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6.龙胆泻肝汤

焦树德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兰室秘藏》)

提要

龙胆泻肝丸

比较龙胆泻肝丸、泻青丸

比较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

龙胆草1g柴胡3g泽泻3g车前子1.5g木通1.5g生地黄1g当归1g水煎服。

以上为李东垣原方,目前在临床处方时,多根据原方精神加大其用量。由于后世方书中所列的剂量,各有出入,并且还有加入黄芩、栀子的也名龙胆泻肝汤,故而把我用龙胆泻肝汤时常用的剂量列后,以供参考。

龙胆草5~6g,柴胡6~9g,黄芩9g,泽泻9g,木通6g,生甘草3g,竹叶5g,生地黄6~12g,当归5g,有时加栀子5g。

东垣原方本为治疗因饮酒湿热下注于下焦,前阴热痒臊臭等症而设。后世又加黄芩9g、栀子6g、生甘草3g,用来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耳聋耳肿、前阴湿热痒肿、尿赤溲血、筋痿(阳痿)阴汗、妇女黄带臊臭等症。

方中以龙胆草泻厥阴肝经之热,柴胡平少阳胆经之热,二药共泻肝胆之热为主药。辅以甘草缓其急且护胃。更以黄芩清泻中上二焦之热;泽泻、木通泻肾与膀胱之湿,大利前阴,为佐药。车前子利湿而不伤阴为使药。尤为妙者,是恐大队泻肝胆利湿之药伤肝阴,而少佐了归、地以养肝血,在泻肝之中设有补肝之品,又寓有战胜之后兼顾安邦之意。

近代医家也常以此方加减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出现肝胆湿热证者。有黄疸者,我常加茵陈15~30g、黄柏9~12g、生大黄3g(大便干结者可用5~9g);上腹胀满者,加厚朴9g、枳实9g;食欲不振者,加陈皮6~9g、麦芽9g;肝区痛者,加炒川楝子9~12g、元胡6~9g;呕恶嗳气者,加半夏9g、苏梗12g、茯苓12g。

我最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缠腰蛇(龙),即西医诊断的带状疱疹,能获得良好效果。在日本和美国讲学时,也遇到过此病患者,都能很快治愈。今简举两例仅供参考:

例1:在美国时会诊一位韩国中年妇女,半个多月以来,左胁肋部起红色疱疹,从左乳外下方向左腋下及肩胛下蔓延,起疱疹处有的约2cm宽,有的约4~5cm宽,烧灼疼痛,影响饮食及睡眠,舌苔略黄,脉弦,小便短赤,大便略干。证属肝胆湿热,蕴成毒火,发为缠腰蛇病。治以清利肝胆湿热,泻火解毒。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3g,泽泻21g,车前子9g(布包),木通9g,柴胡9g,生地黄12g,当归尾6g,蒲公英24g,连翘15g,苦参15g,白鲜皮15g,黄芩9g,竹叶6g,忍冬藤30g。水煎服3剂。二诊时疼痛大减,夜间已能睡,食纳亦转佳,起床时很快即能起身下地,大便偏干。患处已有1/3干瘪生痂。上方去竹叶、加酒军4.5g、青黛6g(布包煎),又进5剂而痊愈。

例2:苏某某,男,65岁。3天来初起似感冒,但很快即局限在左眼赤痛及左鬓额处头痛,左鬓额处皮肤发红,起小红疹,疼痛难忍,半夜即急去某某大医院急诊,诊断为眼型带状疱疹。经治疗无效,次日即来邀余诊治。诊其脉弦数,左目赤痛,左偏头痛,大便偏干,小便黄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腻。辨证认为肝开窍于目,头两侧属少阳,脉症合参诊为肝胆湿热,肝火上亢之证。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5g,泽泻30g,生石决明30g(先煎),夏枯草15g,菊花10g,桑叶10g,车前子15g(布包),连翘15g,金银花15g,蒲公英30g,蔓荆子10g,木通6g,白鲜皮15g,柴胡6g,黄芩10g,川黄连6g,玄参12g,5剂。服3剂,头目即不痛,诸症减轻。仍以此方加减,共进14剂而愈。

当归龙荟丸(当归30g、黄连30g、黄芩30g、龙胆草30g、栀子仁30g、大黄15g、芦荟15g、青黛15g、木香7.5g、黄柏30g、麝香1.5g,共为细末,炒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20丸,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与本方皆治肝胆实热之证。但当归龙荟丸治肝胆实火兼见惊悸、烦躁狂妄、大便秘结者,功用偏于治肝胆实火,可使火热从大便而去;本方功用偏于治肝胆湿热,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二方功能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临床使用,须详为辨析。

泻青丸(龙胆草、栀子、大黄、川芎、当归、羌活、防风,蜜为丸)虽也可泻肝胆火热,但偏用于肝胆风热,症兼多惊多恐、目赤肿痛及小儿急惊抽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