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16.三一承气汤

焦树德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伤寒直格》)

大黄15g芒硝15g厚朴15g枳实15g甘草30g为粗末,用水一盏半、生姜3片煎至七分,分2次温服。

本方的“名义”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本方把大、小、调胃三个承气汤合成为一个方,故名“三一”;第二种说法,认为河间先生于大承气汤中,加入了等于全方1/3药量的甘草,故名“三一”承气汤。但据河间在《伤寒直格》中说:“然此一方,是三承气等汤也”的说法,以第一说为是。

关于本方的主治,刘河间先生在《伤寒直格》中说:“通治大、小、调胃三承气汤证。”又说:“须急下之者,宜大承气也。……或须微下及微和胃气者,小承气汤、调胃承气,为先后之次。由是观之,而缓下、急下,善开发而难郁结,可通用者,大承气汤最为妙也。故今加甘草,名曰三一承气汤,通治三承气汤证,于效甚速,而无加害也。然以其甘草,味能缓其急结,温中润燥,而又善以和合诸药,而能成功,故《本草》云国老子也,是以大承气汤得其甘草,则尤妙也。”

以上是河间先生对伤寒下法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对承气汤的使用又提出了新的使用方法,这也是他对下法使用的补充与发展。刘河间先生不论对伤寒、杂病,均常运用此方,主治范围很广。今将刘河间《伤寒直格》三一承气汤下的“主治”录下,以供临床参考:“无问伤寒、杂病、内外一切所伤,日数远近,但以腹满、咽干、烦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或热甚而喘咳闷乱、惊悸、癫狂、目疾、口疮、舌肿、喉痹、痈肿、疮疡,或伤寒、阳明胃热发斑、脉沉,须可下者;及小儿惊风、热极潮搐、涎喘、昏塞,并斑疹、痘疮、热极黑陷、小便不通、腹满喘急、将欲死者;或斑疹后热毒不遐,久不作痂者;或作斑痈、疮癣,久不已者;或怫热内成痃癖坚积,腹满而喘,黄瘦潮热,惊风热积;及大人小儿久新疟疾,暴卒心痛,风痰酒膈,肠垢积滞,久壅风热,暴伤酒食,烦心闷乱,脉数沉实;或肾水阴虚,阳热暴甚,而僵仆卒中;或一切暴喑不语,失音;或蓄热内甚,阳厥极深,脉反沉细而欲绝者;或表之冲和,正气与邪气并之于里,则里热亢甚,而阳极似阴,反为寒战,脉微欲绝者;或风热燥甚,客于下焦,而大小便涩滞或不通者;……或产妇胎死不下者……;及两感表里热甚,欲可下者。”

从以上主治来看,河间先生把仲景先师承气汤主治的20多症,发展到30多症,实为师古而不泥古的大好例子,虽然发展了其主治范围,但又强调不可乱用,故明确指出“须可下者”方可应用,可见其立意之细致。

本方在大承气汤中重用甘草,使急剂缓投,变峻剂为平剂,扩大了使用范围。

我治疗老年人以及病后体虚须用下法者,常用此方,确实平缓而效确。治小儿实热病须用下法时,也常以此方加减投之,因为本方有甘草,味不甚苦,且用量不大而效宏,小儿容易服用。我在临床上,一般方剂中使用甘草较少,惟在使用三一承气汤法时,特重用甘草,实受河间先生之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