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
桂枝9g炙甘草9g大枣(擘)4枚白芍18g生姜9g饴糖40g(约3汤匙)
取前五味药加冷水七茶杯,煮取三茶杯,去渣,加入饴糖,更上微火煮二三沸。每次服一茶杯,一日服三次。
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应用范围较广,外感伤寒病中用之,内伤杂病中亦用之。在伤寒病中用于“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从《伤寒论》的记载来看,本汤是温中补虚之剂。伤寒太阳病中如出现中焦营血不足(阳脉涩),脾胃虚寒,木来乘土(阴脉弦)而腹中急痛者,应用本汤温建中焦营气,则腹痛自愈。如服此汤中焦营气得以复建,而腹痛仍不能痊愈者,则应再投小柴胡汤以转枢,使邪气外达,其病自愈。如遇伤寒二三日,因过服发表之剂,虽然恶风寒之症状已无,二三日后因过汗而致的虚证已经形成,由于营血已虚,血不营心,故心悸,血虚则心神无所依附,故又见虚烦,此时病已入心包络,不能再用转枢之法,故必须用小建中汤温补脾胃以生营血,悸烦自愈。
在内伤杂病中用于“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做)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从《金匮要略》中这段记载来看,本汤为甘温补中,和育营卫,通行津液,健脾治虚之剂。虚劳病久不愈,营血已耗,中阳虚弱,脾胃失养,故里急腹痛;血不营心故心悸;精血俱虚,虚热内生,故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相火妄动而梦失精;中土虚则四脏皆虚,故用此汤温健中脏,育化营血精津,以灌四旁,诸症自愈。正如喻嘉言先生所说,虚劳病已至亡血、失精、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已经精血枯槁,难以为力,故急建其中脏,使饮食增而阴血旺,取甘味以生精血,舍此则别无良法。仲景此汤正体现出《黄帝内经》所说“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可将以甘药”的精神。
中医学认为脾胃居于中焦,位于四脏之中,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为后天之本。若中脏失调,则必以此汤温健中脏,故名建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故以饴糖甘温养脾为主药;甘草、大枣入脾和中,以甘助甘,加强“缓补”之功力,为辅药;桂枝辛散温润,取营卫不足润而散之之意,白芍酸寒敛阴,柔肝护脾(土中泻木),取津液不通收而行之之意,共为佐药。生姜辛散温胃,能益卫阳,为使药。营出中焦,卫出上焦,卫为阳,益之必以辛,营为阴,补之必以甘。方中辛甘合化生阳,酸甘合化生阴,使脾胃健,营卫通,津液行,精血生,补中土以灌四旁,全身健壮,虚劳诸症自愈。
近人经过动物实验研究证明,本方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故有许多虚损、劳伤之证,虽已近垂危,往往经服用小建中汤,而渐见起色,经慢慢润补中焦而愈。
腹中虚痛者,以本方以加黄芪30~40g,名黄芪建中汤。今人有的报道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溃疡病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且已经动物实验证实可使溃疡灶愈合。兼见心痛、胃脘痛者,可加元胡6~12g;有血虚证者,加当归9g、川芎6~9g;盗汗多者,加浮小麦30g、茯神12g;兼生虚热,体温在37.6~38℃左右者,可加北柴胡9~12g、地骨皮9~12g。
经常容易呕吐的人,不可服大、小建中汤,以太甜故也。前人有呕家忌甘之说。
我曾用小建中汤随证加减,治愈过许多疑难病证。如过敏性结肠炎、肠胃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顽固的溃疡病、年久难愈的腹痛等。今举两个治愈病例如下,以供参考。
例1:李某某,男,45岁,1975年10月16日某大医院会诊病例。患者于1969年开始脐右上腹部阵发性疼痛,约1个月发作一次。因右下腹部也痛,故于1972年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术后,发作性右上腹部疼痛未能解除。今年开始,发作时伴有发烧(体温38~39℃),白细胞增高,用抗生素治疗,对发热、白细胞升高有效,但对腹痛无效。今年5~6月,曾住院检查,出院诊断为右上腹痛待查,胆石症?胆道感染?痛部固定,舌苔正常,脉象略弦滑。诊为脾胃经气滞血瘀。治以温经、行气、活瘀。用小建中汤加味:桂枝9g,白芍18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饴糖(分冲)30g,吴茱萸4.5g,当归9g,红花9g,桃仁6g,五灵脂9g,香附9g,木香9g,10~20剂。
二诊(1975年12月4日):腹痛减轻,未用抗生素,只服中药,舌脉同前。因有按时发作之状,故在上方中加柴胡12g、草果9g、常山4.5g。10~20剂。此后病情渐渐减轻,发作时也不必休息。共服90剂,病痊愈。为了巩固疗效,用此方减常山,加党参、黄芩、青皮、槟榔,用蜜、饴糖各半,炼蜜为丸,每丸9g,每次服1丸,每日3次。此后,病未再作。
例2:郑某某,男,45岁,1965年9月25日初诊。多年来便秘,大便如羊矢,数日一行,脐周经常隐痛,食纳少,失眠。西医院诊断为肠功能紊乱。腹部喜暖。舌尖红,脉象细。辨证为中阳不运,肠道血虚。治以温中养血。处方以小建中汤加味:桂枝5g,生白芍15g,全当归10g,瓜蒌30g,炙甘草4.5g,桃仁泥10g,火麻仁6g,饴糖(分两次兑入)60g。4剂。
二诊(1965年9月30日):药后大便每日1次,不像以前那样干燥,脐围仍有隐痛,舌苔薄白,脉象较前活泼。再投上方6剂,加元胡末2g,分两次随汤药冲服。
三诊(1965年10月9日):大便已能保持每日1次,不甚干,脐围尚隐痛,食纳同前,睡眠有好转,舌苔已正常,脉象细缓。再加减前方:桂枝6g,生白芍20g,全当归10g,全瓜蒌30g,炙甘草4.5g,桃仁泥10g,火麻仁7.5g,饴糖(分冲)60g。6剂。
四诊(1965年10月16日):大便每日1行,有时2次,基本成条状,已不干燥,脐腹痛未再发作。食纳增加,睡眠好转,舌苔正常,脉略细。再投上方(去桃仁泥)6剂,而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