛目眩,项背拘急,鼻塞声重,喷涕流泪,皮肤风疹瘙痒,或皮肤干癣,痒疹难消,以及妇女行经期间被风邪所袭,冲任受风,而入血分,致使血中风邪羁留而皮肤生小红疹且瘙痒难忍,有的地方因用手搔痒致使皮肤破而成疮等症。

方中用羌活、防风、荆芥、川芎辛散轻浮之力以祛头、目、项、背之风。用白僵蚕、蝉蜕轻扬清散之力,更兼以皮走皮之性,而祛皮肤之风。藿香、厚朴芳香避秽,理气消胀,以除恶散满。人参、茯苓、陈皮、甘草益气化湿以调中扶正,使风邪无留滞之弊。全方合而成为治风邪为患的常用之方。

本方基本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消风散,但药量稍有出入。《医宗金鉴》也有一消风散方,以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各9g,石膏15g,甘草、木通各5g,共13味药组成。主治风热袭表,皮肤瘙痒,起红疹,时起时落,甚或兼头痛发热等症。

二方都常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瘾疹、风疹、癣疮。二方的主要作用,均是疏风止痒。但本方外散风寒之力较大,除湿止痒之力较小,但兼有扶正作用;《医宗金鉴》消风散则除湿止痒、散风清热之力较大,不能散风寒,且无扶正作用。

我常将以上两方穿插裁摘,合并起来再随证加减应用。主要用于治疗顽固难愈之风疹(荨麻疹)、血风疮、牛皮癣等病,常取得满意的效果。我的常用方为:当归9g,赤芍12g,红花10g,防风9~12g,生芥穗6~10g,连翘12~18g,知母10g,蝉蜕9~15g,苦参10~30g,白鲜皮10~30g,白僵蚕10g,炙山甲6~9g,苍术6~10g,陈皮9g,水煎服。

风疹顽固久治不愈者,可再加皂角刺6~9g、蛇蜕3~5g、忍冬藤30g、丹参30g,苦参、白鲜皮均用30g,连翘可加到20~30g;兼有头痛、月经错后、月经量少者,加川芎6~10g。皮肤瘙痒处用手搔抓后发红而感到灼热者,可加生地黄10~20g、炒黄柏9~12g;兼口渴、恶热,或多在夏季或热环境中发病者,可加生石膏30g(先煎)、川黄连6~10g、薄荷3~5g(后下)、生地黄10~15g;红疹隐隐,痒而不易外透者,加牛蒡子10g、升麻9g、桔梗3~6g。

临床上常有不少医家用防风通圣散(或丸)治疗皮肤痒疹、疮癣等病。但防风通圣散主用于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本方则主用于风邪束闭,郁于皮表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