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乌梅300枚细辛180g干姜300g黄连480g制附子180g当归120g川椒(微炒)120g桂枝180g人参180g黄柏180g用醋浸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如泥,和药,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服10~20丸,渐加至30~40丸(约9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此方古人主要用于治蛔厥、久痢,后人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多用于治疗因蛔虫而引致的病证。前人认为蛔虫得酸则伏,得苦则安,因寒而动。后人逐渐补充认为,蛔虫见酸则软(静),见苦则下,见辛则伏,遇寒则动,得温则安。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以此理论所组之方剂,治蛔虫确有良效,可供临床组方时参考。
本方所用之药,即酸苦辛温热并用,故疗效显著。方中用乌梅之酸以胜蛔,为主药;以川椒、细辛之辛以伏蛔,为辅药;以干姜、附子、桂枝之温热以胜寒,温中而安蛔,以黄连、黄柏之苦以下蛔,共为佐药;以人参、当归之甘,补虚缓中,为使药。共奏安蛔复厥、补虚温中之效。
本方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①蛔厥:中焦虚寒,阴胜阳衰,手足厥冷,胃脘处或右上腹部疼痛,时有呕逆心烦,或吐蛔虫,舌淡苔白,脉弦或沉细。西医诊断的胆道蛔虫症见有上述证候者,也可应用。②虫病腹痛:脐周或腹部阵阵绞痛,或有包块,或有寒热,或有呕吐,或吐蛔虫,或便蛔虫,或有蛔虫病史,或腹胀且不能放屁,舌苔厚或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或细弦。西医诊断的蛔虫性肠梗阻,用本方加减治疗,也常取良效。③久痢:痢疾久久难愈,寒热错杂,时轻时重,下寒上热,格拒不和,腹中隐痛,下利白脓黏液,食欲不振,四肢不温,舌苔白,脉沉或兼沉缓。西医诊断的慢性痢疾出现如上证候者,亦可用此方加减治之。
近人多把此方,参考其组织比例,改为汤剂水煎服。我在临床上使用的组方用量如下,仅供参考:乌梅5~9g,细辛3~5g,桂枝9g,人参3~6g,制附片6~9g,黄柏9g,黄连9~12g,干姜10g,川椒6g,当归6g,醋(兑入)10~20ml。
我常用此方加使君子10g、槟榔10~12g等杀虫之品,用于治疗蛔虫病。对于小儿虫积,则常随证选加胡黄连、炒鸡内金、焦四仙、使君肉、榧子肉、枳实、白术等,颇有功效。
我曾用此方随证加减,治愈我院急诊观察室的一位胆道蛔虫症患者,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患者刘某某,女,31岁,病历号20469。上腹剧痛已经一天半,曾昏厥6次,住进我院急诊观察室。来院前曾经两家医院急诊,均诊断为胆道蛔虫症。虽多次注射哌替啶(度冷丁)、654-2等止痛针,均未能止痛。来我院后,经B超等多种检查,确诊为胆道蛔虫,经用抗生素和反复注射哌替啶、布桂嗪(强痛定)、阿托品、地西泮(安定)、异丙嗪(非那根)以及针灸治疗,仍不能止痛。第3天邀余会诊。症状同上述,因剧痛病人不能安卧。我先令其饮米醋半茶杯,病人渐安,观其舌苔白,诊其脉象弦。四诊合参辨证为肝经气滞,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寒虫动,随胃气上逆发为胃脘痛之证。治以调肝和胃,温中安蛔,佐以驱虫之法。处方:乌梅6g,川椒5g,细辛3g,川黄连9g,干姜6g,高良姜10g,柴胡10g,香附10g,白芍18g,炒川楝子10g,生赭石(先煎)30g,使君子12g,鹤虱10g,生大黄6g,焦槟榔10g,元明粉(分冲)10g。服药1剂即痛止,2剂后排出蛔虫1条。经B超复查,胆总管蛔虫已无,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