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13.大承气汤

焦树德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伤寒论》)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注意本方用量为汉制,今人用量,请看后文。

本方为峻攻泻下的代表方剂。主治伤寒邪入阳明,从阳化热,热邪积滞,互结肠胃,出现发热不退,潮热谵语,循衣摸床,手足濈然汗出,矢气频转,大便秘结不通,脘腹痞满硬痛拒按,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滑或沉迟有力,即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坚全见者。用此方急下泻热,以存津液,常取立竿见影般的良好效果,为临床常用之方,疗效可靠。

本方也可用于治疗高热谵语,口干烦躁,甚至发狂,下利稀水,极臭难闻,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舌质红,舌苔黄,中部厚而少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此为热结旁流证,虽有大便,但仅拉些稀水,秽臭难闻。苔黄燥、脉沉实是辨证要点。

对于高热神昏、手足挥动、烦躁饮冷、大便秘结不通、舌苔黄燥、脉沉伏有力者,中医称热厥,亦可用此汤急下之。

还有痉病之属于刚痉证者,其证咬牙龄齿,手足痉挛,角弓反张,卧不着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热而无汗,亦可用此汤急下之。

杂病中,出现热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者,用此汤治疗也可取得神速的疗效,不必一定拘泥于伤寒病。临床上见到阳明腑实证,具备前述证候特点者,即可用之,效果极佳,真有“用当通神”之妙。

临床上除用于治疗高热疾患出现阳明腑实证者外,也常用于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出现阳明腑实证者,均有佳效。

本方所主治者,为热邪内盛结于阳明之腑的里实热证。根据《黄帝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气坚者以咸软之、热盛者以寒消之等治则精神,方中以大黄之苦寒,泻热通腑,涤荡肠胃积滞结热,为主药;又用芒硝之咸寒,润燥软坚,为辅药;更以厚朴行气除满,降浊运脾,枳实苦降破气,消积除痞,共为佐使,协助硝、黄推荡肠胃积滞,通下阳明腑气。诸药合和,使大便畅而腑气通,泻热邪而保津液,使后天之本得以畅运,而水谷精华得以化生。所以后世医家称此方为“急下存阴”之特效方。

本方所记各药的用量是汉制用量,因为现代的度量衡与古代不同,故此将我在临床上使用本方时各药的用量介绍如下,以供参考。酒大黄9~12g,厚朴10g,枳实10g,芒硝10~18g(分2次冲服)。煎服法与前记者相同。对老年人或体弱者,可将芒硝改为元明粉,用量也可稍减。

大黄有时也用生大黄。据近代研究,大黄经过酒洗或酒浸后,其有效成分容易被煎出,可增强泻下作用。古人用酒洗大黄,是为了取酒能上行,使大黄能同时将上焦的热邪一齐泻出,不用酒制则恐怕上焦留邪,变生喉痹、耳鸣目赤、颈肿、膈上热诸疾,酒洗后则无此弊。

我曾很多次使用本方治疗急重病证,均收到了立竿见影般的效果。今介绍两个验案,供参考。

例1:张某某,男,38岁,1961年4月21日初诊。

患者4月16日下午,吃过蒸野菜后,即感到上腹部有些不适,至夜12时,上腹部胀满疼痛,并泻稀便3次,均为消化不好的食物,无脓血及后坠感,恶心欲呕,但吐不出,于次日晨5时到医院急诊,经验血、查大便等检查,诊断为急性肠炎而收住院治疗。

入院后经用西药及输液等治疗,腹痛腹泻很快即止住。但自4月18日起,体温由37.5℃、37.8℃很快即升到39.3℃,高热不退。虽经过用抗生素、乙醇拭浴、冰袋、浣肠以及注射复方奎宁、内服撒烈痛和阿司匹林等多种治疗,高热仍不退。且于20日夜间开始神昏谵语、循衣摸床,不能安睡。

查白细胞9000/mm3,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占85%,血沉26mm/h,肥达氏、外裴氏试验均为(一)。诊断为:①沙门菌属感染;②高热待诊。于21日下午请我会诊。

现症:头痛,头胀,烦躁不安,高热口渴,喜冷饮,胸脘痞满,欲呕不出,饮食不进,大便四日未行,小便黄赤,下午4时以后神志不清,夜间谵语,不认亲疏,甚则循衣摸床,已两夜未眠,气粗声高,口有热臭味,面红目赤,舌苔黄厚少津,中部褐黄略黑,头部汗出。脘腹痞满拒按,腹部发胀,脉象洪滑而数。

据此脉症,知为阳明实热之证。但再进一步分析,患者目前尚有头痛、头胀、恶心欲呕、胸闷、脉洪等象,知太阳经证尚未全罢,热邪尚未完全结实于阳明之腑,目前尚属于太阳、阳明合病,故先用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荆芥、薄荷、生石膏、知母、黄芩、焦四仙等水煎1剂,以辛凉清解太阳经及阳明经尚未全罢的余邪,俟表热、经热全清,只剩阳明腑实之证,再投予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因目前尚有头痛、呕恶、胸闷等忌下之症)。

二诊:服辛凉清解之剂后,全身有汗,头痛、胸闷、恶心之症均消除,体温虽略有下降,但下午又上升,仍有腹部痞满拒按、夜间谵语等症,手足濈然汗出,大便五日未行,舌苔黄厚腻,脉滑数,重按有力。据此脉症,诊为阳明腑实证,投大承气汤急下之。处方:生大黄24g,川厚朴15g,枳实21g,芒硝(后下)21g,焦三仙各12g,川连9g,槟榔12g,清半夏15g,陈皮12g。1剂。煎取药汁400ml,分为2次服。嘱咐病家:服第1次药后,过4个小时以上,如泻下稀大便,则停服第2次药,如不见泻下即赶紧继服第2次药。

服第1次药后4小时排大便1次但量不多。通过电话联系,又嘱其服第2次药量的1/2。

三诊:药后大便又泻3次,体温已降到正常,夜能安睡,神识清爽,能进饮食,口中渐和,舌苔渐化,脉已不数,右手脉略滑,左手脉近平。稍事调理中焦而痊愈。

例2:杨某,男,38岁,1961年12月14日初诊。主诉腹痛2天。前天晚上从外地回京,腹中饥饿,即急食米面蒸糕约半小盆,食后即睡,未盖被而受了凉。次晨即觉上腹部及脐左处疼痛,胃脘痞塞胀满,不思饮食,小便短赤,大便3日未行,今日疼痛难忍,急来就诊。观其舌苔白,脉象弦滑有力。上腹及脐左处疼痛拒按。白细胞计数11700/mm3,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占86%。据此脉症诊为食滞腹痛。治以消导攻下之法,以大承气汤随证加减。处方:酒军12g,枳实12g,厚朴9g,芒硝(后下)6g,焦槟榔9g,焦三仙各9g。水煎服1剂。立即针合谷、内关、商阳、天枢四穴,不留针,以迅速止痛。

药后排出稀臭大便2次,胃脘及脐部之疼痛完全消失,病即痊愈。以后追访,腹痛未作,早已上班工作。

我用大承气汤随证加减治疗阳明腑实证及胃肠邪实证数十例,均取得了立竿见影之效。多数病人一泻即安,故请读者放心使用。但必须确认为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坚俱备,才可使用。要记住辨证准确才能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