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制附子9~15g干姜9g炙甘草12g水煎服。(剂量参考了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
此汤为回阳救逆之要剂。主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厥逆冰冷,畏寒蜷卧,下利清谷,腹痛,口不渴,或兼见干呕、咽痛,或大汗亡阳,脉沉微细欲绝者。近人用它抢救休克,全身冷汗,体温下降,血压测不到,脉搏触不到,或似有似无等症。
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故本方用附子大辛大热之品,温经济阳,以救欲绝之阳为主药;辅以干姜辛热之品温中散寒,助附子振发阳气,姜、附同用,相得益彰。更佐以甘温补中阳之甘草,鼓发胃气,并能缓调姜、附之烈性。三药相合,而为甘热回阳、辛热救逆之剂。取附子之热、干姜之辛、甘草之甘而为治也。
本方加人参10g,名四逆加人参汤,治大吐大泻后,身恶寒,脉微欲绝,又出现下利,急以此汤温经回阳,益气生津。
本方去甘草,加葱白4茎,名白通汤,治阳虚寒盛下利,脉微,阳气不能通达之证。
本方加重干姜(改为12~18g),名通脉四逆汤,治阳虚寒盛,下利清谷,手足厥逆,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面色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脉不出等症。面赤者可再加葱9茎;腹中痛加白芍18g;呕者加生姜10g;咽痛者加桔梗3g;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益气行血)。
30多年前,曾有些大医院把人参、附子、干姜做成注射液,名“参附姜注射液”,用于抢救休克、心衰,有良好的作用。
四逆汤、理中汤、吴茱萸汤皆治阳虚吐利之证。但四逆汤的主证为厥,理中汤的主证在利,吴茱萸汤的主证在呕。同中有异,不可不辨。
四逆汤与回阳救急汤(附子9g、干姜6g、肉桂3g、人参6g、白术9g、茯苓10g、陈皮6g、炙甘草4.5g)相比较:前者主治阳虚寒盛四肢厥逆之证;后者回阳救逆之力更大,主治寒邪直中三阴或吐泻亡阳,阴寒较重,呕吐较轻,正气欲脱者。
四逆汤与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均治手足厥逆。四逆汤主治阳虚不能温煦四末之厥逆;四逆散则治肝郁气滞,表里不和,热邪内郁,气机不能通达四肢之厥逆,故治以和解表里,舒肝理脾之法,与四逆汤法截然不同,不可混淆。
真热假寒之证禁用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