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2日报载屏东一个初中女学生患猩红热,遭屏东省立医院拒绝医治,当时我很关心该病者,翌日我依据报载的病症拟就六物败毒汤、犀角解毒饮二方并附带概论,交给征信新闻驻嘉记者蔡某某兄发表在该报12月4日。因此,偶尔想起去年(1956年)夏季也曾遇到一个类似猩红热的乳儿,用一剂大柴胡汤加芒硝救活之例。可惜当时救命要紧,没有详询西医所断定的病名。爰为记之如下:
木材厂凌某某氏(本书第 16 例)的长子凌某某,生后才一岁半,营养发育均堪称佳良,于四日前(即同年 6 月 10 日)忽发高烧、自汗,旋即遍身发赤色如红枣,且遍起散在性微细粒疹、便秘、腹硬满,乃就近请治于西医黄某某。经四日之应急施治,病势有增无减。
聘余诊治为发病第四日之深夜。患儿发烧近四十二度,脉浮紧有底力,全身斑疹如出血,自胸下至脐下膨满坚硬,两眼直视不能啼哭,自汗淋漓,唯见患儿反复颠倒,无时或已,此时其躁烦苦闷概可想见。据其母云:自发病迄今无大便,且小便短而赤,此危险场面几乎使我穷于应付。不得已乃从《伤寒论》中“阳明实热”着想,投以大柴胡汤,为期其急速泻下遂加芒硝,这在我算是穷余之策。
翌日(即6月20日)本想往为诊看,惟是日一大早便有乡下患者来诊,故而忘之。至中午其母始来取药。据昨夜服药一次,即泻下大量黑便,向晓时即热退红消,现在患儿仍颇疲惫之状。于是转用大柴胡汤加桔梗石膏,一星期后恢复正常。遂停药。
【按】此患儿是否猩红热?当时初诊的开业医师既没有确定的病名,而我们中医的原则更属无此必要,不过照当时的病状断为猩红热也无不可。(1957年12月20日)
【又按】此病例若以现代病名分类法,定为猩红热也无不可。惟以中医病名称之,此病当为《金匮要略》阴阳毒之阳毒也。但《金匮》对此病仅有升麻鳖甲汤及去雄黄蜀椒二方,而此二方我又不善用。后检读《金鉴》,对此病用三黄石膏汤也颇有理,日后有机会当试用之(1966年3月4日追记)。