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茵陈(先煎)20~50g栀子(劈)6枚大黄6g水煎分3次服。
主治湿热黄疸(也称阳黄),症见全身发黄如橘子色,目睛发黄,其黄色鲜明,身热(或不热),口渴,腹部微满,小便不利而短赤,舌苔黄腻,脉数。本汤也可预防发黄,例如《伤寒论》中所说“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仲景指出“身必发黄”,可见尚未发黄,用此汤使阳明瘀热从小便而去,则可预防发黄,或减轻发黄。
方中以茵陈蒿苦寒清热、利湿退黄,为主药;栀子苦寒清三焦之热,并使从小便出而退瘀热发黄,为辅药;大黄下泄瘀热而除黄,为佐使药。三药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功。
近代实验研究证明,本方有利胆和促进肝细胞增生作用,茵陈蒿还有利尿、降血压、平喘等作用。国外也有人对本方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分开单味投药时,没有明显利胆作用,只有按原方把三药配合起来用,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并且是量与质的排泄同时增多。
我在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呈现阳黄证者。因本病常兼有右胁胀痛或隐痛、恶心口苦、不欲饮食等症,故常加柴胡6~9g、黄芩9g、半夏9g、炒川楝子9~12g、黄柏9~12g、车前子9~15g、焦三仙各9g,疗效极桂。
对早期肝硬化或肝癌早期出现的黄疸,本方也有效。我常加柴胡、香附、黄芩、半夏、片姜黄、郁金、厚朴、元胡等。黄疸重者,还加茯苓、车前子、白鲜皮。肝癌者再加莪术、生牡蛎、炒枳实、小金丹或西黄丸(另吞服)等,随证出入。
治疗阴黄时(多为肝硬化晚期,或其它肝胆病晚期患者),也可合五苓散同用,或再选用广木香、制附片、吴茱萸、干姜、党参、黄芪皮、车前子、大腹皮等,随证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