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9.控涎丹

焦树德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提要

比较控涎丹、礞石滚痰丸

比较控涎丹、十枣汤

比较控涎丹、葶苈大枣泻肺汤

甘遂(去心)60g大戟(去皮)60g白芥子60g共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7丸,甚或10丸,痰盛体壮者,可适当加量,临卧前淡姜汤送服。

我在临床上用此方时,有的患者服10丸即大便稀泄,也有的服至20多丸也未出现泄痰之效,故关于用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需先从小量开始,慢慢增至见效剂量。药效也可能与选用的药品的质量有关,请多方面考虑应用之。还要注意服用本丸时,不可再服有甘草的药物,因甘草与大戟、甘遂相反。

本方主用于治疗素有痰涎伏留在胸膈上下之处,令人忽然胸背、手足、腰部、颈项等处的筋骨牵引疼痛,或隐痛不止,也可能游走不定,或手脚重着冷痛;或头痛眩晕;或神呆困倦多睡;或胸闷少食,痰多流涎;或脚肿重痛,不能步履;或某个肢体重着顽麻不遂,等等。此乃痰涎所致,不可误为他证。明代医家李时珍曾说:“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窍,为喘咳背冷;入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钓痛;入皮肉则瘰疬痈肿”。本方由仲景十枣汤中去芫花、大枣,加入白芥子改为丸剂而成,为“治痰之本”的方剂。痰者,由水湿受气火煎灼阻滞而结成,故以大戟逐泄脏腑之水湿,甘遂攻破经隧之水湿,白芥子驱散皮里膜外之痰气,三药共成攻逐痰涎、水饮之峻剂,对痰涎伏留之实证,可建奇功。但大便素日溏泄及体虚之人,不宜使用本方。

如两脚患湿脚气,肿痛沉重,顽麻颓软,不可步履,可加槟榔70~80g、木瓜50~60g、松枝60g、卷柏60g。如惊痰为患,神呆易惊,失眠胆小,可加朱砂(水飞)30g、全蝎60~70g。如气郁受惊,久久不解,渐结痃癖病块,可加炙山甲60g、鳖甲70~80g、元胡60g、莪术60g。热痰之证,可加芒硝60~70g;寒痰之证,可加胡椒30~40g、丁香30g、干姜30g、肉桂20g。用量仍宜从小量渐渐增至见效剂量。

本方与礞石滚痰丸比较,本方偏用于治痰涎水湿为患,礞石滚痰丸则偏用于顽痰、老痰所致癫狂痫等病证。

十枣汤偏用于水饮,尤其是悬饮较常用,乃攻泻胸胁水饮之剂;本方偏用于痰涎,尤其是痰涎所致之肢体顽麻重痛,腰背、颈项牵引疼痛更为常用,乃破泄痰涎之剂。

葶苈大枣泻肺汤偏用于肺痈胸中痰水胶结,喘咳不得卧,甚则头面浮肿之病证,主治胸肺痰结之气逆作喘、作咳、作肿;本方则主用于痰涎留滞于脏腑经络之疼痛、牵引、重着、顽麻等证。

此方妙在加入白芥子。白芥子为除痰利气之药,其味辛性温,善行善通,利气豁痰,尤其善于祛除两胁及皮里膜外之痰。把仲景先师十枣汤攻逐水饮之剂,转变为破泄痰涎之剂,可见陈无择先生不但对仲景方有深入研究,而且对中药的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能把《黄帝内经》精神与病机病证及仲景辨证论治原则化为一体,创出应用更为广泛的新方,实属难能可贵,非常值得学习。

我在临床上用此方时,多配合应证的汤药。例如治疗早期肝硬化腹水时,常用五子五皮活瘀利水汤送服本丸,每次8~15粒,每日2次。处方如下(自拟治肝硬化腹水经验方):炒苏子10g,葶苈子10g,槟榔10g,车前子(布包)15g,水红花子10g,桑白皮12g,冬瓜皮40g,大腹皮15g,茯苓皮30~40g,陈皮10g,桃仁10g,红花10g,木香10g,抽葫芦30~40g,泽泻20~30g,莪术6g,猪苓20~30g,白术6g,生姜3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