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3.当归芍药散

焦树德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金匮要略》)

当归三两芍药(白芍)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川芎三两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为细末,每服3g温酒送服,一日3次。)

近世多把此方作为汤剂应用,其用量如下:当归6~9g,白芍30~45g,茯苓12g,白术9~12g,泽泻15~25g,川芎6~9g。水煎分2次服。

功能养血益脾。主治妇人怀孕腹中疠(绞)痛和妇人腹中诸痛。妇女怀孕后,胎须血养。如血气不足,阴乘于阳,肾反侮土,脾郁不伸,中焦气血不调,故产生疠痛(急痛)。方中以当归养血;白芍益血缓急而止痛;茯苓、白术健脾化湿,扶助中运,并固胎元;泽泻泻其脾郁所滞之水湿;川芎辛窜舒达,以畅达欲伸之血气,共达养血益脾、止痛安胎之效。

我常用本方治疗妇女腹中绞痛、钝痛、抽痛、刺痛等各种腹痛症。这些患者都是经过西医检查,未找到器质性病变,各种化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不能确诊的腹痛待查病人。用此方随证加减,常取得良好效果。今把经验方介绍如下,谨供参考。

当归10g,白芍30g,茯苓15g,泽泻20g,川芎6g,元胡9g,炒五灵脂12g,乌药12g,炒小茴香6g。

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已者,加丹参30g、蒲黄(布包)10g、砂仁6g。

钝痛绵绵,疼痛范围较大,不易指出疼痛点者,加白术9g、干姜6g。

抽痛喜暖,痛剧时自觉有气向心口攻窜者,加桂枝15g、紫肉桂6g、炒橘核10g、荔枝核10g、吴茱萸6g。

绞痛、急痛不休者,白芍加至35~45g,再加制附片6~10g、炮姜5g、白术9g、广木香9g,元胡改为12g。

有蛔虫者,可加乌梅6g、川椒6g、使君子10g、黄连6g、广木香6~9g、细辛3g、干姜6g。

月经来时疼痛加重者,加桃仁10g、红花10g、炮姜6g、紫肉桂3~5g、香附10g、莪术6g。

月经来后疼痛明显者,可加炒白术10g、熟地黄15g、吴茱萸6g、陈皮10g、广木香6g。最有意思的是最近治疗一男性壮年患者,半年多来大约每周发作腹痛一次,每次3~5天,痛处为右腰腹部偏上些有时波及到右胁下后部,二便饮食均正常,经几家医院做多种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舌苔略白,脉象沉而略弦。四诊合参认为此亦属腹中疠痛,处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减:当归10g,白芍35g,泽泻20g,茯苓12g,柴胡10g,炒黄芩10g,炒川楝子12g,白蒺藜12g,皂角刺6g,红花10g,元胡10g,炒五灵脂12g,蒲黄(布包)10g,桂枝12g,乌贼骨6g,焦槟榔12g。共进14剂而愈。

个人体会使用当归芍药散方时,一定要注意白芍的用量要大。《神农本草经》中说本品主“腹痛”,并说“止痛”,《本草纲目》说“白芍益脾,能于土中泻木”。况且方中还配有白术、茯苓,故本方治腹痛,并非单纯地像近代所说的功在止痛,而是能够强健中焦,使脾气足而达到扶正祛邪目的。再者,方中还重用了泽泻(用量仅次于白芍),以利水除湿,而助脾运化,扶助中焦。如《神农本草经》中说泽泻能“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泽泻还能泻肝肾水湿邪气,白芍也能土中泻木,说明本方不但能益中焦,而且能够调和肝脾。又有当归养肝血而调经,川芎行血瘀并主“寒痹筋挛”(《神农本草经》)而温行全身血气,故对妇女腹痛实为治本之剂,能达到治中为主而益全身的功效。由于我体会本方是益脾调肝之药,故治上述男性腹痛患者时,考虑其疼痛部位虽云在腹部(脾),但其具体部位接近于肝经(右腰腹稍上方,右胁后稍下部),且其发作有定时,是与少阳经有关,故选用了当归芍药散方,并配用柴胡、黄芩、川楝子、白蒺藜调肝胆之品,因其痛处比较固定,时已半年,故又加失笑散等活血祛瘀药,肝脾同治而取效,进一步体会到了仲景先师组方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